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拆分的组合式泥浆泵缸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9361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拆分的组合式泥浆泵缸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泥浆泵缸套技术领域,便于拆分的组合式泥浆泵缸套,包括外缸套和内缸套,内缸套嵌入于外缸套内部;外缸套内壁左右两侧中心开有延伸至其内侧中间位置的卡槽,且内缸套外壁左右两侧中间位置焊接有卡环,两个卡环卡入两个卡槽内侧底部,且内缸套通过卡环与外缸套卡接;内缸套外壁上方左右两侧中间位置贴合有海绵块二,且卡环上表面外壁均开有至少三个等距排布并贯穿出卡环下表面的弧形槽,内缸套外壁下方左右两侧中间位置贴合有海绵块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组合式泥浆泵缸套,便于单独更换,并提高活塞环在泥浆泵缸套表面作活塞运动时的润滑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拆分的组合式泥浆泵缸套
本技术涉及泥浆泵缸套
,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拆分的组合式泥浆泵缸套。
技术介绍
泥浆泵是油田钻井作业的“心脏”,而泥浆泵缸套是泥浆泵液力端的重要易磨损部件,因此泥浆泵缸套的寿命直接影响泥浆泵的寿命,也直接影响钻井周期。现有的泥浆泵缸套通常为整体式,导致损坏后,需要整体进行更换,不仅造价高,并且比较麻烦,再是泥浆泵缸套表面有活塞环作活塞运动,导致泥浆泵缸套表面的磨损速度增加,缩短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组合式泥浆泵缸套,便于单独更换,并提高活塞环在泥浆泵缸套表面作活塞运动时的润滑性的便于拆分的组合式泥浆泵缸套。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拆分的组合式泥浆泵缸套,包括外缸套和内缸套,所述内缸套嵌入于外缸套内部;所述外缸套内壁左右两侧中心开有延伸至其内侧中间位置的卡槽,且所述内缸套外壁左右两侧中间位置焊接有卡环,两个所述卡环卡入两个所述卡槽内侧底部,且所述内缸套通过卡环与外缸套卡接;所述内缸套外壁上方左右两侧中间位置贴合有海绵块二,且所述卡环上表面外壁均开有至少三个等距排布并贯穿出卡环下表面的弧形槽,所述内缸套外壁下方左右两侧中间位置贴合有海绵块一,且所述外缸套外壁左右两侧上下方均开有两个平行并与其内部相通的润滑孔;所述内缸套内壁上下面焊接有与其为一体的耐磨金属环,所述耐磨金属环由高锰钢制成。优选的,所述内缸套直径小于外缸套直径,且所述内缸套上下端与外缸套上下端齐平。优选的,所述海绵块二底部平行于卡环上表面,且所述海绵块二和卡环之间间距为1.2cm,所述海绵块一位于卡环下方,且所述海绵块一上表面与卡环下表面之间间距为1.2cm,所述海绵块一厚度小于海绵块二的厚度。优选的,所述海绵块一外壁贴合于外缸套内壁下方,且所述海绵块二外壁和卡环外壁贴合于卡槽内壁。优选的,所述外缸套外侧中间焊接有固定环。优选的,所述外缸套外壁左右两侧上方的润滑孔均与海绵块二对应并相通,且所述外缸套外壁左右两侧下方的润滑孔均与海绵块一对应并相通,所述润滑孔表面与外缸套表面齐平。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使用者安装内缸套时,将内缸套中的两个卡环对准外缸套内壁的两个卡槽,并直接将卡环沿着卡槽向下滑动,使得卡环的底部与卡槽内侧底部接触即可,这样便可以将内缸套和外缸套卡接在一起;拆卸内缸套时,将内缸套中的卡环沿着卡槽向上滑动,滑至卡环从卡槽内脱离即可,这样便可以将内缸套从外缸套内向上取出,整个拆装操作流程不仅方便快捷,并且便于单独更换;向两个卡槽内加入润滑油,进入的润滑油直接被海绵块二吸附,而海绵块二中溢出的润滑油便会直接流向海绵块二下方的卡环,润滑油沿着弧形槽向下流去,并直接掉落至海绵块二内,通过海绵块二将润滑油吸附,被海绵块一或者海绵块二吸附的润滑油,其中一部分将会通过润滑孔流到外缸套的表面,这样不仅能够保持外缸套表面的润滑度,并且活塞环在其表面作活塞运动时,也可以更加流畅,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力,同时加强其机械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文中将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进行简单介绍。其中,附图仅仅用于展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将本技术的全部实施例限制于此。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内缸套俯视平面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外缸套1、固定环101、润滑孔102、卡槽103、内缸套2、耐磨金属环201、卡环202、海绵块一203、海绵块二204、弧形槽205。