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深圳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微凹槽刀头及其微织构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16513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0: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凹槽刀头及其微织构的制造方法,该刀头具有前刀面,所述前刀面上设有至少一组微织构,所述微织构包括开设于所述前刀面上的第一凹槽及设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上的若干第二凹槽;刀头的微织构的制造方法包括:利用第一电极以电火花的方式在刀头的前刀面上加工第一凹槽;利用第二电极以电火花的方式在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上加工若干第二凹槽。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前刀面上的微织构设置成双内凹的形式,有利于加工应力的耗散和缓冲,具有较佳的散热及容屑性能,且结构稳固,加工性能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利用电火花加工微织构,可提高成型效率及加工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凹槽刀头及其微织构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精密加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微凹槽刀头及其微织构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经大量的试验研究发现,刀头的前刀面的切削温度比后刀面的切削温度高,通过在前刀面上加工微织构能够降低前刀面的磨损性能,且微织构的设置形式将直接影响刀头的切削性能及其稳定性能。另外,刀头一般由难以加工的超硬材料制成。目前,在刀头上加工微织构主要包括三种方法:1、采用金刚石砂轮机械磨削加工,砂轮的磨损非常快,很难保证微织构的形状尺寸要求,且精度较低;2、激光处理,此加工方式为非接触加工,效率高、加工变形小,但激光设备成本昂贵,而且还处于研发阶段,工艺性差;3、超声波加工,加工效率低,且加工过程中粉尘污染较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微凹槽刀头及其微织构的制造方法,能够有利于应力的耗散和缓冲,具有较佳的散热及容屑性能,结构稳固,加工微织构的效率高,且可提高成型精度及表面质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微凹槽刀头,其具有前刀面,所述前刀面上设有至少一组微织构,所述微织构包括开设于所述前刀面上的第一凹槽及设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上的若干第二凹槽。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前刀面及所述第一凹槽均呈三角形状,所述第一凹槽的各侧边一一相对应平行于所述前刀面的各侧边。作为优选方案,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的若干所述第二凹槽呈三角形阵列,且若干所述第二凹槽限定成的三角形的各侧边一一相对应平行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各侧边。<br>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前刀面上设置有三组所述微织构,三组所述微织构呈三角形阵列。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宽为0.5~4mm,所述第一凹槽的槽深为50~200μm,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宽为10~200μm,所述第二凹槽的槽深为5~50μm。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凹槽呈三棱椎状,且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径从其底部至上逐渐增加。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前刀面上还开设有排屑口。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排屑口设于所述前刀面的中心处。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微凹槽刀头的材质为聚晶金刚石。同样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微凹槽刀头的微织构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利用第一电极以电火花的方式在刀头的前刀面上加工第一凹槽;利用第二电极以电火花的方式在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上加工若干第二凹槽。作为优选方案,具体通过以下步骤加工第一凹槽:A、刀头安装于工作台上,第一电极安装在机床主轴上,刀头及第一电极均浸入火花油中;其中,第一电极的放电端面的形状与所需成型的第一凹槽的形状相匹配;B、将刀头及第一电极分别连接于脉冲电源的两极;C、机床主轴驱动第一电极朝垂直于刀头的前刀面的方向进给,在刀头的前刀面上进行电火花加工,形成第一凹槽。作为优选方案,在成型第一凹槽时,脉冲电源的脉冲电压为10~200V,脉冲宽度为0.1~100μs和脉间宽度为0.1~100μs。作为优选方案,第一电极的进给速度为0.1~5μm/s。作为优选方案,具体通过以下步骤加工所述第二凹槽:S1、刀头安装于工作台上,第二电极安装在机床主轴上,且刀头及第二电极均浸入火花油中;其中,第二电极的放电端面的形状与第一凹槽的形状相匹配,且第二电极的放电端面上设置有若干与所需成型的第二凹槽形状相匹配的凸部;S2、将刀头及第二电极分别连接于脉冲电源的两极;S3、机床主轴驱动第二电极朝垂直于刀头的前刀面的方向进给,在第一凹槽的底面上进行电火花加工,形成若干第二凹槽。作为优选方案,在成型微织构时,脉冲电源的脉冲电压为10~200V,脉冲宽度为0.1~100μs,脉间宽度为0.1~100μs。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电极的进给速度为0.1~5μm/s。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均为紫铜电极。