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差速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8324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3: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汽车车桥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差速器结构。该结构包括衬套、差速器左壳、行星齿轮、差速器右壳、行星齿轮垫片、半轴齿轮垫片、半轴齿轮和从动锥齿轮;所述半轴齿轮的轴径装入差速器左壳的圆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衬套结构置于差速器左壳与差速器右壳之间,并且行星齿轮采用轴径结构与衬套的圆孔配合,实现行星齿轮与衬套之间的相对转动。此种结构相对于原来采用十字轴结构连接差速器壳和行星齿轮,减少了十字轴结构,减少了差速器总成的重量,降低了差速器总成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差速器结构
本技术属于汽车车桥
,具体的说是一种差速器结构。
技术介绍
国内汽车车桥中,采用十字轴结构,用于连接行星齿轮和差速器壳,此种结构增加差速器总成的重量和材料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的差速器结构,取消十字轴结构,降低重量和成本,解决了现有车桥中,由于采用十字轴结构连接行星齿轮和差速器壳,导致差速器总成的重量增加;导致差速器总成的成本增加等问题。本技术技术方案结合附图说明如下:一种差速器结构,该结构包括衬套1、差速器左壳2、行星齿轮3、差速器右壳5、行星齿轮垫片4、半轴齿轮垫片6、半轴齿轮7和从动锥齿轮8;一侧的差速器结构中的所述半轴齿轮7的轴径装入差速器左壳2的圆孔;所述半轴齿轮7与差速器左壳2之间设置有半轴齿轮垫片6;所述行星齿轮垫片4的凹球面与行星齿轮3的第一凸球面16配合;所述衬套1的圆孔装入行星齿轮3的第一轴径15且能相对转动;四个装有衬套1、行星齿轮垫片4的行星齿轮3装入差速器左壳2的四个第一半圆孔9,其中衬套1轴径与差速器左壳2的第一半圆孔9配合;所述行星齿轮3的锥齿形与半轴齿轮7的锥齿形啮合;所述行星齿轮垫片4的凸球面与差速器左壳2的第一凹球面10配合;所述差速器左壳2上的第一平面11与半轴齿轮垫片6的平面配合;另一侧的差速器结构中所述半轴齿轮7与行星齿轮3啮合;所述半轴齿轮垫片6的圆孔装入半轴齿轮7的轴径;所述差速器右壳5的四个第二半圆孔12与差速器左壳2的四个第一半圆孔9对齐,并与衬套1的轴径配合;所述差速器右壳5的第二凹球面13与行星齿轮垫片4的凸球面配合;所述半轴齿轮垫片6的平面与差速器右壳5的第二平面14配合;所述差速器左壳2、差速器右壳5通过多个螺栓连接;所述差速器左壳2与从动锥齿轮8通过多个螺栓连接;所述从动锥齿轮8的阶梯孔轴向限位衬套1。本技术采用衬套结构置于差速器左壳与差速器右壳之间,并且行星齿轮采用轴径结构与衬套的圆孔配合,实现行星齿轮与衬套之间的相对转动。此种结构相对于原来采用十字轴结构连接差速器壳和行星齿轮,减少了十字轴结构,减少了差速器总成的重量,降低了差速器总成的成本。附图说明图1a为本技术所述一种差速器结构的应用位置-差速器总成剖视图;图1b为本技术所述一种差速器结构的应用位置-差速器总成轴测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一种差速器结构的差速器左壳视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一种差速器结构的差速器右壳视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一种差速器结构的行星齿轮视图;图5为本技术所述一种差速器结构的衬套视图;图6为本技术所述一种差速器结构的行星齿轮垫片示意图。图中:1、衬套;2、差速器左壳;3、行星齿轮;4、行星齿轮垫片;5、差速器右壳;6、半轴齿轮垫片;7、半轴齿轮;8、从动锥齿轮;9、第一半圆孔;10、第一凹球面;11、第一平面;12、第二半圆孔;13、第二凹球面;14、第二平面;15、第一轴径;16、第一凸球面。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a和图1b,一种差速器结构,该结构包括衬套1、差速器左壳2、行星齿轮3、差速器右壳5、行星齿轮垫片4、半轴齿轮垫片6、半轴齿轮7和从动锥齿轮8。