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钛型高炉渣膨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27922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高钛型高炉渣膨化装置,包括抛射滚筒和溜槽,所述溜槽向下倾斜设置,且所述溜槽的下端出料口处设置所述抛射滚筒;所述溜槽的底部槽板内部开设第一冷却腔体,所述溜槽上分别开设与所述第一冷却腔体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其中,所述第一冷却腔体通过出水口与第一喷头连接,所述第一喷头朝向所述溜槽的底部槽板的上表面设置;这样,将高炉红渣通过所述溜槽进行输送,在输送时,通过所述进水口向所述第一腔体注冷却水,通过冷却水的作用将所述溜槽的底部槽板的热量带走,所述第一腔体的冷却水通过所述第一喷头继续喷向所述溜槽上的高炉红渣,最后,冷却后的高炉红渣从所述溜槽的下端出料口处输送至所述抛射滚筒进行抛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钛型高炉渣膨化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膨化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高钛型高炉渣膨化装置。
技术介绍
高炉渣在高炉炼铁过程中产生,从高炉排出时其温度约为1500℃,呈熔融状态,目前钢厂里面针对高炉放出的铁渣处理的办法,一般分为水冲渣和干渣(焊渣)两种方式,其中水冲渣采用的高压水强制冲击高温熔渣,使其迅速冷却、破碎。高炉高温熔渣的另一种处理方式是采用的是干渣法,干渣是将高温熔渣从高炉出渣口直接的放于地面,进而进行自然的冷却,经过挖掘、破碎、筛分、分级等工序。目前,除了上述两种处理高炉出渣口排放红渣的方式外,还能使用水冲渣抛射法对高炉放铁的红渣进行冷却,在使用此方法进行冷却时,一般是在运输时,采用喷淋器喷淋的方式对红渣进行冷却,但是由于红渣的温度较高,在运输时仅靠喷淋器的冷却效果并不好,从而导致运输采用的溜槽经常出现开裂的问题,进而影响整个用于水冲渣抛射法装置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高钛型高炉渣膨化装置,可以在高炉红渣流动时,提高对高炉红渣的冷却效果,进而降低运输时所使用的溜槽由于与高炉红渣直接接触而导致出现的开裂问题。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高钛型高炉渣膨化装置,包括抛射滚筒和溜槽,所述溜槽向下倾斜设置,且所述溜槽的下端出料口处设置所述抛射滚筒;所述溜槽的底部槽板内部开设第一冷却腔体,所述溜槽上分别开设与所述第一冷却腔体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其中,所述第一冷却腔体通过出水口与第一喷头连接,所述第一喷头朝向所述溜槽的底部槽板的上表面设置。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口靠近所述溜槽的下端出料口处设置,所述第一喷头靠近所述溜槽的底部槽板的上端入料口处设置。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溜槽的侧面槽板内部开设第二冷却腔体,所述第二冷却腔体与所述第一冷却腔体连通,其中,与所述第一冷却腔体连接的所述第一喷头设置在所述溜槽的侧面槽板上。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相互连通的所述第一冷却腔体和所述第二冷却腔体构成冷却腔体,所述冷却腔体的内部通过导流板构成呈“S”形的导流通道;其中,所述导流通道一端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导流通道的另一端与进水口连通。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溜槽的侧面槽板与所述溜槽的底部槽板之间设置加强筋板,其中,所述加强筋板位于所述溜槽的下端出料口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溜槽的上端入料口上方设置第二喷头,所述第二喷头朝向所述溜槽的底部槽板的上表面设置。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所述溜槽的上端入料口至所述下端出料口,所述溜槽的槽口的宽度逐渐减小。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抛射滚筒与驱动电机驱动连接。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抛射滚筒的外筒面上设置叶片,且所述叶片与所述抛射滚筒的外筒面之间设置叶片加强筋。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钛型高炉渣膨化装置,该装置包括抛射滚筒和溜槽,所述溜槽向下倾斜设置,且所述溜槽的下端出料口处设置所述抛射滚筒;所述溜槽的底部槽板内部开设第一冷却腔体,所述溜槽上分别开设与所述第一冷却腔体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其中,所述第一冷却腔体通过出水口与第一喷头连接,所述第一喷头朝向所述溜槽的底部槽板的上表面设置;这样,将高炉红渣通过所述溜槽的上端入料口送入所述溜槽中,在输送时,向所述溜槽上的高炉红渣喷水,同时,通过所述进水口向所述溜槽内的所述第一腔体注冷却水,通过冷却水的作用将所述溜槽的底部槽板的热量带走,然后,所述第一腔体的冷却水通过所述第一喷头继续喷向所述溜槽上的高炉红渣,进而进一步提高冷却效果,降低所述溜槽开裂的可能性。