一种水电分离电抗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88936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3: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电分离电抗器,包括电抗器本体和水冷组件,所述电抗器本体包括铁芯、线圈和支撑脚架,所述支撑脚架顶部设有所述线圈,所述铁芯位于所述线圈的上方,所述水冷组件包括若干个散热板、水管、汇总管、汇总卡套式直通管接头、分接卡套式直通管接头和卡套式弯通管接头,所述散热板放置在所述线圈内,所述散热板通过所述水管与进水口一、进水口二、出水口一和出水口二相连接,所述进水口一和所述进水口二均与进水汇总管相连接。有益效果:具有耐腐蚀性强,连接处密封性好,承受水压强度大的特点,散热板与线圈之间用硅胶导热绝缘垫绝缘,既能让水电高强度隔离,又能很好的传导热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电分离电抗器
本技术涉及水冷电抗器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水电分离电抗器。
技术介绍
在现代电力电子领域中电源设备存在大量的发热器件,通常采用强迫风冷进行散热,但是应用在一些恶劣的环境中,如高海拔,低海拔,多盐雾,高低温等恶劣环境,强迫风冷存在散热效果差,容易烧毁风冷电机等问题。采用循环水冷系统很好的解决了电源设备环境适应问题,电抗器作为这些电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器件,也需要采用水冷散热,因此急需要一种水电分离可靠性高的水冷电抗器。目前水冷电抗器分为水电一体式和水电分离式,水电一体的电抗器通常是用空心铜管作为绕组线,冷却水从空心管流过,管壁作为主要的载流导体,优点是散热效果好,缺点是只能适用低压大电流的电路环境,因此有很大的局限性。当电压大于人体安全电压时,水冷电抗器必须采用水电分离结构,通常线圈内置散热板进行散热。水电分离式电抗器目前普遍做法是采用铝型材加工成散热板,加工工艺繁杂,成本高昂,水管接口位置因采用不同的金属材料,冷热膨胀系数不一致,长时间后容易漏水,存在漏电,短路烧毁等安全隐患。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电分离电抗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电分离电抗器,包括电抗器本体和水冷组件,所述电抗器本体包括铁芯、线圈和支撑脚架,所述支撑脚架顶部设有所述线圈,所述铁芯位于所述线圈的上方,所述水冷组件包括若干个散热板、水管、汇总管、汇总卡套式直通管接头、分接卡套式直通管接头和卡套式弯通管接头,所述散热板放置在所述线圈内,所述散热板通过所述水管与进水口一、进水口二、出水口一和出水口二相连接,所述进水口一和所述进水口二均与进水汇总管相连接,所述出水口一和所述出水口二均与出水汇总管相连接,所述汇总管包括所述进水汇总管和所述出水汇总管。进一步的,所述分接卡套式直通管接头一端焊接在所述散热板上,所述分接卡套式直通管接头另一端与所述水管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汇总卡套式直通管接头和所述卡套式弯通管接头一端均与所述汇总管焊接,所述汇总卡套式直通管接头和所述卡套式弯通管接头另一端均连接设有不锈钢水管。进一步的,所述散热板为不锈钢方管型材。进一步的,所述散热板由若干个隔片组成,所述隔片内设有若干个U型水槽。进一步的,所述水管为不锈钢无缝焊接管直径为6~14mm,壁厚为1mm。进一步的,所述散热板外侧包裹有硅胶导热绝缘垫。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电分离电抗器,有益效果如下:具有耐腐蚀性强,连接处密封性好,承受水压强度大的特点,散热板与线圈之间用硅胶导热绝缘垫绝缘,既能让水电高强度隔离,又能很好的传导热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水电分离电抗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水电分离电抗器的侧视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水电分离电抗器中散热板的俯视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水电分离电抗器中散热板的侧视图。附图标记:100、铁芯;101、支撑脚架;200、线圈;300、汇总管;301、汇总卡套式直通管接头;302、卡套式弯通管接头;303、分接卡套式直通管接头;304、水管;305、进水口一;306、出水口一;307、出水口二;308、进水口二;309、进水汇总管;310、出水汇总管;400、隔片;401、椭圆孔一;402、椭圆孔二。