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双管板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08386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1 0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管壳式双管板换热器,包括包括换热器筒体,所述换热器筒体上下端面均设有封头,所述封头上固定连接有外接口,所述外接口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法兰,所述换热器筒体的管壁上下端均设有用于实现分离管程与壳程内的反应介质的双管机构,所述换热器筒体内设有用于实现管程内反应介质热量交换的多杆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通过设置双管机构实现反应溶液的分程放置,依次注入换热器筒体的管程与壳程中,避免在换热器长时间使用后反应溶液的接触最终引发事故,通过设置多杆机构实现在换热器工作时反应溶液的折流,使管程与壳程中的反应溶液有足够的接触时间与接触面积提高换热器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壳式双管板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管壳式换热器
,尤其涉及管壳式双管板换热器。
技术介绍
管壳式换热器是进行热交换操作的通用工艺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石油化工、电力、轻工、冶金、原子能、造船、航空、供热等工业部门中,特别是在石油炼制和化学加工装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常见的管壳式换热器由于长期运行、生产负荷不稳定及介质浓度超标等原因不可避免会发生泄漏,现有的管壳式换热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热交换效率低下,且在长期使用后容易出现泄露事故最终引发爆炸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管壳式双管板换热器,其通过设置双管机构实现反应溶液的分程放置,依次注入换热器筒体的管程与壳程中,避免在换热器长时间使用后反应溶液的接触最终引发事故,通过设置多杆机构实现在换热器工作时反应溶液的折流,时管程与壳程中的反应溶液有足够的接触时间与接触面积提高换热器的工作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管壳式双管板换热器,包括换热器筒体,所述换热器筒体上下端面均设有封头,所述封头上固定连接有外接口,所述外接口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法兰,所述换热器筒体的管壁上下端均设有用于实现分离管程与壳程内的反应介质的双管机构,所述换热器筒体内设有用于实现管程内反应介质热量交换的多杆机构,所述换热器筒体的上端面与侧壁上设有用于分别将反应液注入管程与壳程中的注入口机构,所述换热器筒体上固定连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容器法兰。优选地,所述双管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换热器筒体外侧壁上外管板,所述外管板与容器法兰之间通过固定螺栓连接,所述外管板内设有内管板,所述内管板与外管板均通过六角螺栓固定在换热器筒体上。优选地,所述多杆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换热器筒体内壁上的两根左折流板与一根右折流板,所述左折流板上贯穿设有第一拉杆,所述右折流板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拉杆,两根所述左折流板与右折流板上贯穿右两根定距管,两根所述左折流板与右折流板上贯穿连接有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贯穿连接外管板以及内管板。优选地,所述注入口机构包括贯穿封头的第一注入管与贯穿换热器筒体侧壁上的第二注入管,所述第一注入管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法兰,所述第二注入管的末端固定有第三安装法兰。优选地,所述换热器筒体的侧壁上设有防冲管,所述防冲管的末端固定连接有防冲板。优选地,所述换热器筒体与封头、外管板以及内管板间均为焊接连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1、通过设置双管机构实现反应溶液的分程放置,依次注入换热器筒体的管程与壳程中,避免在换热器长时间使用后反应溶液的接触最终引发事故。2、通过设置多杆机构实现在换热器工作时反应溶液的折流,使管程与壳程中的反应溶液有足够的接触时间与接触面积提高换热器的工作效率。3、通过设置主入口机构实现反应溶液在注入换热器筒体的过程中实现分离注入,避免溶液间的接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管壳式双管板换热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管壳式双管板换热器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管壳式双管板换热器的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中:1第一安装法兰、2外接口、3封头、4容器法兰、5第二拉杆、6换热管、7六角螺栓、8外管板、9内管板、10第三安装法兰、11第二注入管、12换热器筒体、13左折流板、14连接螺母、15定距管、16第一拉杆、17防冲板、18第二安装法兰、19第一注入管、20右折流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参照图1-3,管壳式双管板换热器,包括换热器筒体12,换热器筒体12上下端面均设有封头3,封头3上固定连接有外接口2,外接口2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法兰1,换热器筒体12的管壁上下端均设有用于实现分离管程与壳程内的反应介质的双管机构,换热器筒体12内设有用于实现管程内反应介质热量交换的多杆机构,换热器筒体12的上端面与侧壁上设有用于分别将反应液注入管程与壳程中的注入口机构,换热器筒体12上固定连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容器法兰4。