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16024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0: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清洁装置,包括:壳体;第一清洁部,可转动地设于壳体内,至少部分第一清洁部伸出壳体以用于清洁待清洁表面;第二清洁部,可转动地与第一清洁部对应设于壳体内,其中,清洁装置工作时,第一清洁部和第二清洁部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二清洁部能够与第一清洁部接触而清理第一清洁部上的杂物。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第一清洁部和第二清洁部的作用下,可使第一清洁部上的杂物被第二清洁部带走,可有效减少杂物落入壳体中其余区域的可能性,使得杂物实现有效收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清洁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清扫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清洁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对地面进行打扫成为家务中不必可少的项目,大部分家庭采用扫帚进行清理,但由于需要用户不断地重复机械操作,而且扫帚的清理并不方便,一些家庭选用吸尘器进行吸尘清理。目前,存在一种吸尘器,其地刷结构如图1所示,该地刷结构包括海绵筒210和毛刷220。吸尘器工作时,通过海绵筒210将地面垃圾带起,毛刷220与海绵筒同向转动,对海绵筒210表面进行清扫,使得固体垃圾落入尘盒230中。对于上述的地刷结构,由于毛刷与海绵筒同向转动,从海绵筒表面落下的垃圾会落入海绵筒与尘盒之间,当取出尘盒进行清理时,会有垃圾掉落在地面或底壳内,对清洁不利。同时,在毛刷转动过程中,毛刷上粘附的垃圾会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到毛刷上方弧形壁的表面,使得弧形壁上长期处于脏污状态,易滋生细菌,不利于人的健康。此外,当海绵筒上粘附有头发时,从海绵筒上扫下来的头发会缠绕在毛刷上,需要对毛刷二次清理,清洁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洁装置。为了实现上述至少一个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清洁装置,包括:壳体;第一清洁部,可转动地设于壳体内,至少部分第一清洁部伸出壳体以用于清洁待清洁表面;第二清洁部,可转动地与第一清洁部对应设于壳体内,其中,清洁装置工作时,第一清洁部和第二清洁部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二清洁部能够与第一清洁部接触而清理第一清洁部上的杂物。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清洁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设于壳体内的第一清洁部和第二清洁部,其中,壳体用于支撑安装第一清洁部和第二清洁部,第一清洁部至少部分伸出壳体,便于对需要打扫的待清洁表面进行清扫,具体地,当需要打扫地面时,清洁装置进入工作状态,此时第一清洁部从壳体的底部伸出的部分与地面相接触,从而使得在第一清洁部的转动下,将地面上的杂物收集至第一清洁部上,并转动至壳体内,在此基础上,由于第一清洁部和第二清洁部的转动方向相反,在第一清洁部和第二清洁部的作用下,第二清洁部可将第一清洁部上的杂物清除,可有效减少杂物落入壳体中的其余区域的可能性,使得杂物实现有效收集,例如落入一些夹缝内,当对清洁装置内装有灰尘的盒体取出进行清理时,会有垃圾掉落在地面上或底壳内,同时也减少对壳体中其它装置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影响电机散热等。其中,由于第一清洁部至少部分伸出壳体,故而在第一清洁部转动时,可与待清洁表面,例如地面发生接触,以产生滚动摩擦实现驱动整个清洁装置的移动,同时还存在与待清洁表面之间的滑动摩擦,以对待清洁表面实现清洁。其中,第一清洁部为同时实现与待清洁表面的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可选为具有一定形变量和吸附作用的材料,例如海绵。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第一清洁部的转轴与第二清洁部的转轴平行,第一清洁部的转轴与第二清洁部的转轴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清洁部的最大半径与第二清洁部的最大半径之和。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清洁部和第二清洁部的转轴平行设置,更利于在转动时杂物的转移,特别地,通过限定第一清洁部和第二清洁部之间的转轴距离以及二者的最大半径之和的大小关系,使得第一清洁部和第二清洁部两者的径向外端相接触,更便于第一清洁部上的杂物被第二清洁部扫下,提高清洁效果。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地扫部,与第一清洁部对应设置于壳体上,地扫部设于第一清洁部伸出壳体的一侧。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壳体上设置地扫部,可在第一清洁部转动时,将待清洁表面上的杂物推向第一清洁部,特别地,由于地扫部设于第一清洁部伸出壳体的一侧,即待清洁表面上的杂物在地扫部的作用下推向第一清洁部,并在第一清洁部转动的过程中收纳进壳体中。进一步地,在清洁装置整体向前运动时,地扫部可设于第一清洁部的后侧,从而将杂物推向前方。