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技术做出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水电分离电抗器,包括电抗器本体和水冷组件,所述电抗器本体包括铁芯100、线圈200和支撑脚架101,所述支撑脚架101顶部设有所述线圈200,所述铁芯100位于所述线圈200的上方,所述水冷组件包括若干个散热板、水管304、汇总管300、汇总卡套式直通管接头301、分接卡套式直通管接头303和卡套式弯通管接头302,所述散热板放置在所述线圈200内,所述散热板通过所述水管304与进水口一305、进水口二308、出水口一306和出水口二307相连接,所述进水口一305和所述进水口二308均与进水汇总管309相连接,所述出水口一306和所述出水口二307均与出水汇总管310相连接,所述汇总管300包括所述进水汇总管309和所述出水汇总管310,通过把水冷组件全部采用不锈钢材质,连接处采用焊接和卡套式管接,具有耐腐蚀性强,连接处密封性好,承受水压强度大的特点,散热板与线圈200之间用硅胶导热绝缘垫绝缘,既能让水电高强度隔离,又能很好的传导热量。实施例二:4.请参阅图1-3,对于分接卡套式直通管接头303来说,所述分接卡套式直通管接头303一端焊接在所述散热板上,所述分接卡套式直通管接头303另一端与所述水管304相连接。对于汇总卡套式直通管接头301来说,所述汇总卡套式直通管接头301和所述卡套式弯通管接头302一端均与所述汇总管300焊接,所述汇总卡套式直通管接头301和所述卡套式弯通管接头302另一端均连接设有不锈钢水管,卡套式管接头具有密封严实,耐压强度大的特点。对于散热板来说,所述散热板为不锈钢方管型材。对于散热板来说,所述散热板由若干个隔片400组成,所述隔片400内设有若干个U型水槽。对于水管304来说,所述水管304为不锈钢无缝焊接管直径为6~14mm,壁厚为1mm。对于散热板来说,所述散热板外侧包裹有硅胶导热绝缘垫。实施例三:请参阅图4,所述隔片底部开有若干个椭圆孔一401,所述椭圆孔一401组成多个U型水槽,水流在U型槽内充分流过,可以充分带走散热板传导的热量。实施例四:请参阅图4,所述隔片顶部开有若干个椭圆孔二402,所述椭圆孔二402组成多个U型水槽,水流在U型槽内充分流过,可以充分带走散热板传导的热量。为了方便理解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就本技术在实际过程中的工作原理或者操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实际应用时,通过把水冷组件全部采用不锈钢材质,连接处采用焊接和卡套式管接,具有耐腐蚀性强,连接处密封性好,承受水压强度大的特点,散热板与线圈200之间用硅胶导热绝缘垫绝缘,既能让水电高强度隔离,又能很好的传导热量。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电分离电抗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抗器本体和水冷组件,所述电抗器本体包括铁芯(100)、线圈(200)和支撑脚架(101),所述支撑脚架(101)顶部设有所述线圈(200),所述铁芯(100)位于所述线圈(200)的上方,所述水冷组件包括若干个散热板、水管(304)、汇总管(300)、汇总卡套式直通管接头(301)、分接卡套式直通管接头(303)和卡套式弯通管接头(302),所述散热板放置在所述线圈(200)内,所述散热板通过所述水管(304)与进水口一(305)、进水口二(308)、出水口一(306)和出水口二(307)相连接,所述进水口一(305)和所述进水口二(308)均与进水汇总管(309)相连接,所述出水口一(306)和所述出水口二(307)均与出水汇总管(310)相连接,所述汇总管(300)包括所述进水汇总管(309)和所述出水汇总管(3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电分离电抗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抗器本体和水冷组件,所述电抗器本体包括铁芯(100)、线圈(200)和支撑脚架(101),所述支撑脚架(101)顶部设有所述线圈(200),所述铁芯(100)位于所述线圈(200)的上方,所述水冷组件包括若干个散热板、水管(304)、汇总管(300)、汇总卡套式直通管接头(301)、分接卡套式直通管接头(303)和卡套式弯通管接头(302),所述散热板放置在所述线圈(200)内,所述散热板通过所述水管(304)与进水口一(305)、进水口二(308)、出水口一(306)和出水口二(307)相连接,所述进水口一(305)和所述进水口二(308)均与进水汇总管(309)相连接,所述出水口一(306)和所述出水口二(307)均与出水汇总管(310)相连接,所述汇总管(300)包括所述进水汇总管(309)和所述出水汇总管(3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电分离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接卡套式直通管接头(303)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任泉王戈辉周作斌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立德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