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机油墨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71603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3: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印刷机油墨池,涉及印刷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油墨盒、包覆在油墨盒表面的包覆层以及对包覆层进行压紧固定的夹紧组件;所述夹紧组件包括固定在油墨盒两侧固定板、垂直固定在固定板顶端的固定柱、与固定柱滑动连接的夹紧板以及带动夹紧板向靠近固定板方向运动的弹性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在印刷机印刷不同颜色的图案时,能够较为方便的使油墨盒内的油墨进行更换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印刷机油墨池
本技术涉及印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印刷机油墨池。
技术介绍
生活中使用的薄膜包装袋中,在包装袋体上印有各类花纹图案,或者文字说明等,这在薄膜包装袋的生产过程中,首先必须完成薄膜材料的制作和准备,然后用薄膜印刷机将所需花纹图案、文字说明印刷上去以备制袋。印刷机的油墨池供油墨放置,将油墨涂抹在印刷辊上,并通过印刷辊将图案印刷到薄膜上。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202528584U公布了一种印刷机油墨盒上下调节机构,包括墨盒上下调节丝杆、油墨盒、油墨辊、上托架;油墨辊底部通过墨盒上下调节丝杆设置有油墨盒,上托架的内侧固定有墨盒提升机构,所述的墨盒提升机构为:墨盒上下调节丝杆的螺纹处的上下两端分别穿过上下两支撑板的通孔,上下两支撑板分别固定在上托架内侧壁,且上下两支撑板为一体或分体结构;两支撑板之间设有活动板,且墨盒上下调节丝杆也穿过活动板的螺纹孔,活动板与墨盒活动相连。当印刷机需要印刷不同颜色的图案时,需要对印刷机油墨盒内的油墨进行更换。在更换油墨盒内的油墨时,需要将油墨盒中剩余的油墨清空,并且将油墨盒进行清洗,以防止不同颜色油墨间的混合对印刷产生的影响。但是这种刷机油墨盒上下调节机构在更换油墨的过程以及对油墨盒的清洗过程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印刷机油墨池,在印刷机印刷不同颜色的图案时,能够较为方便的使油墨盒内的油墨进行更换。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印刷机油墨池,包括油墨盒、包覆在油墨盒表面的包覆层以及对包覆层进行压紧固定的夹紧组件;所述夹紧组件包括固定在油墨盒两侧固定板、垂直固定在固定板顶端的固定柱、与固定柱滑动连接的夹紧板以及带动夹紧板向靠近固定板方向运动的弹性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包覆层与油墨盒的内壁紧密贴合,包覆层放置完成后,夹紧组件对包覆层的两侧进行夹紧,增加包覆层放置的稳定。印刷用的油墨置于与油墨盒贴合的包覆层中,在更换油墨盒内的油墨时,只需对包覆层进行更换,换设新的包覆层,无需对油墨盒进行清洗,较为方便的对油墨盒内的油墨进行更换。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油墨盒的底端设置有带动油墨盒升降的升降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升降组件带动油墨盒的升降,当需要对包覆层进行更换时,升降组件带动油墨盒的高度下降,增加油墨盒和印刷辊之间的间隙,增加操作空间,以便于对油墨盒内的包覆层进行更换。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升降组件包括设置在油墨盒底端的液压缸,液压缸的缸体固定在机架上,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油墨盒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液压缸的活塞杆伸出或者退回便于带动油墨盒的升降。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油墨盒的两侧设置有对印刷辊进行遮挡的阻挡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阻挡组件对印刷辊的两端进行阻挡,从而减少从印刷辊两端飞溅处的油墨,增加印刷的稳定性以及工作环境的整洁。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阻挡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油墨盒两侧的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以及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连接的阻挡片。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阻挡片对为圆弧状,与印刷辊的半径向适配,便于对印刷辊两端溅起的油墨进行阻挡。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阻挡片的一端与第一固定块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第二固定块;所述阻挡片靠近第二固定块的一端开设有若干的连接孔,所述第二固定块上固定有连接块,连接块穿有插入连接孔内的螺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阻挡片穿过第二固定块的长度可以调节,从而调节阻挡片的弧度,便于阻挡片与不同半径的印刷辊相适配。