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清洁部包括:清洁转轴,第二清洁部能够绕清洁转轴转动;沿周向间隔设于清洁转轴的第一清洁件和第二清洁件,其中,第一清洁件沿清洁转轴的轴向设于清洁转轴上,第二清洁件沿清洁转轴的轴向呈曲线状地设于清洁转轴上。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清洁部包括清洁转轴以及设于清洁转轴上的第一清洁件和第二清洁件,其中,清洁转轴可提供第一清洁件和第二清洁件的转动力,使得第二清洁部整体可绕清洁转轴转动,而第一清洁件和第二清洁件在间隔设置的基础上,第一清洁件沿清洁转轴的轴向设置,第二清洁件沿清洁转轴的轴向呈曲线状设置,可有效将第一清洁部上的杂物扫下。其中,第一清洁件由于沿轴向设置,可对第二清洁件起到支撑的作用,在清扫时主要通过呈曲线状的第二清洁件实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壳体内设有导向腔,第二清洁部可转动地设于导向腔内,第一清洁件和第二清洁件远离清洁转轴的一端与导向腔的内壁相抵。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壳体内设有导向腔,第二清洁部上的杂物可在转动过程中甩至导向腔,并沿导向腔的内壁滑落至壳体内用于收集灰尘的盒体内,以实现清洁装置对待清洁表面上杂物的收集,具体地,第二清洁部可转动地设于导向腔内,且第二清洁部上的第一清洁件和第二清洁件与导向腔的内壁相抵,第二清洁部在转动时,其上的杂物会沿导向腔滑落并收集,以减少灰尘对清洁装置内其它设备,尤其是电子设备的影响。其中,由于第一清洁件和第二清洁件与导向腔的内壁相抵,在转动时,导向腔会剔除第一清洁件和第二清洁件上粘附程度较弱的杂物。同时,第一清洁件和第二清洁件可以清理导向腔的内壁上粘附的杂物,使得导向腔的内壁保持清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清洁装置还包括:清扫部,与第二清洁部对应设于导向腔内,清扫部用于在第二清洁部转动时将第二清洁部上的杂物排出;清扫部包括:清扫板,设于第二清洁部的一侧;第一齿部,设于清扫板靠近第二清洁部的一端,第一齿部包括多个朝向第二清洁部设置的第一齿,其中,多个第一齿能够在第二清洁部转动时接触第二清洁部以清理第二清洁部上的杂物。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导向腔内设置与第二清洁部相对应的清扫部,可在第二清洁部转动时将第二清洁部上的杂物排出,特别地,在第一清洁件和第二清洁件与导向腔的内壁相抵,在转动时,清洁部会剔除第一清洁件和第二清洁件上粘附程度较强的杂物,具体地,清扫部包括清扫板以及设于清扫板上的第一齿部,其中,清扫板设于第二清洁部的一侧,以为第一齿部提供支撑,而第一齿部设于清扫板靠近第二清洁部的一端,其包括多个第一齿,可在第二清洁部转动时,通过第一齿与第二清洁部的接触,可将第二清洁部上缠绕或附着在第一清洁件和第二清洁件上的杂物予以剔除。可以理解,为提高剔除效果,多个第一齿之间可设有一定的间隙,间隙的大小可根据常见的杂物尺寸设计确定。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清扫部还包括:第二齿部,与清扫板转动连接,第二齿部包括多个第二齿,在清扫板的长度方向上,多个第一齿和多个第二齿间隔设置,其中,第二齿部能够相对于第一齿部转动,使得第二齿清理第一齿上的杂物。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与清扫板转动连接的第二齿部,由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n第一清洁部,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内,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清洁部伸出所述壳体以用于清洁待清洁表面;/n第二清洁部,可转动地与所述第一清洁部对应设于所述壳体内,/n其中,所述清洁装置工作时,所述第一清洁部和所述第二清洁部的转动方向相反,所述第二清洁部能够与所述第一清洁部接触而清理所述第一清洁部上的杂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第一清洁部,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内,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清洁部伸出所述壳体以用于清洁待清洁表面;
第二清洁部,可转动地与所述第一清洁部对应设于所述壳体内,
其中,所述清洁装置工作时,所述第一清洁部和所述第二清洁部的转动方向相反,所述第二清洁部能够与所述第一清洁部接触而清理所述第一清洁部上的杂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清洁部的转轴与所述第二清洁部的转轴平行,所述第一清洁部的转轴与所述第二清洁部的转轴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清洁部的最大半径与所述第二清洁部的最大半径之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地扫部,与所述第一清洁部对应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地扫部设于所述第一清洁部伸出所述壳体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清洁部包括:
清洁转轴,所述第二清洁部能够绕所述清洁转轴转动;
沿周向间隔设于所述清洁转轴的第一清洁件和第二清洁件,
其中,所述第一清洁件沿所述清洁转轴的轴向设于所述清洁转轴上,所述第二清洁件沿所述清洁转轴的轴向呈曲线状地设于所述清洁转轴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导向腔,所述第二清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涛张勇胜王刚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