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跨座式轨道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4476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5: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跨座式轨道梁,包含梁体,所述梁体包含顶板、腹板和底板,所述顶板顶面为用于走行轮行走的行走面,所述顶板与腹板两侧面均具有弧形面的倒角,所述弧形面为用于导向稳定轮行走的导向稳定面,两侧的两个所述导向稳定面相对设置,所述导向稳定轮的方向沿垂直于所述导向稳定面上预设接触位置的切线方向设置。采用本结构能够有效限制转向架的浮沉运动,减少车轮磨损,所述弧形面能够避免梁体截面变截面处应力集中的问题,降低梁体开裂几率,延长梁体使用寿命,提高列车在转弯时的行驶速度,容许轨道在曲线段设置更大的路线曲率,提升轨道路线规划的灵活性,降低生产建设成本,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推广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跨座式轨道梁
本技术涉及跨座式单轨的轨道梁
,特别涉及一种跨座式轨道梁。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拥堵的城市病逐渐向中小城市蔓延,中小型城市以及旅游景区对便捷高效、经济适用的交通系统需求急迫。跨座式单轨是一种列车在高架专用轨道梁上行驶的轨道交通系统,具有地形适应能力强、噪音低、占用道路资源少、缓堵效果好等特点。目前,传统跨座式交通系统建设成本较高,且列车重量较大,现有的工型、T型轨道梁受列车运行时的横向离心力、摇摆力影响导致应力集中现象,容易出现开裂,缩短轨道梁使用寿命,同时由于跨座式列车的行驶速度更高,在列车转弯时,常为避免发生稳定轮与轨道梁之间的相对滑动,不得不明显降低列车行驶速度以及限制轨道路线的容许曲率,运营维护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使其在中小型城市以及旅游景区推广和应用受限,因此,亟待开发一种新型跨座式轨道梁,以降低系统的建设和后期运营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跨座式交通系统建设成本较高,运营维护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维护成本高,运行限制多等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跨座式轨道梁。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跨座式轨道梁,包含梁体,所述梁体包含顶板、腹板和底板,所述顶板顶面为用于走行轮行走的行走面,所述顶板与腹板两侧面均具有弧形面的倒角,所述弧形面为用于导向稳定轮行走的导向稳定面,所述导向稳定轮的方向沿垂直于所述导向稳定面上预设接触位置的切线方向设置,两侧的两个所述导向稳定面相对设置。采用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跨座式轨道梁,采用所述顶板与腹板之间的弧形面,作为导向稳定轮行走的导向稳定面,能够分散由列车离心力、横向摇摆力导致的梁体截面折线段应力集中问题,避免梁体开裂,弧度的半径是根据顶板侧面高度与腹板宽度确定,满足导向稳定轮的最小安装高度要求,所述梁体的侧面仅设置所述导向稳定面,便于轨道梁的加工成型,所述导向稳定轮的方向沿垂直于所述导向稳定面上预设接触位置的切线方向设置,有效将传统的导向轮和稳定轮合二为一,所述导向稳定轮既能够提供导向功能,又能够起到稳定车体的作用,减少车轮数量的布置,节省生产建设成本,利于提高过弯速度,本结构接触区域为导向稳定轮提供了沿弧形面的法向阻力,并且竖向阻力随着稳定轮滑动进一步增大,提升导向稳定轮与梁体的接触稳定性,有效限制转向架的浮沉运动,减少车轮磨损,提高列车在转弯时的行驶速度,容许轨道在曲线段设置更大的路线曲率,提升轨道路线规划的灵活性,还能够分散列车转弯时产生的离心力、横向摇摆力,避免梁体截面变截面处应力集中的问题,降低梁体开裂几率,延长梁体使用寿命,降低生产建设维护成本,利于轨道梁轻型化设计,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中小型城市以及旅游景区的推广应用具有重大意义。优选的,所述导向稳定轮的胎面形状与导向稳定面的弧形形状适配。采用上述设置方式,所述导向稳定轮与导向稳定面共形接触,能够增大接触面积,在同样导向力的情况下磨耗更少,导向性能更好,利于保证空车、重车工况下车辆均能够安全运行。优选的,相邻两个所述梁体之间连接有连接板。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分别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底板。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连接板中设有预应力束。如同时设有两条及以上的轨道,采用上述设置方式,形成槽形梁的截面,增大结构抗倾覆能力,同时为检修人员与轨道设备提供了额外的工作空间。优选的,所述底板与腹板两侧面也具有弧形面的倒角。采用上述设置方式,有效减少所述底板与腹板连接处的应力集中现象。优选的,所述梁体位于梁端部分的所述底板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顶板的宽度,所述梁体位于跨中部分的所述底板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顶板的宽度。优选的,所述梁体为空心结构。采用上述设置方式,有效降低梁体的自重,节省成本。优选的,所述顶板、腹板和底板为一体浇筑成型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优选的,所述导向稳定面所对的圆心角为45°-70°。