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壳式锚固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6281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涨壳式锚固头,涨壳内楔与涨片组件,所述涨片组件装设于所述涨壳内楔的外侧面,并可相对于所述涨壳内楔纵向滑动;所述涨片组件包括多个涨壳夹片,各个所述涨壳夹片周向设置于所述涨壳内楔的外侧面,各个所述涨壳夹片远离所述涨壳内楔的端部均形成有抵接部及抵接口,且任一所述涨壳夹片的抵接部均与另一相邻涨壳夹片的抵接口相抵接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各个涨壳夹片背向涨壳内楔的一端抵接部与另一相邻涨壳夹片的抵接口相抵接配合,以避免各涨壳夹片因受不规则锚孔壁的挤压而出现相互交错的现状,具有较好的锚固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涨壳式锚固头
本技术涉及岩土工程锚固支护
,特别是涉及一种涨壳式锚固头。
技术介绍
在地下工程、矿上巷道、铁路隧道及边坡防护施工过程中,为了防止地测变形、坍塌、失稳而需要对地层进行加固,所采用的主要措施时在地层中埋设含锚固头的锚杆,利用锚杆的拉力以及与锚杆一体化的混泥土注浆体而将地层加固,以使地层形成整体性结构,从而达到控制其变形的目的。现有的涨壳式锚固头在将涨壳片涨开时都采用将楔体和涨壳片抵住锚孔底的方法,但是由于涨壳片除了可沿楔体上的斜面滑动外,还可能会因受不规则锚孔壁的挤压作用而相互交错,从而造成涨壳式锚固头的稳定性较差,且其锚固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一种新型的涨壳式锚固头,该涨壳式锚固头能够防止涨壳内楔外侧的各涨壳夹片因受力不同而出现相互交错现象,具有较好锚固性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涨壳式锚固头,包括:涨壳内楔与涨片组件,所述涨片组件装设于所述涨壳内楔的外侧面,并可相对于所述涨壳内楔纵向滑动;所述涨片组件包括多个涨壳夹片,各个所述涨壳夹片周向设置于所述涨壳内楔的外侧面,各个所述涨壳夹片远离所述涨壳内楔的端部均形成有抵接部及抵接口,且任一所述涨壳夹片的抵接部均与另一相邻涨壳夹片的抵接口相抵接配合。优选的,所述涨壳夹片的外侧形成有若干个弧形齿,所述弧形齿可与锚固孔的内壁相抵紧配合。优选的,所述涨壳内楔的外侧面沿纵向形成有若干个第一斜面,各个所述第一斜面相互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涨壳夹片的数量相同,所述涨壳夹片与所述第一斜面进行滑动配合。优选的,所述涨壳夹片朝向所述涨壳内楔的侧面形成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一斜面进行滑动配合。优选的,所述涨壳内楔的外侧面沿纵向开设有若干个导向槽,所述涨壳夹片可沿所述导向槽与所述第一斜面进行滑动配合。优选的,所述涨壳夹片朝向所述涨壳内楔的侧面形成有弧面,所述弧面与所述第二斜面相衔接。优选的,所述涨壳内楔呈锥形设置。优选的,所述涨壳内楔开设有贯穿孔,所述涨壳内楔通过所述贯穿孔与锚杆相螺接。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上述技术方案中所提供的一种涨壳式锚固头,是通过各个涨壳夹片背向涨壳内楔的一端抵接部与另一相邻涨壳夹片的抵接口相抵接配合,以避免各涨壳夹片因受不规则锚孔壁的挤压而出现相互交错的现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具有较好的锚固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涨壳式锚固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夹臂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涨壳式锚固头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涨壳夹片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涨壳内楔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涨壳内楔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3所示涨壳夹片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100、涨壳式锚固头;10、涨壳内楔;11、贯穿孔;111、内螺纹或外螺纹;12、第一斜面;13、导向槽;14、限位凹槽;20、夹臂机构;21、夹臂件;211、第一弯部;212、第一通孔;213、第二通孔;214、第二弯部;22、第一固定件;30、涨片组件;31、涨壳夹片;311、第三通孔;312、纵向凹槽;313、抵接部;314、抵接口;315、弧形齿;316、第二斜面;317、弧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请参阅图1,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涨壳式锚固头100,该涨壳式锚固头100能够避免在被送至指定位置的半途与围岩相咬合而造成锚杆施工困难的状况,且其具有较好的锚固性能。