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油墨盒上固定连接有凸起,所述凸起用于与机架滑动连接,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所述凸起滑动的滑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油墨盒两端固定的凸起在滑槽内滑动,使得油墨盒只能沿着滑槽长度的方向滑动,从而增加油墨盒升降的稳定性。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包覆层与油墨盒的内壁紧密贴合,包覆层放置完成后,夹紧组件对包覆层的两侧进行夹紧,增加包覆层放置的稳定。印刷用的油墨置于与油墨盒贴合的包覆层中,在更换油墨盒内的油墨时,只需对包覆层进行更换,换设新的包覆层,无需对油墨盒进行清洗,较为方便的对油墨盒内的油墨进行更换;2.升降组件带动油墨盒的升降,当需要对包覆层进行更换时,升降组件带动油墨盒的高度下降,增加油墨盒和印刷辊之间的间隙,增加操作空间,以便于对油墨盒内的包覆层进行更换;3.阻挡组件对印刷辊的两端进行阻挡,从而减少从印刷辊两端飞溅处的油墨,增加印刷的稳定性以及工作环境的整洁。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图3为体现升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体现阻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机架;11、印刷辊;12、滑槽;2、油墨盒;21、凸起;22、导柱;3、夹紧组件;31、固定板;32、固定柱;321、限位块;33、固定柱;34、弹簧;4、包覆层;5、升降组件;51、液压缸;52、连接板;6、阻挡组件;61、第一固定块;611、压紧块;62、第二固定块;621、连接块;63、阻挡片;631、连接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种印刷机油墨池,参见图1,包括设置在印刷辊11底端的油墨盒2、设置在油墨盒2两侧的夹紧组件3、设置在油墨盒2的内部并且并夹紧组件3夹紧的包覆层4以及设置在油墨盒2底端带动油墨盒2升降的升降组件5。印刷辊11转动连接在机架1上,能够将油墨盒2内的油墨涂抹到表面,并对薄膜进行印刷。包覆层4为具有柔韧性,能够与油墨盒2的内表面贴合形成与油墨盒2相同的形状,包覆层4的两侧被夹紧组件3夹紧固定。包覆层4一般采用一次性的塑料膜或者锡纸。当包覆层4为塑料膜时,则塑料膜的宽度需大于油墨盒2的长度和两倍深度之和,塑料膜的长度大于油墨盒2的宽度和油墨盒2前后两个侧壁的长度之和。参见图1和图2,夹紧组件3包括固定在油墨盒2两侧的固定板31、垂直固定在固定板31顶端的固定柱32、与固定柱32滑动连接的夹紧板33以及套接在固定柱32上的弹簧34。同一个固定板31上的固定柱32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固定板31的两端。固定柱32的顶端固定有限位块321,弹簧34的两端分别与限位块321以及夹紧板33的抵接,并带动夹紧板33向靠近固定板31的方向运动。包覆层4的侧边被夹紧板33和固定板31一同压紧,从而增加包覆层4放置的稳定性。油墨盒2的两端固定有凸起21,机架1靠近油墨盒2的一侧开设有供凸起21滑动的滑槽12,且滑槽12竖直设置。参见图1和图3,升降组件5包括液压缸51和固定在液压缸51缸体顶端的连接板52,连接板52固定在机架1上,液压缸51的活塞杆与油墨盒2的底端固定连接。液压缸51和连接板52的数量为均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油墨盒2的两端。油墨盒2的底端垂直固定有导柱22,且导柱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印刷机油墨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油墨盒(2)、包覆在油墨盒(2)表面的包覆层(4)以及对包覆层(4)进行压紧固定的夹紧组件(3);所述夹紧组件(3)包括固定在油墨盒(2)两侧固定板(31)、垂直固定在固定板(31)顶端的固定柱(32)、与固定柱(32)滑动连接的夹紧板(33)以及带动夹紧板(33)向靠近固定板(31)方向运动的弹性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印刷机油墨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油墨盒(2)、包覆在油墨盒(2)表面的包覆层(4)以及对包覆层(4)进行压紧固定的夹紧组件(3);所述夹紧组件(3)包括固定在油墨盒(2)两侧固定板(31)、垂直固定在固定板(31)顶端的固定柱(32)、与固定柱(32)滑动连接的夹紧板(33)以及带动夹紧板(33)向靠近固定板(31)方向运动的弹性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机油墨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盒(2)的底端设置有带动油墨盒(2)升降的升降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机油墨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包括设置在油墨盒(2)底端的液压缸(51),液压缸(51)的缸体固定在机架(1)上,液压缸(51)的活塞杆与油墨盒(2)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机油墨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盒(2)的两侧设置有对印刷辊(11)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帆姜龙涛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金富达塑料印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