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浓缩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3203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浓缩池,包括上、下两层分级池,每一层分级池均设有独立的出水区和刮泥区,上层分级池的顶部设有驱动装置和进水管,下层分级池底部设有浓缩区域和与浓缩区域相对应的集泥坑,驱动装置连接有贯穿整个上、下分级池的驱动杆,上层分级池的底部与下层分级池的顶部相连通,上、下分级池共用一个浓缩区域。实现了各层浓缩池独立出水,独立刮泥,统一浓缩,提高浓缩效率,节约占地面积,占地面积减少50%。同时,上层底泥进入下层浓缩池时,污泥含固率已经较高,因此更易沉降,底泥含固率大于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浓缩池
本技术主要涉及净水、污泥处理的
,特别涉及一种高效浓缩池,尤其涉及一种上、下两层的高效浓缩池。
技术介绍
随着环保意识的逐年增强,自来水厂的生产废水排放问题受到广泛重视。通常情况,自来水厂生产废水采用浓缩工艺使废水含固率达到污泥脱水设备进水要求。重力浓缩池由于结构简单,运行管理方便,水量水质适应能力较强,是公认的稳定性最好的浓缩池池型,也是目前自来水厂主流的污泥浓缩工艺池型。但是,重力浓缩池占地面积较大,减少浓缩池的用地十分必要。针对重力浓缩池占地面积大的问题,有些工程中使用了斜管浓缩池。斜管沉淀池可以提高沉淀效率,减少了占地面积,但由于浓缩池内污泥浓度较高,运行过程中斜管较易堵塞,增加日常维护工作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研究一种高效浓缩池,以便解决高效浓缩、占地小同时避免管道堵塞,污泥板结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浓缩池,通过设置上、下两层结构,实现各层出水、刮泥独立,而统一浓缩,提高了浓缩效率,避免底部污泥板结。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浓缩池,其特征在于,浓缩池包括上、下两层分级池,每一层分级池均设有独立的出水区和刮泥区,上层分级池的顶部设有驱动装置和进水管,下层分级池底部设有浓缩区域和与浓缩区域相对应的集泥坑,驱动装置连接有贯穿整个上、下分级池的驱动杆,上层分级池的底部与下层分级池的顶部相连通,上、下分级池共用一个浓缩区域。优选的,上、下层分级池的顶部均设有出水区,出水区设有一圈沿着分级池顶部设置的上清液穿孔管,浓缩池的外侧部设有上清液排放管,上清液穿孔管的一侧通过连接管与上清液排放管相连通,上清液排放管的末端设有上清液水量调节阀。进一步,刮泥区设置于上、下分级池的底部,刮泥区包括设在分级池底部的导流基层和与导流基层相配合的刮板,刮板与驱动杆相连接,刮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40度,下层分级池的刮板上设有与刮板形状相配合的栅条,导流基层为四周高中间低的斜坡型结构,上、下层分级池的中心处均设有污泥导流孔,导流基层的最低点与污泥导流孔相接,下层污泥导流孔的下方设有集泥槽。更进一步,集泥槽呈倒梯形结构,高度为1-2.5m,集泥槽的底部设有与之配套的排泥管,排泥管采用钢管制成,排泥管上设置有污泥浓度计和开启阀门。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除了整体技术方案的改进,还包括很多细节方面的改进,具体而言,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所述的改进方案,浓缩池包括上、下两层分级池,每一层分级池均设有独立的出水区和刮泥区,上、下分级池共用一个浓缩区域,实现了各层浓缩池独立出水,独立刮泥,统一浓缩,提高浓缩效率,节约占地面积,占地面积减少50%;2、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出水区设有一圈沿着分级池顶部设置的上清液穿孔管,采用淹没穿孔管出水,使各层穿孔管压差相同,确保了各层浓缩池的水量相同;3、本技术还描述了这样的技术特点,驱动装置连接有贯穿整个上、下分级池的驱动杆,防止污泥板结,同时上层底泥进入下层浓缩池时,污泥含固率已经较高,因此更易沉降,提高了污泥整体浓缩率,底泥含固率大于3%;4、本技术结构简单,易于装配和生产,便于推广和利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向剖视图。图3为图1中B-B向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上清液穿孔管的截面图。图中标注如下:1驱动装置、2进水管、3上清液排放管、4上清液穿孔管、5排泥管、6整流罩、7刮泥装置、8集泥坑、9上清液水量调节阀、10浓缩刮泥装置、11顶部过水孔、12侧面过水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清楚地理解如何实践本技术。