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得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目的、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文中将结合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示例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参见图1至图3,本申请是一种便于拆分的组合式泥浆泵缸套,包括外缸套1和内缸套2,内缸套2嵌入于外缸套1内部,内缸套2直径小于外缸套1直径,且内缸套2上下端与外缸套1上下端齐平;具体的,通过外缸套1和内缸套2组成组合式的泥浆泵缸套;外缸套1内壁左右两侧中心开有延伸至其内侧中间位置的卡槽103,且内缸套2外壁左右两侧中间位置焊接有卡环202,两个卡环202卡入两个卡槽103内侧底部,且内缸套2通过卡环202与外缸套1卡接;具体的,使用者安装内缸套2时,将内缸套2中的两个卡环202对准外缸套1内壁的两个卡槽103,并直接将卡环202沿着卡槽103向下滑动,使得卡环202的底部与卡槽103内侧底部接触即可,这样便可以将内缸套2和外缸套1卡接在一起;拆卸内缸套2时,使用者可以将直接将内缸套2中的卡环202沿着卡槽103向上滑动,滑至卡环202从卡槽103内脱离即可,这样便可以将内缸套2从外缸套1内向上取出,整个拆装操作流程不仅方便快捷,并且便于单独更换;内缸套2外壁上方左右两侧中间位置贴合有海绵块二204,且卡环202上表面外壁均开有至少三个等距排布并贯穿出卡环202下表面的弧形槽205,内缸套2外壁下方左右两侧中间位置贴合有海绵块一203,且外缸套1外壁左右两侧上下方均开有两个平行并与其内部相通的润滑孔102,海绵块二204底部平行于卡环202上表面,且海绵块二204和卡环202之间间距为1.2cm,海绵块一203位于卡环202下方,且海绵块一203上表面与卡环202下表面之间间距为1.2cm,海绵块一203厚度小于海绵块二204的厚度,海绵块一203外壁贴合于外缸套1内壁下方,且海绵块二204外壁和卡环202外壁贴合于卡槽103内壁,外缸套1外壁左右两侧上方的润滑孔102均与海绵块二204对应并相通,且外缸套1外壁左右两侧下方的润滑孔102均与海绵块一203对应并相通,润滑孔102表面与外缸套1表面齐平;进一步的,内缸套2安装在外缸套1内后,使用者可以向两个卡槽103内加入润滑油,进入的润滑油直接被海绵块二204吸附,而海绵块二204中溢出的润滑油便会直接流向海绵块二204下方的卡环202,利用卡环202上表面外侧的弧形槽205,由于弧形槽205与卡环202的下表面相通,所以润滑油沿着弧形槽205向下流去,并直接掉落至海绵块二204内,通过海绵块二204将润滑油吸附,由于外缸套1外表面的润滑孔102分别与海绵块二204和海绵块一203对应且相通,所以被海绵块一203或者海绵块二204吸附的润滑油,其中一部分润滑油将会通过润滑孔102流到外缸套1的表面,这样不仅能够保持外缸套1表面的润滑度,并且活塞环在其表面作活塞运动时,也可以更加流畅,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力,同时加强其机械性能;内缸套2内壁上下面焊接有与其为一体的耐磨金属环201,耐磨金属环201由高锰钢制成;具体的,通过内缸套2中的耐磨金属环201,由于高锰钢具有耐磨的优点,所以耐磨金属环201可以提高内缸套2的耐磨性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拆分的组合式泥浆泵缸套,包括外缸套(1)和内缸套(2),所述内缸套(2)嵌入于外缸套(1)内部,其特征在于:/n所述外缸套(1)内壁左右两侧中心开有延伸至其内侧中间位置的卡槽(103),且所述内缸套(2)外壁左右两侧中间位置焊接有卡环(202),两个所述卡环(202)卡入两个所述卡槽(103)内侧底部,且所述内缸套(2)通过卡环(202)与外缸套(1)卡接;/n所述内缸套(2)外壁上方左右两侧中间位置贴合有海绵块二(204),且所述卡环(202)上表面外壁均开有至少三个等距排布并贯穿出卡环(202)下表面的弧形槽(205),所述内缸套(2)外壁下方左右两侧中间位置贴合有海绵块一(203),且所述外缸套(1)外壁左右两侧上下方均开有两个平行并与其内部相通的润滑孔(102);/n所述内缸套(2)内壁上下面焊接有与其为一体的耐磨金属环(201),所述耐磨金属环(201)由高锰钢制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拆分的组合式泥浆泵缸套,包括外缸套(1)和内缸套(2),所述内缸套(2)嵌入于外缸套(1)内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缸套(1)内壁左右两侧中心开有延伸至其内侧中间位置的卡槽(103),且所述内缸套(2)外壁左右两侧中间位置焊接有卡环(202),两个所述卡环(202)卡入两个所述卡槽(103)内侧底部,且所述内缸套(2)通过卡环(202)与外缸套(1)卡接;
所述内缸套(2)外壁上方左右两侧中间位置贴合有海绵块二(204),且所述卡环(202)上表面外壁均开有至少三个等距排布并贯穿出卡环(202)下表面的弧形槽(205),所述内缸套(2)外壁下方左右两侧中间位置贴合有海绵块一(203),且所述外缸套(1)外壁左右两侧上下方均开有两个平行并与其内部相通的润滑孔(102);
所述内缸套(2)内壁上下面焊接有与其为一体的耐磨金属环(201),所述耐磨金属环(201)由高锰钢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拆分的组合式泥浆泵缸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缸套(2)直径小于外缸套(1)直径,且所述内缸套(2)上下端与外缸套(1)上下端齐平。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强王婷婷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修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