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簧式车辆座椅减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17310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2: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座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簧式车辆座椅减振结构,包括支架机构、剪刀机构、减振调节机构和梯形簧机构,减振调节机构包括调节手轮,调节手轮内固定连接有螺丝,螺丝固定连接有丝杆,丝杆上套设有滑块,滑块传动连接有转轮,转轮上穿设有连杆,连杆固定连接有压簧支架,压簧支架上固定设置有压簧,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左右双压簧的方式对现有结构进行了改进,使其具备更好的调节性能、回复性能以及减振性能,通过滑块与转轮的传动配合设计使得乘坐人员能够仅通过转动调节手轮就能够对座椅的弹性支撑力进行调节,梯形簧机构的设计可以提高整体的减振性能和支撑性能,进一步提高实用性和牢固性,从而整体提高了舒适性和减振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簧式车辆座椅减振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座椅
,具体涉及一种压簧式车辆座椅减振结构。
技术介绍
汽车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其舒适度的提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提升驾驶员驾驶时的舒适度方面,车辆座椅的减振性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公开号为CN209051324U的中国专利《一种机械式可调节座椅悬浮系统》公开了一种通过扭簧设计将座椅悬浮系统上下的运动和能量转化为扭簧扭力的结构,由此减少了普通弹簧所需的大空间,同时还能够实现悬浮系统的刚性调节,提高了座椅的舒适性。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在上述方案中,压杆的设计会对座椅的乘坐人员的裆部造成一定的不适,其表面的坐垫也容易发现破损,而当破损发生时,其结构会对乘坐人员造成更大的不适,同时其减振性能也不高,调节性能也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压簧式车辆座椅减振结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通过对车辆座椅结构的改进来提高其舒适性和减振性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压簧式车辆座椅减振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簧式车辆座椅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机构(1)、剪刀机构(2)、减振调节机构(3)和梯形簧机构(4),所述支架机构(1)包括相互围成矩形的上支撑架(11)和下支撑架(12),所述剪刀机构(2)设置在所述上支撑架(11)和所述下支撑架(12)的两侧之间,所述减振调节机构(3)设置在所述支架机构(1)的前端,所述梯形簧机构(4)设置在所述上支撑架(11)上;/n所述减振调节机构(3)包括调节手轮(31),所述调节手轮(31)位于所述上支撑架(11)的前端中心处,所述调节手轮(31)内固定连接有螺丝(32),所述螺丝(32)固定连接有丝杆(33),所述丝杆(33)上套设有滑块(3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簧式车辆座椅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机构(1)、剪刀机构(2)、减振调节机构(3)和梯形簧机构(4),所述支架机构(1)包括相互围成矩形的上支撑架(11)和下支撑架(12),所述剪刀机构(2)设置在所述上支撑架(11)和所述下支撑架(12)的两侧之间,所述减振调节机构(3)设置在所述支架机构(1)的前端,所述梯形簧机构(4)设置在所述上支撑架(11)上;
所述减振调节机构(3)包括调节手轮(31),所述调节手轮(31)位于所述上支撑架(11)的前端中心处,所述调节手轮(31)内固定连接有螺丝(32),所述螺丝(32)固定连接有丝杆(33),所述丝杆(33)上套设有滑块(34),所述滑块(34)传动连接有转轮(35),所述转轮(35)的中心轴呈水平,所述转轮(35)上穿设有连杆(36),所述连杆(36)固定连接有压簧支架(37),所述压簧支架(37)上固定设置有压簧(38),所述压簧(38)的顶端与所述压簧支架(37)相接,所述压簧(38)的底端与所述下支撑架(12)相接,所述压簧(38)竖直设置;
所述梯形簧机构(4)包括盘踞在所述上支撑架(11)的上表面上的梯形簧(41),所述上支撑架(11)的两侧面上还设置有梯形簧固定支架(42),所述梯形簧(41)的两端固定设置在所述梯形簧固定支架(42)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簧式车辆座椅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簧(38)有两个,两个所述压簧(38)分别设置在所述转轮(35)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簧式车辆座椅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手轮(31)通过轴承与所述上支撑架(11)旋转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簧式车辆座椅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国青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持胜车辆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