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式板簧活动端支架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2875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钢板弹簧悬架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成式板簧活动端支架总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集成式板簧活动端支架总成,包括吊耳端支架、吊耳以及吊耳销轴,吊耳端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和第一销孔座和第二销孔座;吊耳包括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第一连接臂上具有与第一销孔座相接触的第一接触面,第二连接臂上具有与所述第二销孔座相接触的第二接触面,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上均设有凸起,第一销孔座和第二销孔座上均对应开有凹槽,凹槽的面积大于凸起的面积,吊耳通过凸起外向摆动的极限位置为吊耳的中心轴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4~18°。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集成式板簧活动端支架总成能够对钢板弹簧向后位移进行限位进而避免钢板弹簧干涉前轮转向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成式板簧活动端支架总成
本技术涉及汽车钢板弹簧悬架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成式板簧活动端支架总成。
技术介绍
目前钢板弹簧悬架系统中,板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固定端支架和吊耳上,由于吊耳与吊耳端支架通过销轴连接,因此当单片簧前半段发生断裂后,吊耳绕吊耳销向后摆动,钢板弹簧后半部分同前桥后移,对应单片簧的当量导向杆中心与转向机摇臂中心的距离大幅增加,这会在短时间内对转向系统形成严重干涉,导致前轮异常转向,影响行车安全。为了应对以上问题,常见的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在车架上安装保护机构,阻止钢板弹簧前半段断裂时,对吊耳绕吊耳销向后摆动进行限位,防止在制动工况时钢板弹簧后半部分同前桥后移,但是另外增加保护机构存在零件数量多,装配复杂以及对整车布置要求高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成式板簧活动端支架总成,当钢板弹簧前半段发生断裂时,能够对钢板弹簧向后位移进行限位进而避免钢板弹簧干涉前轮转向系统。而且本技术的集成式板簧活动端支架总成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设计的集成式板簧活动端支架总成,包括吊耳端支架、吊耳以及用于连接吊耳端支架和吊耳的吊耳销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耳端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和设置在支架本体下端的第一销孔座和第二销孔座;所述吊耳包括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通过吊耳销轴与第一销孔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通过吊耳销轴与第二销孔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上具有与所述第一销孔座相接触的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二连接臂上具有与所述第二销孔座相接触的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上均设有凸起,所述第一销孔座和第二销孔座上均对应开有凹槽,所述凹槽的面积大于凸起的面积,所述吊耳通过凸起外后摆动的极限位置为吊耳的中心轴线与竖直方向的第一夹角为4~1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凸起包括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接触面的上端和第二接触面的上端均设有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一接触面的下端和第二接触面的下端均设有第二凸起;所述凹槽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销孔座的上端和所述第二销孔座的上端均设有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一销孔座的下端和所述第二销孔座的下端均设有第二凹槽。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结构大小均相同,其凸面均为扇环形状;所述第一凹槽的凹面为扇环形状,所述第二凹槽为由左侧直边、右侧直边、上圆弧面和下直角边围合形成为凹面。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凹槽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凸起的面积,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一凹槽的扇环半径相同,且所述第一凹槽的圆心角和第一凸起的圆心角的差值为4~8°;所述第二凹槽的面积大于第二凸起的面积,所述第二凹槽的左侧直边和右侧直边形成的第二夹角与第一凹槽的圆心角的大小相同。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吊耳还包括连接筒,所述连接筒内开有沿其轴向且贯穿整个连接筒的吊耳销孔,所述第一连接臂由连接筒的外侧端面向下延伸所形成,所述第二连接臂由连接筒的内侧端面向下延伸所形成,且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以连接筒的径向中心线为对称轴对称布置,所述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之间形成用于置入板簧活动端卷耳的空腔,所述连接筒通过吊耳销轴设置在第一销孔座和第二销孔座之间。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吊耳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上端与连接筒的下端连接,所述加强板的两侧分别与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连接。一种钢板弹簧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的集成式板簧活动端支架总成、固定端支架、钢板弹簧、前桥和车架,所述集成式板簧活动端支架总成包括吊耳端支架、吊耳和吊耳销轴,所述吊耳端支架和吊耳通过吊耳销轴连接,所述固定端支架和所述吊耳端支架分别固定在所述车架的两端,所述钢板弹簧的固定端卷耳与所述固定端支架连接,所述钢板弹簧的活动端卷耳与所述集成式板簧活动端支架总成的吊耳连接,所述钢板弹簧的中部与所述前桥连接。