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采用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跨座式轨道梁,弧形面的接触区域为导向稳定轮提供了沿弧形面的法向阻力,并且竖向阻力随着稳定轮滑动进一步增大,提升导向稳定轮与梁体的接触稳定性,有效限制转向架的浮沉运动,减少车轮磨损,提高列车在转弯时的行驶速度,容许轨道在曲线段设置更大的路线曲率,提升轨道路线规划的灵活性,还能够分散列车转弯时产生的离心力、横向摇摆力,避免梁体截面变截面处应力集中的问题,降低梁体开裂几率,延长梁体使用寿命,降低生产建设维护成本,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推广应用具有重大意义。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跨座式轨道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轨道梁与转向架连接的结构立体图;图3为图2的结构正视图;图4为实施例2所述的一种跨座式轨道梁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3所述的一种跨座式轨道梁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1-顶板,12-腹板,13-底板,21-走行轮,22-导向稳定轮,3-导向稳定面,4-连接板,5-预应力束。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技术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3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跨座式轨道梁,包含梁体,所述梁体包含若干个节段,每个所述节段位于梁端部分的所述底板13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顶板11的宽度,每个所述节段位于跨中部分的所述底板13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顶板11的宽度,所述梁体包含顶板11、腹板12和底板13,优选的,所述顶板11、腹板12和底板13为一体浇筑成型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所述顶板11顶面为用于走行轮21行走的行走面,所述顶板11与腹板12两侧面均具有弧形面的倒角,所述弧形面为用于导向稳定轮22行走的导向稳定面3,两侧的两个所述导向稳定面3相对设置,弧形面能够分散由列车离心力、横向摇摆力导致的梁体截面折线段应力集中问题,避免梁体开裂,优选的,所述导向稳定面3所对的圆心角为45°-70°,所述导向稳定轮22的方向沿垂直于所述导向稳定面3上预设接触位置的切线方向设置,优选的,所述导向稳定轮22的胎面形状与导向稳定面3的弧形形状适配,即所述导向稳定轮22与导向稳定面3共形接触,进一步增大运行时的接触面积,在同样导向力的情况下磨耗更少,导向性能更好,同时,在空车状态下对所述导向稳定轮22预先施加朝向所述导向稳定面3的预压缩量,有效保证空车、重车工况下车辆均具有稳定的接触面提高运行安全性,优选的,所述底板13与腹板12两侧面也具有弧形面的倒角,有效减少所述底板13与腹板12连接处的应力集中现象。采用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跨座式轨道梁,采用所述顶板11与腹板12之间的弧形面,作为导向稳定轮22行走的导向稳定面3,所述梁体的侧面仅设置所述导向稳定面3,便于轨道梁的加工成型,所述导向稳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跨座式轨道梁,其特征在于,包含梁体,所述梁体包含顶板(11)、腹板(12)和底板(13),所述顶板(11)顶面为用于走行轮(21)行走的行走面,所述顶板(11)与腹板(12)两侧面均具有弧形面的倒角,所述弧形面为用于导向稳定轮(22)行走的导向稳定面(3),所述导向稳定轮(22)的方向沿垂直于所述导向稳定面(3)上预设接触位置的切线方向设置,两侧的两个所述导向稳定面(3)相对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跨座式轨道梁,其特征在于,包含梁体,所述梁体包含顶板(11)、腹板(12)和底板(13),所述顶板(11)顶面为用于走行轮(21)行走的行走面,所述顶板(11)与腹板(12)两侧面均具有弧形面的倒角,所述弧形面为用于导向稳定轮(22)行走的导向稳定面(3),所述导向稳定轮(22)的方向沿垂直于所述导向稳定面(3)上预设接触位置的切线方向设置,两侧的两个所述导向稳定面(3)相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稳定轮(22)的胎面形状与导向稳定面(3)的弧形形状适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梁,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梁体之间连接有连接板(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道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4)的两端分别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底板(13)。


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晓东曾永平郑晓龙杨阳徐银光张茂帆陶奇杨国静颜永逸刘力维周川江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