最后,冷却后的高炉红渣从所述溜槽的下端出料口处输送至所述抛射滚筒进行抛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钛型高炉渣膨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溜槽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高钛型高炉渣膨化装置,如图1和2所示,包括抛射滚筒1和溜槽2,所述溜槽2向下倾斜设置,且所述溜槽2的下端出料口处设置所述抛射滚筒1;所述溜槽2的底部槽板21内部开设第一冷却腔体3,所述溜槽2上分别开设与所述第一冷却腔体3连通的进水口31和出水口32,其中,所述第一冷却腔体3通过出水口32与第一喷头4连接,所述第一喷头4朝向所述溜槽2的底部槽板21的上表面设置。这里,所述溜槽2位于所述抛射滚筒1的正上方,所述溜槽2与地面成一定的角度焊接固定于溜槽2支架上,所述抛射滚筒1安装在抛射滚筒1支架上,而所述溜槽2支架和所述抛射滚筒1支架均固定在地面上。其中,所述溜槽2包括底部槽板21和固定连接在所述底部槽板21两侧的侧面槽板22,所述第一冷却腔体3夹设在所述底部槽板21内,即,所述底部槽板21呈中空的箱体状,所述进水口31和所述出水口32均可以开设在所述底部槽板21的下表面上,也可以开设在所述底部槽板21的其他位置上,所述第一喷头4可以直接与所述出水口32连接,也可以通过管道与所述出水口32连接,所述第一喷头4可以为喷水管,且所述第一喷头4的管口位于朝向所述底部槽板21上的高炉红渣设置。这样在使用时,高炉红渣在所述底部槽板21的上表面通过重力的作用由上到下移动,而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水通过所述进水口31和所述出水口32之间流动时,将所述底部槽板21的热量带走,最后在通过所述第一喷水管重新去喷淋所述底部槽板21上的高炉红渣。当高炉红渣进入到所述抛射滚筒1时,所述抛射滚筒1将高炉红渣抛射出去。这里,所述抛射滚筒1的外筒面上设置叶片11,且所述叶片11与所述抛射滚筒1的外筒面之间设置叶片加强筋12,所述抛射滚筒1通过驱动电机的作用进行转动。具体地,所述抛射滚筒1的中心处设置筒轴,所述筒轴的两端固定在轴承座上,其中,所述筒轴一端由内向外分别组装的是轴承座透盖、调心滚动轴承(轴承规格型号为:22224CA,主要承受转动径向载荷,其保持架为铜保持架)、轴承座、轴用弹性挡圈,蒙盖。筒轴另一端由内向外组装的是轴承座透盖、调心滚动轴承、轴承座、轴承座透盖、大皮带轮、三角形V带(规格型号:C3099橡胶形式的V带)、小皮带轮、三相异步电动机(即所述驱动电机,规格型号为:Y200L2-6,22KW),其中轴承座透盖内侧中心处安装的有环形密封圈,轴承座透盖、蒙盖与轴承座通过螺栓(强度等级8.8级)进行固定。所述驱动电机与大小皮带轮上端安装有用于挡冷却的膨化渣的防护罩。所述抛射滚筒1的叶片11与叶片加强筋12均为0Cr25Ni20(310S)不锈钢材质。这样在使用时,通过所述驱动电机的作用使得所述抛射滚筒1进行转动,然后通过所述叶片11带动高炉红渣抛射。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进水口31靠近所述溜槽的下端出料口处设置,所述第一喷头靠近所述溜槽的底部槽板21的上端入料口处设置。所述溜槽的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钛型高炉渣膨化装置,包括抛射滚筒(1)和溜槽(2),所述溜槽(2)向下倾斜设置,且所述溜槽(2)的下端出料口处设置所述抛射滚筒(1);其特征在于,/n所述溜槽(2)的底部槽板(21)内部开设第一冷却腔体(3),所述溜槽(2)上分别开设与所述第一冷却腔体(3)连通的进水口(31)和出水口(32),其中,所述第一冷却腔体(3)通过出水口(32)与第一喷头(4)连接,所述第一喷头(4)朝向所述溜槽(2)的底部槽板(21)的上表面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钛型高炉渣膨化装置,包括抛射滚筒(1)和溜槽(2),所述溜槽(2)向下倾斜设置,且所述溜槽(2)的下端出料口处设置所述抛射滚筒(1);其特征在于,
所述溜槽(2)的底部槽板(21)内部开设第一冷却腔体(3),所述溜槽(2)上分别开设与所述第一冷却腔体(3)连通的进水口(31)和出水口(32),其中,所述第一冷却腔体(3)通过出水口(32)与第一喷头(4)连接,所述第一喷头(4)朝向所述溜槽(2)的底部槽板(21)的上表面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钛型高炉渣膨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31)靠近所述溜槽(2)的下端出料口处设置,所述第一喷头(4)靠近所述溜槽(2)的底部槽板(21)的上端入料口处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钛型高炉渣膨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溜槽(2)的侧面槽板(22)内部开设第二冷却腔体(5),所述第二冷却腔体(5)与所述第一冷却腔体(3)连通,其中,与所述第一冷却腔体(3)连接的所述第一喷头(4)设置在所述溜槽(2)的侧面槽板(2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钛型高炉渣膨化装置,其特征在于,相互连通的所述第一冷却腔体(3)和所述第二冷却腔体(5)构成冷却腔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喻洪平张仲曦何骞麦吉昌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德胜绿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