尽管结合其优选的具体实施方案描述了本技术,但这些实施方案只是阐述,而不是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所示,一种浓缩池,其与现有技术的区别在于,浓缩池包括上、下两层分级池,每一层分级池均设有独立的出水区和刮泥区,上层分级池的顶部设有驱动装置和进水管,下层分级池底部设有浓缩区域和与浓缩区域相对应的集泥坑,驱动装置连接有贯穿整个上、下分级池的驱动杆,上层分级池的底部与下层分级池的顶部相连通,上、下分级池共用一个浓缩区域。使用时,其中进水采用管道进水,可投加的PAM等助凝剂提高污泥沉降效果,也可以采用搅拌桨机械混合工艺。上下两层分级池共用浓缩区,提高了浓缩效果,各层分别有浓缩刮泥机进行浓缩,最终汇聚到下层进行进一步的浓缩和底泥清运。出水区采用穿孔管出水,各层出水管合并后统一出水,保证了各层出水水量基本相同。这种完全独立的出水系统可以实现各层浓缩池的完全独立运行,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各层浓缩池出水采用穿孔管出水,通过出水管后设置统一出水管,使各层浓缩池穿孔管出水压力相同,从而实现各层浓缩池出水水量相同。这种高效浓缩池比普通浓缩池可节约一半的占地面积,同时共用的集泥区也提高了污泥浓缩效果。在一个实施例中,浓缩池包括上、下两层分级池,每一层分级池均设有独立的出水区和刮泥区,上层分级池的顶部设有驱动装置和进水管,下层分级池底部设有浓缩区域和与浓缩区域相对应的集泥坑,驱动装置连接有贯穿整个上、下分级池的驱动杆,上层分级池的底部与下层分级池的顶部相连通,上、下分级池共用一个浓缩区域,上层的污泥通过底部的污泥导流孔流入下层,进行集中集泥排泥处理,提高了污泥的浓缩效果。具体来说,上、下层分级池的顶部设有出水区,出水区设有一圈沿着分级池顶部侧壁设置的上清液穿孔管,这样绕着最大长度的排管尺寸,保证穿孔管的布局面积,这里的上清液穿孔管分级池的池顶之间留有0.3-0.8m的间隙,同时上清液穿孔管的管顶标高0.1-0.15m处设置液位检测装置,穿孔管的直径为DN200mmm-DN300mm。顶端开孔大小为12mm,两侧开孔大小为24mm。开孔采用等距布置,每段开孔间距为400mm。浓缩池的外侧部设有上清液排放管,上清液穿孔管的一侧通过连接管与上清液排放管相连通,上清液排放管的末端设有上清液水量调节阀。当浓缩池液位低于上层上清液穿孔管管顶+0.1m标高时,自动关闭该阀门,确保了各层高度不同的出水管出水压差相同,可实现各层浓缩池出水流量相同。进一步,刮泥区设置于上、下分级池的底部,刮泥区包括设在分级池底部的导流基层和与导流基层相配合的刮板,这里的导流基层与刮板的斜度可以一致,刮板与驱动杆相连接,刮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40度,优选的角度为25度,下层分级池的刮板上设有与刮板形状相配合的栅条,各个栅条的顶部处在同一水平面,栅条的高度是根据刮板的斜度来设置的,各个栅条在刮板上排列时按照疏-紧-疏-紧这样的形式进行排列,每2-4根栅条为一组,疏散组的宽度为紧凑组宽度的1.5-2倍。导流基层为四周高中间低的斜坡型结构,上、下层分级池的中心处均设有污泥导流孔,导流基层的最低点与污泥导流孔相接,帮助把污泥导流至污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浓缩池,其特征在于,浓缩池包括上、下两层分级池,每一层分级池均设有独立的出水区和刮泥区,上层分级池的顶部设有驱动装置和进水管,下层分级池底部设有浓缩区域和与浓缩区域相对应的集泥坑,驱动装置连接有贯穿整个上、下分级池的驱动杆,上层分级池的底部与下层分级池的顶部相连通,上、下分级池共用一个浓缩区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浓缩池,其特征在于,浓缩池包括上、下两层分级池,每一层分级池均设有独立的出水区和刮泥区,上层分级池的顶部设有驱动装置和进水管,下层分级池底部设有浓缩区域和与浓缩区域相对应的集泥坑,驱动装置连接有贯穿整个上、下分级池的驱动杆,上层分级池的底部与下层分级池的顶部相连通,上、下分级池共用一个浓缩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浓缩池,其特征在于,上、下层分级池的顶部均设有出水区,出水区设有一圈沿着分级池顶部设置的上清液穿孔管,浓缩池的外侧部设有上清液排放管,上清液穿孔管的一侧通过连接管与上清液排放管相连通,上清液排放管的末端设有上清液水量调节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浓缩池,其特征在于,刮泥区设置于上、下分级池的底部,刮泥区包括设在分级池底部的导流基层和与导流基层相配合的刮板,刮板与驱动杆相连接,刮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40度,下层分级池的刮板上设有与刮板形状相配合的栅条,导流基层为四周高中间低的斜坡型结构,上、下层分级池的中心处均设有污泥导流孔,导流基层的最低点与污泥导流孔相接,上、下层分级池的污泥导流孔对应设置,下层污泥导流孔的下方设有集泥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易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水业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