本技术中,双管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换热器筒体12外侧壁上外管板8,外管板8与容器法兰4之间通过固定螺栓连接,外管板8内设有内管板9,内管板9与外管板8均通过六角螺栓7固定在换热器筒体12上,通过设置双管机构实现反应溶液的分程放置,依次注入换热器筒体12的管程与壳程中,避免在换热器长时间使用后反应溶液的接触最终引发事故。多杆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换热器筒体12内壁上的两根左折流板3与一根右折流板20,左折流板3上贯穿设有第一拉杆16,右折流板20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拉杆5,两根左折流板3与右折流板20上贯穿右两根定距管15,两根左折流板3与右折流板20上贯穿连接有换热管6,换热管6贯穿连接外管板8以及内管板9,通过设置多杆机构实现在换热器工作时反应溶液的折流,使管程与壳程中的反应溶液有足够的接触时间与接触面积提高换热器的工作效率。注入口机构包括贯穿封头3的第一注入管19与贯穿换热器筒体12侧壁上的第二注入管11,第一注入管19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法兰18,第二注入管11的末端固定有第三安装法兰10,通过设置主入口机构实现反应溶液在注入换热器筒体12的过程中实现分离注入,避免溶液间的接触。换热器筒体12的侧壁上设有防冲管,防冲管的末端固定连接有防冲板17,换热器筒体12与封头3、外管板8以及内管板9间均为焊接连接,通过设置防冲板实现换热器筒体12内气压的稳定,避免危险的发生。本技术使用时,如图1所示,首先将第一注入管19上的第二安装法兰18与第二注入管11上的第三安装法兰10接通外接溶液管道,通过第一注入管19与第二注入管11依次将反应溶液注入换热器筒体12的管程与壳程中,其中一种反应溶液通过贯穿连接在通过六角螺母7安装在换热器筒体12上的内管板9与外管板8的换热管6上,再通过螺栓将外管板8与容器法兰4实现紧固连接,通过与换热器筒体12腔内的反应溶液进行热量交换达到换热效果,换热器筒体12内的反应溶液通过两个左折流板13与右折流板20对换热器筒体12内的溶液进行折流,使反应溶液我的接触时间与接触面积的增大,当需要调节接触面积与接触时间时,通过调节第一拉杆16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管壳式双管板换热器,包括换热器筒体(12),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筒体(12)上下端面均设有封头(3),所述封头(3)上固定连接有外接口(2),所述外接口(2)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法兰(1),所述换热器筒体(12)的管壁上下端均设有用于实现分离管程与壳程内的反应介质的双管机构,所述换热器筒体(12)内设有用于实现管程内反应介质热量交换的多杆机构,所述换热器筒体(12)的上端面与侧壁上设有用于分别将反应液注入管程与壳程中的注入口机构,所述换热器筒体(12)上固定连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容器法兰(4)。/n

【技术特征摘要】
1.管壳式双管板换热器,包括换热器筒体(12),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筒体(12)上下端面均设有封头(3),所述封头(3)上固定连接有外接口(2),所述外接口(2)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法兰(1),所述换热器筒体(12)的管壁上下端均设有用于实现分离管程与壳程内的反应介质的双管机构,所述换热器筒体(12)内设有用于实现管程内反应介质热量交换的多杆机构,所述换热器筒体(12)的上端面与侧壁上设有用于分别将反应液注入管程与壳程中的注入口机构,所述换热器筒体(12)上固定连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容器法兰(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壳式双管板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管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换热器筒体(12)外侧壁上外管板(8),所述外管板(8)与容器法兰(4)之间通过固定螺栓连接,所述外管板(8)内设有内管板(9),所述外管板(8)与内管板(9)均通过六角螺栓(7)固定在换热器筒体(12)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壳式双管板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杆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换热器筒体(12)内壁上的两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超曹双占唐永泉张姗王玉莲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博精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