所述半轴齿轮7的轴径装入差速器左壳2的圆孔;所述半轴齿轮7与差速器左壳2之间设置有半轴齿轮垫片6;所述衬套1的圆孔装入行星齿轮3的第一轴径15且能相对转动;四个装有衬套1、行星齿轮垫片4的行星齿轮3装入差速器左壳2的四个第一半圆孔9,其中衬套1轴径与差速器左壳2的第一半圆孔9配合;另一侧的半轴齿轮7与行星齿轮3啮合,所述半轴齿轮垫片6的圆孔装入半轴齿轮7的轴径;所述差速器右壳5的四个第二半圆孔12与差速器左壳2的四个第一半圆孔9对齐,并与衬套1的轴径配合;所述差速器右壳5的第二凹球面13与行星齿轮垫片4的凸球面配合;所述半轴齿轮垫片6的平面与差速器右壳5的第二平面14配合;所述差速器左壳2、差速器右壳5通过多个螺栓连接;所述差速器左壳2与从动锥齿轮8通过多个螺栓连接;所述从动锥齿轮8的阶梯孔轴向限位衬套1。参阅图2、图6,差速器左壳2采用第一半圆孔9,与衬套1配合;采用第一凹球面10,与行星齿轮垫片4的凸球面配合;采用第一平面11,与半轴齿轮垫片6配合。参阅图3、图6,差速器右壳5采用四个第二半圆孔12,与衬套1配合;采用第二凹球面13,与行星齿轮垫片4的凸球面配合;采用第二平面14,与半轴齿轮垫片6配合。参阅图4,行星齿轮3采用轴径15,与衬套1配合;采用第一凸球面16,与行星齿轮垫片4配合;采用锥齿形,与半轴齿轮7啮合。参阅图5,衬套1采用圆孔结构,与行星齿轮3配合;采用轴径结构,与差速器左壳2、差速器右壳5配合。本技术采用衬套1结构置于差速器左壳2与差速器右壳5之间,并且行星齿轮3采用轴径结构与衬套1的圆孔配合,实现行星齿轮3与衬套1之间的相对转动。此种结构相对于原来采用十字轴结构连接差速器壳和行星齿轮,减少了十字轴结构,减少了差速器总成的重量,降低了差速器总成的成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差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构包括衬套(1)、差速器左壳(2)、行星齿轮(3)、差速器右壳(5)、行星齿轮垫片(4)、半轴齿轮垫片(6)、半轴齿轮(7)和从动锥齿轮(8);一侧的差速器结构中的所述半轴齿轮(7)的轴径装入差速器左壳(2)的圆孔;所述半轴齿轮(7)与差速器左壳(2)之间设置有半轴齿轮垫片(6);所述行星齿轮垫片(4)的凹球面与行星齿轮(3)的第一凸球面(16)配合;所述衬套(1)的圆孔装入行星齿轮(3)的第一轴径(15)且能相对转动;四个装有衬套(1)、行星齿轮垫片(4)的行星齿轮(3)装入差速器左壳(2)的四个第一半圆孔(9),其中衬套(1)轴径与差速器左壳(2)的第一半圆孔(9)配合;所述行星齿轮(3)的锥齿形与半轴齿轮(7)的锥齿形啮合;所述行星齿轮垫片(4)的凸球面与差速器左壳(2)的第一凹球面(10)配合;所述差速器左壳(2)上的第一平面(11)与半轴齿轮垫片(6)的平面配合;另一侧的差速器结构中所述半轴齿轮(7)与行星齿轮(3)啮合;所述半轴齿轮垫片(6)的圆孔装入半轴齿轮(7)的轴径;所述差速器右壳(5)的四个第二半圆孔(12)与差速器左壳(2)的四个第一半圆孔(9)对齐,并与衬套(1)的轴径配合;所述差速器右壳(5)的第二凹球面(13)与行星齿轮垫片(4)的凸球面配合;所述半轴齿轮垫片(6)的平面与差速器右壳(5)的第二平面(14)配合;所述差速器左壳(2)、差速器右壳(5)通过多个螺栓连接;所述差速器左壳(2)与从动锥齿轮(8)通过多个螺栓连接;所述从动锥齿轮(8)的阶梯孔轴向限位衬套(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差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构包括衬套(1)、差速器左壳(2)、行星齿轮(3)、差速器右壳(5)、行星齿轮垫片(4)、半轴齿轮垫片(6)、半轴齿轮(7)和从动锥齿轮(8);一侧的差速器结构中的所述半轴齿轮(7)的轴径装入差速器左壳(2)的圆孔;所述半轴齿轮(7)与差速器左壳(2)之间设置有半轴齿轮垫片(6);所述行星齿轮垫片(4)的凹球面与行星齿轮(3)的第一凸球面(16)配合;所述衬套(1)的圆孔装入行星齿轮(3)的第一轴径(15)且能相对转动;四个装有衬套(1)、行星齿轮垫片(4)的行星齿轮(3)装入差速器左壳(2)的四个第一半圆孔(9),其中衬套(1)轴径与差速器左壳(2)的第一半圆孔(9)配合;所述行星齿轮(3)的锥齿形与半轴齿轮(7)的锥齿形啮合;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涛陈守宇苗士军
申请(专利权)人: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