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刀头及其微织构的制造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微凹槽刀头,在前刀面上设置有至少一组微织构,且微织构为双内凹的形式,微织构包括开设于前刀面上的第一凹槽及设于第一凹槽的底面上的若干第二凹槽,不仅能够有效耗散及缓冲刀头在加工过程中的加工应力,相对于其它形式的微织构,刀头的结构更加稳定可靠,能够大幅度提高刀头的加工性能;另外,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利用电火花成型前刀面上的微织构,相对于传统机械加工、超声加工和激光加工来说,加工效率高,且成型精度高、表面质量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微凹槽刀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微织构的第一凹槽的成型方法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微织构的第二凹槽的成型方法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第二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微凹槽刀头的微织构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微织构的第一凹槽的成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微织构的第二凹槽的成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中,1、刀头;11、前刀面;111、第一凹槽;112、第二凹槽;113、排屑口;2、第一电极;3、第二电极;31、凸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微凹槽刀头,其具有前刀面11,前刀面11上设有至少一组微织构,微织构包括开设于前刀面11上的第一凹槽111及设于第一凹槽111的底面上的若干第二凹槽112。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前刀面11上设置双层内凹的微织构,能够有效耗散及缓冲刀头在加工过程中的加工应力,提高散热及容屑性能,从而大幅度提高刀头的加工性能,且相对于一层内凹设置的微织构来说,能够保证刀头的结构稳固性。为了进一步保证微凹槽刀头的稳固性,刀头1的整体轮廓呈三菱柱形状,前刀面11呈三角形。与之相对应地,为了进一步确保刀头加工应力的释放与缓冲,提高刀头的散热、容屑性能,第一凹槽111呈三角形状,第一凹槽111的各侧边一一相对应平行于前刀面11的各侧边;位于第一凹槽111内的若干第二凹槽112呈三角形阵列,且若干第二凹槽112限定成的三角形的各侧边一一相对应平行于第一凹槽111的各侧边。同样的目的,本实施例中,在前刀面11上设置有三组微织构,三组微织构呈三角形阵列排布,且三组微织构所限定成的三角形的各侧边与前刀面11的各侧边一一相对应平行,能够进一步保证刀头的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凹槽刀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头具有前刀面,所述前刀面上设有至少一组微织构,所述微织构包括开设于所述前刀面上的第一凹槽及设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上的若干第二凹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凹槽刀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头具有前刀面,所述前刀面上设有至少一组微织构,所述微织构包括开设于所述前刀面上的第一凹槽及设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上的若干第二凹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凹槽刀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刀面及所述第一凹槽均呈三角形状,所述第一凹槽的各侧边一一相对应平行于所述前刀面的各侧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凹槽刀头,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的若干所述第二凹槽呈三角形阵列,且若干所述第二凹槽限定成的三角形的各侧边一一相对应平行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各侧边。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凹槽刀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刀面上设置有三组所述微织构,三组所述微织构呈三角形阵列。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凹槽刀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呈三棱椎状,且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径从其底部至上逐渐增加。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凹槽刀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宽为0.5~4mm,所述第一凹槽的槽深为50~200μm,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宽为10~200μm,所述第二凹槽的槽深为5~50μm。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微凹槽刀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刀面上还开设有排屑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凹槽刀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屑口设于所述前刀面的中心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凹槽刀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头的材质为聚晶金刚石。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的所述微凹槽刀头的微织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利用第一电极以电火花的方式在刀头的前刀面上加工第一凹槽;
利用第二电极以电火花的方式在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上加工若干第二凹槽。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微凹槽刀头的微织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晓宇鲁艳军陈福民周超兰李伟秋罗旺颜炳姜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大学汇专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