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预测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指标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205692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2: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用于预测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指标和系统,指标包括PAC变异性及其参数。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相关性分析证明PAC变异性及其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相关。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本发明专利技术开发了预测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系统和方法,为临床预测此类患者的预后提供了新策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预测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指标和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临床诊断领域,涉及用于预测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指标和系统。
技术介绍
血管再通治疗对于脑动脉闭塞所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世界范围内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人数不断增加。但是,血管再通治疗后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结局。据报道,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患者中有大约47%患者为再通无效(即90天mRS评分大于2分)。临床前研究表明,70%的缺血性病变是由再灌注损伤导致。因此,有效控制机械取栓术后的血压、脑水肿和系统并发症对于获得最佳疗效至关重要。建议患者术后收入神经重症监护室或脑卒中专用监护室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生理状态进行监护。多模式监测(MMM,Multimodalitymonitoring)已被广泛用于神经重症监护中,通过监测反映继发性脑损伤的的生理参数,以期尽早发现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伤。国外的专家共识,已推荐将MMM用于个体化患者诊疗决策,并指导急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治疗。尽管已经开发了一些监测方法和指标,但仍然缺乏临床研究来验证它们的临床用途。此外,尽管无创MMM对于监测许多急性神经系统疾病是合理的,但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再通治疗术后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有效性仍然缺乏研究。亟需开发一套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通术后的无创性脑功能监测方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申请人团队开发了基于连续脑电图(cEEG,electroencephalogram)和经颅多普勒(TCD,transcranialdoppler)的多模式神经功能监测方法,用于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血管-神经偶联与CT灌注和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EEG和TCD不仅是无创性的,而且具有提供有关患者神经生理状态的互补性信息的优势。EEG捕获脑电活动而TCD测量与脑血流动力学有关的关键变量。每种方式可以分别提供不同的诊断信息。例如,EEG可用于检测癫痫发作,而TCD可采集脑动脉狭窄或痉挛信息。由于这两种方式关注两个不同的神经生理过程,因此将这些看似不同的方面进行整体分析可能会提供大量信息。在申请人先前的研究中,采用了频率交叉耦合(CFC,cross-frequencycoupling)分析方法来分析16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EEG和脑血流速度(CBFV)。结果显示CFC是一种通过CBFV中的慢波相位来表征观察到的EEG振幅调整的适宜的技术。在目前的工作中,申请人进一步分析了本研究中纳入患者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灌注图像获得一些公认的脑灌注指标并研究这些指标与从CFC分析中得出的指标之间的关联性。申请人还对CFC指标与90天时改良的Rankin评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这是阐明这些新指标的临床意义的关键步骤。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预测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指标。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预测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系统。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上述指标在预测血管再通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中的用途。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预测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指标,所述指标包括PAC(phase-amplitudecoupling,相位-幅度耦合)变异性及其参数。进一步,PAC参数选自:平均值、范围、SD、方差、CV中的一个或几个。进一步,该方案中的所述PAC是指α、β、δ、θ、γ五个频带的PAC。根据病变同侧EEG和CBFV计算PAC,或根据病变对侧(非病变侧)EEG和CBFV计算PAC。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指标包括PAC参数中的SD和方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预测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信息采集模块,所述信息采集模块采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前面所述的指标。进一步,所述系统还包括诊断模块,所述诊断模块根据所述信息采集模块采集的信息预测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更进一步,所述系统还包括机器可读存储器。优选地,机器可读存储器包括计算机和/或计算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前面所述的指标在制备预测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工具中的应用。进一步,所述工具包括前面所述的系统。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预测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是指预测患者治疗90天后的预后。如本文所用,术语“预后”指关于医学发展(例如,长期存活可能性、无疾病存活率等)的预期,包括预后良好或预后差,所述预后差包括疾病进展如复发,生存期短;所述预后良好包括疾病缓解如无疾病状态,疾病改善如疾病消退或稳定。如本文所用,术语“预测”指关于医学发展的猜测,并且出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指猜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疾病发展(如疾病进展、改善)。如本文所用,术语“CFC”实际上是不同频带EEG的幅度/相位之间的关系。因此,CFC可以分为3类:相位-相位耦合(phase-phasecoupling,PPC)、相位-幅度耦合(phase-amplitudecoupling,PAC)以及幅度-幅度耦合(amplitude-amplitudecoupling,AAC)。目前的研究已经表明,CFC现象可以在海马、前额叶、感觉皮层等脑区观察到,CFC被认为是空间和时间记忆编码、感知信息整合等高级认知功能的一种潜在机制。如本文所用,术语“PAC”是指一种低频带EEG的相位与高频带的幅度/功率波动之间存在同步化现象。如本文所用,术语“CTP”是指CT灌注成像,CT灌注成像不同于动态扫描,是在静脉快速团注对比剂时,对感兴趣区层面进行连续CT扫描,从而获得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并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各种灌注参数值,因此能更有效、并量化反映局部组织血流灌注量的改变,这是一种CT应用领域的前沿科技,对明确病灶的血液供应具有重要意义。如本文所用,术语“血管内治疗(EVT)”是使用导管对病患进行治疗。血管内治疗包括由于动脉硬化、血流恶化而施行的血管扩张术,为了止血的血管栓塞术等很多手法。用于癌症治疗的血管内治疗,有向肿瘤输送营养的血管内注入抗癌药物的动注疗法、用栓塞物质将血管封死的栓塞术。如本文所用,术语“残留功能达峰时间(Tmax)”是指对比剂开始出现到对比剂浓度达到峰值的时间。如本文所用,术语“神经血管耦合(NVC)”是一种神经激活支持机制,涉及神经系统、代谢系统和血管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如本文所用,术语“方差”是在概率论和统计方差衡量随机变量或一组数据时离散程度的度量。概率论中方差用来度量随机变量和其数学期望(即均值)之间的偏离程度。统计中的方差(样本方差)是各个数据分别与其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和的平均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用于预测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指标,其特征在于,所述指标包括PAC变异性及其参数。/n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预测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指标,其特征在于,所述指标包括PAC变异性及其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标,其特征在于,PAC参数选自:平均值、范围、SD、方差、CV中的一个或几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指标,其特征在于,所述指标包括PAC参数中的SD和方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指标,其特征在于,所述PAC是指α、β、δ、θ、γ频带的PAC。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指标,其特征在于,所述PAC是指α、β、δ、θ、γ频带的PAC,根据病变同侧EEG和CBFV计算PAC。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指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丽萍胡晓濮月华刘秀云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