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体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24243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体冷却装置,包括:水冷箱、气体箱、进气管、出气管、进水管、出水管及内水管,所述气体箱设置在所述水冷箱内,所述内水管设置在所述气体箱内,所述进气管、所述出气管穿设于所述水冷箱并分别与所述气体箱连接,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水冷箱及所述内水管连接,所述出水管与所述水冷箱及所述内水管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气体冷却装置,设置有水冷箱及内水管,分别从所述气体箱的外部及内部对气体进行冷却,有效增强了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体冷却装置
本技术涉及气体冷却
,具体是一种气体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中冷器是汽车散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增压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压气机对进入进气道的空气进行压缩,空气分子势能转化为内能,温度升高,为了防止高温气体进入气缸造成不正常燃烧,增压发动机的进气系统均需设有中冷器,通过中冷器冷却从压气机进入进气道的空气,以使高密度的空气温度满足发动机进气的需求,使发动机正常工作,因此,中冷器是具有散热功能的关键构件,其性能好坏直接决定了汽车发动机工作效率的高低。现有的水冷式的中冷器,都是将导气管设置在水箱内,通过导气管的外表面与冷却液体接触,实现水冷冷却,但这种冷却方式冷却效果一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状,提供一种气体冷却装置。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气体冷却装置,包括:水冷箱、气体箱、进气管、出气管、进水管、出水管及内水管,所述气体箱设置在所述水冷箱内,所述内水管设置在所述气体箱内,所述进气管、所述出气管穿设于所述水冷箱并分别与所述气体箱连接,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水冷箱及所述内水管连接,所述出水管与所述水冷箱及所述内水管连接。本技术的效果是:本技术所述的气体冷却装置,设置有水冷箱及内水管,分别从所述气体箱的外部及内部对气体进行冷却,有效增强了冷却效果。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气体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1中气体箱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本技术的气体冷却装置:请参阅图1、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气体冷却装置,包括:水冷箱1、气体箱2、进气管3、出气管4、进水管5、出水管6及内水管7,所述气体箱2设置在所述水冷箱1内,所述内水管7设置在所述气体箱2内,所述进气管3、所述出气管4穿设于所述水冷箱1并分别与所述气体箱2连接,所述进水管5与所述水冷箱1及所述内水管7连接,所述出水管6与所述水冷箱1及所述内水管7连接。所述水冷箱1、所述内水管7用于接入液体对所述气体箱2进行冷却。所述气体箱2用于存储待冷却气体。所述进气管3用于将待冷却气体通入所述气体箱2,所述出气管4用于将完成冷却的气体排出所述气体箱2。所述进水管5用于向所述水冷箱1、所述内水管7通入冷却液体。所述出水管6用于将所述水冷箱1、所述内水管7内的冷却液体排出。所述气体箱2上嵌设有若干导热体21,所述导热体21的两端分别突出于所述气体箱2的内表面及外表面,所述导热体21增大了所述气体箱2与内部气体的接触面积及与外部冷却液体的接触面积,并且所述导热体21突出于所述气体箱2的内表面及外表面,延缓了冷却液体的流动速度及待冷却气体的流动速度,使所述气体箱2与所述冷却液体及待冷却气体进行更为充分地热交换,加强冷却气体的效果。所述气体箱2、所述导热体21、所述内水管7由导热材料制成。所述进水管5包括第一进水管51及第二进水管52,所述第一进水管51一端与所述水冷箱1连接导通,所述第二进水管52一端穿设于所述水冷箱1、所述气体箱2并与所述内水管7一端连接导通。所述出水管6包括第一出水管61及第二出水管62,所述第一出水管61一端与所述水冷箱1连接导通,所述第二出水管62一端穿设于所述水冷箱1、所述气体箱2并与所述内水管7的另一端连接导通。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水管51、所述第一出水管61在所述水冷箱1内形成的水流方向与所述进气管3、所述出气管4在所述气体箱2内形成的气体方向相对。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水管52、所述第二出水管62在所述内水管7内形成的水流方向与所述进气管3、所述出气管4在所述气体箱2内形成的气体方向相对。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内水管7为螺旋管道,增大与所述气体箱2内待冷却气体的接触面积,增强冷却气体的效果。使用时,将气体冷却装置的进气管3接入待冷却的气体,将气体冷却装置的所述进水管5、所述出水管6与外部的冷却液循环装置连接,所述水冷箱1及所述内水管7分别对气体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待冷却的气体在气体冷却装置的内部实现降温。本技术所述的气体冷却装置,设置有水冷箱及内水管,分别从所述气体箱的外部及内部对气体进行冷却,有效增强了冷却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体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冷箱、气体箱、进气管、出气管、进水管、出水管及内水管,所述气体箱设置在所述水冷箱内,所述内水管设置在所述气体箱内,所述进气管、所述出气管穿设于所述水冷箱并分别与所述气体箱连接,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水冷箱及所述内水管连接,所述出水管与所述水冷箱及所述内水管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体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冷箱、气体箱、进气管、出气管、进水管、出水管及内水管,所述气体箱设置在所述水冷箱内,所述内水管设置在所述气体箱内,所述进气管、所述出气管穿设于所述水冷箱并分别与所述气体箱连接,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水冷箱及所述内水管连接,所述出水管与所述水冷箱及所述内水管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箱上嵌设有若干导热体,所述导热体的两端分别突出于所述气体箱的内表面及外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包括第一进水管及第二进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一端与所述水冷箱连接导通,所述第二进水管一端穿设于所述水冷箱、所述气体箱并与所述内水管一端连接导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琼玉周斌祖阮全胜
申请(专利权)人:德萨智能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