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梁忠文专利>正文

基于实时监控的建筑基桩桩孔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23703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工程中的检测技术领域,尤其为基于实时监控的建筑基桩桩孔检测装置,包括检测仪主体,检测仪主体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承接板,承接板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升降杆,升降杆的下端固定安装有检测盒,检测盒的前后左右方均设置有土质检测仪,四个土质检测仪的下方均设置有红外线测量尺,四个红外线测量尺的下端面均设置有红外线孔,检测盒的下方可拆卸连接有湿度检测仪,湿度检测仪的下端固定安装有连接杆,连接杆的下端安装有探测筒,使升降杆下降带动检测盒进入桩孔内部,然后通过土质检测仪、红外线测量尺和湿度检测仪分别检测桩孔的土质、垂直度和空气湿度,从而达到多功能检测桩孔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实时监控的建筑基桩桩孔检测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中的检测
,具体涉及基于实时监控的建筑基桩桩孔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建筑基桩是建筑结构的根基,建筑基桩的稳定性取决于基桩本身以及用于安置基桩的桩孔,为确保建筑基桩良好的稳定性,目前的建筑工程中,其对于完成打孔的桩孔需进行孔径大小、垂直度、地质条件等的检测。目前现有的基于实时监控的建筑基桩桩孔检测装置,需要多个装置对桩孔需进行孔径大小、垂直度、地质条件等进行检测,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基于实时监控的建筑基桩桩孔检测装置,具有多功能检测桩孔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基于实时监控的建筑基桩桩孔检测装置,包括检测仪主体,所述检测仪主体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承接板,所述承接板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升降杆,所述升降杆的下端固定安装有检测盒,所述检测盒的前后左右方均设置有土质检测仪,四个所述土质检测仪的远离检测盒的一侧均安装有探测针,四个所述土质检测仪的下方均设置有红外线测量尺,四个所述红外线测量尺的下端面均设置有红外线孔,所述检测盒的下方可拆卸连接有湿度检测仪,所述湿度检测仪的下端固定安装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下端安装有探测筒。为了方便稳定固定检测仪主体,作为本技术基于实时监控的建筑基桩桩孔检测装置优选的,所述承接板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横向支撑杆,两个所述横向支撑杆相背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竖向支撑杆,两个所述竖向支撑杆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板。为了方便土质探测仪伸缩深入桩孔壁检测土质,作为本技术基于实时监控的建筑基桩桩孔检测装置优选的,四个所述土质检测仪的靠近检测盒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伸缩杆,四个所述伸缩杆的另一端均贯穿检测盒并延伸至检测盒的内部,四个所述伸缩杆位于检测盒内部的一端均安装有液压泵。为了方便红外线测量尺的位置,作为本技术基于实时监控的建筑基桩桩孔检测装置优选的,四个所述红外线测量尺远离检测盒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四个所述固定板的上端均与土质检测仪固定连接。为了方便吸入桩孔内空气进行湿度检测,作为本技术基于实时监控的建筑基桩桩孔检测装置优选的,所述探测筒的外侧壁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通气孔。为了方便工作人员直观查看检测数据,作为本技术基于实时监控的建筑基桩桩孔检测装置优选的,所述检测仪主体的前端面安装有显示屏,所述土质检测仪和湿度检测仪均与检测仪主体信号连接。为了使竖向支撑杆可根据桩孔的大小调整相对的距离,作为本技术基于实时监控的建筑基桩桩孔检测装置优选的,两个所述横向支撑杆均可伸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该种基于实时监控的建筑基桩桩孔检测装置,使升降杆下降带动检测盒进入桩孔内部,然后通过土质检测仪、红外线测量尺和湿度检测仪分别检测桩孔的土质、垂直度和空气湿度,从而达到多功能检测桩孔的效果。2、该种基于实时监控的建筑基桩桩孔检测装置,通过将支撑板放在桩孔左右两侧的地面上,进而检测仪主体位于桩孔的上方,再使升降杆下降带动检测盒进入桩孔内部检测桩孔,从而达到方便稳定固定装置整体的效果。3、该种基于实时监控的建筑基桩桩孔检测装置,同时运行四个液压泵,然后四个伸缩杆伸长带动土质检测仪向四周移动,进而探测针插入桩孔内壁土层内,从而达到方便对桩孔内不同高度土质检测的效果。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检测盒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湿度检测仪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的红外线测量尺结构图;图中,1、检测仪主体;101、显示屏;2、承接板;201、横向支撑杆;202、竖向支撑杆;203、支撑板;3、升降杆;4、检测盒;5、伸缩杆;501、液压泵;6、土质检测仪;601、探测针;7、红外线测量尺;701、红外线孔;702、固定板;8、湿度检测仪;801、连接杆;802、探测筒;803、通气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限定。