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收放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14267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5: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智能收放线装置,包括机架、卷线组件、排线组件、送线组件、主动力源以及控制组件,送线组件包括主动送线轮、被动送线轮以及用于在通电时带动被动送线轮朝靠近主动送线轮方向移动的电磁结构,主动送线轮与主动力源连接,主动送线轮连接于机架上,被动送线轮滑动连接于机架上,电磁结构连接于机架上,排线组件以及卷线组件分别连接于机架上;电磁结构与控制组件连接,排线组件与卷线组件连接,卷线组件与主动力源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自动控制线缆的收放,以提高整个线缆收放过程的安全性以及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收放线装置
本技术涉及收放线装置,更具体地说是指智能收放线装置。
技术介绍
系留无人机是无人机的一种,由地面的工作站供应系留无人机飞行时所需的电能,系留无人机具有其他无人机所具备的定点定高飞行稳定的性能外,还具有长航飞行的功能。理论上来说,只要地面工作站提供足够的电能,系留无人机就能长期定高定点地持续飞行,这样的无人机飞行器可广泛应用在通讯应急中继,实况转播及空中监控等情况中。但是目前存在的系留无人机的收放线装置采用的是手动控制方式,即通过手工的操作实现系留线缆的收放,此种方式需要单独消耗人力且工作繁琐,手动操作放线速度必须满足大于等于无人机上升速度,收线时无人机下降速度大于手动操作收线速度会出现滞留大量线缆,滞留的线缆易于缠绕打结,对线缆破坏性和安全性带来极大隐患。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装置,实现自动控制线缆的收放,以提高整个线缆收放过程的安全性以及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智能收放线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智能收放线装置,包括机架、卷线组件、排线组件、送线组件、主动力源以及控制组件,所述送线组件包括主动送线轮、被动送线轮以及用于在通电时带动所述被动送线轮朝靠近主动送线轮方向移动的电磁结构,所述主动送线轮与所述主动力源连接,所述主动送线轮连接于所述机架上,所述被动送线轮滑动连接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电磁结构连接于所述机架上,所述排线组件以及所述卷线组件分别连接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电磁结构与所述控制组件连接,所述排线组件与所述卷线组件连接,所述卷线组件与所述主动力源连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被动送线轮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板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连接板上分别设有滑槽,所述被动送线轮的两端分别置于所述滑槽内,所述被动送线轮的两端还连接有拉力架,所述拉力架置于所述连接板的外端,且所述拉力架靠近所述电磁结构的一侧连接有磁铁,所述主动送线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板连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排线组件包括排线支架、上排线轮以及下排线轮,所述上排线轮以及下排线轮分别与所述排线支架连接,所述上排线轮位于所述下排线轮的上方,且所述上排线轮以及下排线轮之间形成有供线缆穿过的排线空隙;所述排线支架通过排线滑动组件与所述卷线组件连接,所述排线滑动组件与所述机架连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排线滑动组件包括排线丝杠以及排线传动轮,所述排线丝杠的一端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排线丝杠的另一端与所述排线传动轮连接,所述排线传动轮与所述卷线组件通过排线皮带连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卷线组件包括卷线筒,所述卷线筒的一端与所述主动力源连接,所述卷线筒与所述主动力源连接的一端还连接有与外部电源连接的光电滑环,所述卷线筒的另一端连接有排线主动轮,所述排线主动轮与所述排线传动轮通过所述排线皮带连接,所述卷线筒通过卷线轴承座连接于所述机架上。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卷线筒与所述排线主动轮连接的一端还连接有张力调节件,所述张力调节件与所述控制组件连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还包括用于检测卷线组件上的线缆温度的传感器组件以及用于供线缆穿过的过线组件,所述过线组件位于所述排线组件的一侧,所述传感器组件与所述控制组件连接,所述传感器组件连接于所述机架上。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过线组件包括过线架、过线框以及过线导轮,所述过线架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过线架远离所述排线组件的一侧连接有过线丝杆,所述过线框滑动连接于所述过线丝杆上,所述过线导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过线架连接,所述过线导轮位于所述过线丝杆的外侧,所述过线架上连接有位置传感器,所述位置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组件连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过线组件包括立架、导线轮组以及激光位置传感器,所述导线轮组连接于所述立架上,所述导线轮组内设有供线缆穿过的导向空隙,所述激光位置传感器连接于所述立架上,所述立架上还连接有主控器,所述主控器与所述激光位置传感器连接,所述主控器与所述控制组件连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张力调节件包括磁阻尼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设置卷线组件、排线组件、送线组件、主动力源以及控制组件,利用主动力源驱动送线组件、排线组件以及卷线组件工作,在进行收线时,电磁结构通电吸合,控制被动送线轮以及主动送线轮夹紧线缆,避免出现滞留线缆,配合排线组件和卷线组件,将线缆均匀排布地卷在卷线组件上,在进行放线时,电磁结构断电不吸合,被动送线轮以及主动送线轮未夹紧线缆,线缆输出至无人机,通过排线组件和卷线组件以及送线组件的配合,由控制组件控制主动力源的工作,实现自动控制线缆的收放,以提高整个线缆收放过程的安全性以及效率。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收放线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不包括过线组件);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收放线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不包括过线组件);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排线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收放线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收放线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一;图6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收放线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二;图7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收放线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另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收放线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另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收放线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另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收放线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另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过线组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另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张力调节件的剖切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智能收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卷线组件、排线组件、送线组件、主动力源以及控制组件,所述送线组件包括主动送线轮、被动送线轮以及用于在通电时带动所述被动送线轮朝靠近主动送线轮方向移动的电磁结构,所述主动送线轮与所述主动力源连接,所述主动送线轮连接于所述机架上,所述被动送线轮滑动连接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电磁结构连接于所述机架上,所述排线组件以及所述卷线组件分别连接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电磁结构与所述控制组件连接,所述排线组件与所述卷线组件连接,所述卷线组件与所述主动力源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智能收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卷线组件、排线组件、送线组件、主动力源以及控制组件,所述送线组件包括主动送线轮、被动送线轮以及用于在通电时带动所述被动送线轮朝靠近主动送线轮方向移动的电磁结构,所述主动送线轮与所述主动力源连接,所述主动送线轮连接于所述机架上,所述被动送线轮滑动连接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电磁结构连接于所述机架上,所述排线组件以及所述卷线组件分别连接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电磁结构与所述控制组件连接,所述排线组件与所述卷线组件连接,所述卷线组件与所述主动力源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收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动送线轮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板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连接板上分别设有滑槽,所述被动送线轮的两端分别置于所述滑槽内,所述被动送线轮的两端还连接有拉力架,所述拉力架置于所述连接板的外端,且所述拉力架靠近所述电磁结构的一侧连接有磁铁,所述主动送线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收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线组件包括排线支架、上排线轮以及下排线轮,所述上排线轮以及下排线轮分别与所述排线支架连接,所述上排线轮位于所述下排线轮的上方,且所述上排线轮以及下排线轮之间形成有供线缆穿过的排线空隙;所述排线支架通过排线滑动组件与所述卷线组件连接,所述排线滑动组件与所述机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收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线滑动组件包括排线丝杠以及排线传动轮,所述排线丝杠的一端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排线丝杠的另一端与所述排线传动轮连接,所述排线传动轮与所述卷线组件通过排线皮带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收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乾勇陈萍萍王秋阳汪涛牛璐莹周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赛为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