该涨壳式锚固头100包括:涨壳内楔10、夹臂机构20及涨片组件30,该涨片组件30沿周向装设在涨壳内楔10的外侧面,该涨片组件30可相对于该涨壳内楔10进行纵向滑动,以使该涨片组件30在纵向滑动过程中逐渐涨开并抵紧锚孔(图未示)侧壁;夹臂机构20的一端与涨片组件30进行固定连接,以使夹臂机构20与涨片组件30呈一体化设置;该夹臂机构20背向涨片组件30的另一端可与涨壳内楔10远离涨片组件30的端部相抵接,并且夹臂机构20的侧部沿周向围设在涨壳内楔10的外侧面。可以理解的,夹臂机构20与涨片组件30之间形成有容纳涨壳内楔10的限位工位(图未标),并且夹臂机构20与涨片组件30相配合以对涨壳内楔10进行限位,从而防止涨片组件30与涨壳内楔10相脱离。其中,涨壳内楔10呈锥形设置,涨片组件30周向设置在该涨壳内楔10的窄端(图未标),并可从该涨壳内楔10的窄端纵向滑动至涨壳内楔10的宽端(图未标),并且在涨片组件30由窄端滑向宽端的过程中,该涨片组件30逐渐涨开并抵紧锚孔侧壁。另外,该涨壳内楔10的宽端可与夹臂机构20相抵接。可以理解的是,在该涨壳式锚固头100未锚固至锚孔(图未示)处时,该涨片组件30朝向涨壳内楔10的一端沿周向分布在涨壳内楔10的窄端;夹臂机构20远离涨片组件30的一端与涨壳内楔10宽端的端面相抵接,另一端与涨片组件30固定连接。另外,在该涨壳内楔10上开设有贯穿孔11,该贯穿孔11的中心轴的轴向与该涨壳内楔10的长度方向相同。另外,锚杆(图未示)可伸入至该贯穿孔11并与涨壳内楔10螺接配合。可以理解的是,在该贯穿孔11处的内侧壁形成有内螺纹111,锚杆的端部形成有外螺纹,进而,技术人员可通过锚杆上的外螺纹与贯穿孔11处的内螺纹111进行螺接配合,以将锚杆与涨壳内楔10螺接为一体式结构;或者,在该贯穿孔11处的内侧壁形成有外螺纹111,锚杆的端部形成有内螺纹,进而,技术人员可通过锚杆上的内螺纹与贯穿孔11处的外螺纹111进行螺接配合,以将锚杆与涨壳内楔10螺接为一体式结构。其中,夹臂机构20包括若干个夹臂件21,各个夹臂件21相互间隔设置并与涨片组件30相连接,以使夹臂件21与涨片组件30之间呈一体化设置;另外,各个夹臂件21远离涨片组件30的一端相互连接以使各个夹臂件21呈一体化设置,并且各个夹臂件21远离涨片组件30的一端可与涨壳内楔10背向涨片组件30的一侧相抵接配合。可以理解的,在涨壳式锚固头100未锚固至锚孔处时,该涨壳内楔10宽端的端面与夹臂件21远离涨片组件30的一端相抵接;当用户通过锚杆带动涨壳内楔10朝向远离锚孔底部的方向移动时,该涨壳内楔10的宽部将与夹臂件21相脱离,并且涨壳内楔10纵向穿入涨片组件30内部以使该涨片组件30涨开,从而涨片组件30与锚孔的侧壁相抵紧配合。请一并参阅图2,夹臂件21远离涨片组件30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弯部211,该第一弯部211沿涨壳内楔10的端面(图未标)径向设置,且各个夹臂件21的第一弯部211相互叠加设置并连接为一体化结构。即:该第一弯部211位于涨壳内楔10宽端的端面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涨壳式锚固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涨壳内楔(10)与涨片组件(30),所述涨片组件(30)装设于所述涨壳内楔(10)的外侧面,并可相对于所述涨壳内楔(10)纵向滑动;所述涨片组件(30)包括多个涨壳夹片(31),各个所述涨壳夹片(31)周向设置于所述涨壳内楔(10)的外侧面,各个所述涨壳夹片(31)远离所述涨壳内楔(10)的端部均形成有抵接部(313)及抵接口(314),且任一所述涨壳夹片(31)的抵接部(313)均与另一相邻涨壳夹片(31)的抵接口(314)相抵接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涨壳式锚固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涨壳内楔(10)与涨片组件(30),所述涨片组件(30)装设于所述涨壳内楔(10)的外侧面,并可相对于所述涨壳内楔(10)纵向滑动;所述涨片组件(30)包括多个涨壳夹片(31),各个所述涨壳夹片(31)周向设置于所述涨壳内楔(10)的外侧面,各个所述涨壳夹片(31)远离所述涨壳内楔(10)的端部均形成有抵接部(313)及抵接口(314),且任一所述涨壳夹片(31)的抵接部(313)均与另一相邻涨壳夹片(31)的抵接口(314)相抵接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涨壳式锚固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涨壳夹片(31)的外侧形成有若干个弧形齿(315),所述弧形齿(315)可与锚固孔的内壁相抵紧配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涨壳式锚固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涨壳内楔(10)的外侧面沿纵向形成有若干个第一斜面(12),各个所述第一斜面(12)相互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斜面(12)与所述涨壳夹片(31)的数量相同,所述涨壳夹片(31)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士亮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聚能岩土锚固研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