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基于实时监控的建筑基桩桩孔检测装置,包括检测仪主体1,检测仪主体1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承接板2,承接板2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升降杆3,升降杆3的下端固定安装有检测盒4,检测盒4的前后左右方均设置有土质检测仪6,四个土质检测仪6的远离检测盒4的一侧均安装有探测针601,四个土质检测仪6的下方均设置有红外线测量尺7,四个红外线测量尺7的下端面均设置有红外线孔701,检测盒4的下方可拆卸连接有湿度检测仪8,湿度检测仪8的下端固定安装有连接杆801,连接杆801的下端安装有探测筒802。本实施方案中:使升降杆3下降带动检测盒4进入桩孔内部,然后通过土质检测仪6、红外线测量尺7和湿度检测仪8分别检测桩孔的土质、垂直度和空气湿度,从而达到多功能检测桩孔的效果。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承接板2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横向支撑杆201,两个横向支撑杆201相背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竖向支撑杆202,两个竖向支撑杆202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板203。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支撑板203放在桩孔左右两侧的地面上,进而检测仪主体1位于桩孔的上方,再使升降杆3下降带动检测盒4进入桩孔内部检测桩孔,从而达到方便稳定固定装置整体的效果。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四个土质检测仪6的靠近检测盒4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伸缩杆5,四个伸缩杆5的另一端均贯穿检测盒4并延伸至检测盒4的内部,四个伸缩杆5位于检测盒4内部的一端均安装有液压泵501。本实施例中:同时运行四个液压泵501,然后四个伸缩杆5伸长带动土质检测仪6向四周移动,进而探测针601插入桩孔内壁土层内,从而达到方便对桩孔内不同高度土质检测的效果。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四个红外线测量尺7远离检测盒4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702,四个固定板702的上端均与土质检测仪6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红外线测量尺7与土质检测仪6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实时监控的建筑基桩桩孔检测装置,包括检测仪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仪主体(1)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承接板(2),所述承接板(2)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升降杆(3),所述升降杆(3)的下端固定安装有检测盒(4),所述检测盒(4)的前后左右方均设置有土质检测仪(6),四个所述土质检测仪(6)的远离检测盒(4)的一侧均安装有探测针(601),四个所述土质检测仪(6)的下方均设置有红外线测量尺(7),四个所述红外线测量尺(7)的下端面均设置有红外线孔(701),所述检测盒(4)的下方可拆卸连接有湿度检测仪(8),所述湿度检测仪(8)的下端固定安装有连接杆(801),所述连接杆(801)的下端安装有探测筒(802)。/n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实时监控的建筑基桩桩孔检测装置,包括检测仪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仪主体(1)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承接板(2),所述承接板(2)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升降杆(3),所述升降杆(3)的下端固定安装有检测盒(4),所述检测盒(4)的前后左右方均设置有土质检测仪(6),四个所述土质检测仪(6)的远离检测盒(4)的一侧均安装有探测针(601),四个所述土质检测仪(6)的下方均设置有红外线测量尺(7),四个所述红外线测量尺(7)的下端面均设置有红外线孔(701),所述检测盒(4)的下方可拆卸连接有湿度检测仪(8),所述湿度检测仪(8)的下端固定安装有连接杆(801),所述连接杆(801)的下端安装有探测筒(8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实时监控的建筑基桩桩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板(2)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横向支撑杆(201),两个所述横向支撑杆(201)相背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竖向支撑杆(202),两个所述竖向支撑杆(202)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板(2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实时监控的建筑基桩桩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玲娇梁忠文
申请(专利权)人:梁忠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