本技术的优点在于:与现有带有限位保护机构的板簧活动端支架总成相比,本技术通过在吊耳端支架上开有凹槽,在吊耳上设有凸起,而且凹槽的面积大于凸起的面积,第一,能适应车辆的情况通过吊耳的转动实现钢板板簧弧高的变化,第二,限制吊耳在一定角度内转动,防止钢板板簧的前半段断裂后,钢板板簧的后段同前桥后移时带动吊耳绕吊耳销轴向后转动超过极限角度而干涉转向系统;第三,在行驶中制动时,吊耳绕吊耳销向前运动,当运动到一定程度时,吊耳端支架凹面阻止吊耳继续向前运动,可防止板簧纵扭。另外,本技术的集成式板簧活动端支架总成结构简单,无需增设额外的部件,减轻车辆的重量。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具有保护机构的钢板弹簧悬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钢板弹簧悬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固定端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图2中吊耳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中各部件标号如下:车架100、固定端支架200、钢板弹簧300、前桥400、集成式板簧活动端支架总成500、吊耳端支架510、支架本体511、第一销孔座512、第二销孔座513、凹槽514、第一凹槽514a、第二凹槽514b、吊耳520、第一连接臂521、第二连接臂522、第一接触面523、第二接触面524、凸起525、连接筒526、吊耳销孔527、加强板528、第一凸起525a、第二凸起525b、吊耳销轴530、第一夹角α、第二夹角β、第一凹槽的圆心角θ1、第一凸起的圆心角θ2、传统吊耳端支架600、传统吊耳700、保护机构800。具体实施方式为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例对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请参阅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钢板弹簧悬架系统,包括集成式板簧活动端支架总成500、固定端支架200、钢板弹簧300、前桥400和车架100,集成式板簧活动端支架总成500包括吊耳端支架510、吊耳520和吊耳销轴530,吊耳端支架510和吊耳520通过吊耳销轴530连接,固定端支架200和吊耳端支架510分别固定在车架100的两端,钢板弹簧300的固定端卷耳与固定端支架200连接,钢板弹簧300的活动端卷耳与集成式板簧活动端支架总成500的吊耳520连接,钢板弹簧300的中部与前桥400连接。结合图2所示,集成式板簧活动端支架总成500包括吊耳端支架510、吊耳520以及用于连接吊耳端支架510和吊耳520的吊耳销轴530。结合图3所示,吊耳端支架510包括支架本体511和设置在支架本体511下端的第一销孔座512和第二销孔座513,支架本体511通过螺栓固定在车架100上,第一销孔座512和第二销孔座513上分别开有用于穿入吊耳销轴530的通孔,第一销孔座512和第二销孔座513之间具有用于置入吊耳520的空腔。结合图5所示,吊耳520包括连接筒526、第一连接臂521和第二连接臂522和加强板528,连接筒526内开有沿其轴向且贯穿整个连接筒526的吊耳销孔527,第一连接臂521由连接筒526的外侧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成式板簧活动端支架总成,包括吊耳端支架(510)、吊耳(520)以及用于连接吊耳端支架(510)和吊耳(520)的吊耳销轴(530);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耳端支架(510)包括支架本体(511)和设置在支架本体(511)下端的第一销孔座(512)和第二销孔座(513);所述吊耳(520)包括第一连接臂(521)和第二连接臂(522),所述第一连接臂(521)通过吊耳销轴(530)与第一销孔座(512)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522)通过吊耳销轴(530)与第二销孔座(513)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521)上具有与所述第一销孔座(512)相接触的第一接触面(523),所述第二连接臂(522)上具有与所述第二销孔座(513)相接触的第二接触面(524),所述第一接触面(523)和第二接触面(524)上均设有凸起(525),所述第一销孔座(512)和第二销孔座(513)上均对应开有凹槽(514),所述凹槽(514)的面积大于凸起(525)的面积,所述吊耳(520)通过凸起(525)外后摆动的极限位置为吊耳(520)的中心轴线与竖直方向的第一夹角(α)为4~1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式板簧活动端支架总成,包括吊耳端支架(510)、吊耳(520)以及用于连接吊耳端支架(510)和吊耳(520)的吊耳销轴(530);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耳端支架(510)包括支架本体(511)和设置在支架本体(511)下端的第一销孔座(512)和第二销孔座(513);所述吊耳(520)包括第一连接臂(521)和第二连接臂(522),所述第一连接臂(521)通过吊耳销轴(530)与第一销孔座(512)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522)通过吊耳销轴(530)与第二销孔座(513)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521)上具有与所述第一销孔座(512)相接触的第一接触面(523),所述第二连接臂(522)上具有与所述第二销孔座(513)相接触的第二接触面(524),所述第一接触面(523)和第二接触面(524)上均设有凸起(525),所述第一销孔座(512)和第二销孔座(513)上均对应开有凹槽(514),所述凹槽(514)的面积大于凸起(525)的面积,所述吊耳(520)通过凸起(525)外后摆动的极限位置为吊耳(520)的中心轴线与竖直方向的第一夹角(α)为4~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板簧活动端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525)包括第一凸起(525a)和第二凸起(525b),所述第一接触面(523)的上端和第二接触面(524)的上端均设有所述第一凸起(525a),所述第一接触面(523)的下端和第二接触面(524)的下端均设有第二凸起(525b);
所述凹槽(514)包括第一凹槽(514a)和第二凹槽(514b),所述第一销孔座(512)的上端和所述第二销孔座(513)的上端均设有所述第一凹槽(514a),所述第一销孔座(512)的下端和所述第二销孔座(513)的下端均设有第二凹槽(514b)。


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笑晨李应涛闫明星蒋娟范培斌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