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武磊专利>正文

一种立体交通桥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59717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立体交通桥,涉及市政建设技术领域,解决了通过交警或红绿灯管理,容易发生拥堵和交通事故的技术问题。该立体交通桥包括第一通行区域、第二通行区域和环岛区域;所述第一通行区域与所述第二通行区域相互交汇,两个相向方向的车辆均能不中断地通行;所述环岛区域位于所述第一通行区域与所述第二通行区域交汇处的路面,所述车辆从所述第一通行区域和所述第二通行区域均能进入所述环岛区域进行掉头或转向;所述环岛区域正下方设置有隧道,所述环岛区域的正上方设置有交通桥,所述隧道、所述环岛区域和所述交通桥形成三层立体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直行和掉头、转向的车流进行了分流,不容易产生拥堵,也降低了交通事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体交通桥
本技术涉及市政建设
,尤其是涉及一种立体交通桥。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多。在车辆成为人们出行的必备工具时,机动车的数量成倍增加,城市的交通拥堵现象也日益严重。由此出现了道路拓宽、车辆限行等措施,但交通拥堵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交通拥堵一般发生在路口,或学校、医院、商场等人流密集区域出入口,通常采用红绿灯和交警进行管理疏导,对有序通行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这并不能解决交通拥堵的根本问题,因为车辆在此需要停下来等待另一个方向的人流或车辆通过,当人流量和车流量均较大的情况下,出现拥堵便在所难免,车辆在路口交汇或人流密集区域也容易发生车祸。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现有的交通拥堵区域一般通过交警或红绿灯管理通行,容易发生拥堵和交通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交通桥,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通过交警或红绿灯管理交通通行,容易发生拥堵和交通事故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立体交通桥,包括第一通行区域、第二通行区域和环岛区域;所述第一通行区域与所述第二通行区域相互交汇,两个相向方向的车辆均能不中断地通行;所述环岛区域位于所述第一通行区域与所述第二通行区域交汇处的路面,所述车辆从所述第一通行区域和所述第二通行区域均能进入所述环岛区域进行掉头或转向;所述环岛区域正下方设置有隧道,所述环岛区域的正上方设置有交通桥,所述隧道、所述环岛区域和所述交通桥形成三层立体结构;所述第一通行区域与所述隧道连通,所述第二通行区域与所述交通桥连通。可选地,所述第一通行区域与所述第二通行区域的机动车道均包括直行车道和环岛车道。可选地,所述车辆在所述直行车道能够不中断通行。可选地,所述车辆在所述环岛车道能够驶入或驶出所述环岛区域,进行掉头或转向。可选地,所述环岛区域的外侧路面设置有掉头区域,所述车辆为小汽车时,所述小汽车能够直接通过所述掉头区域进行掉头。可选地,所述立体交通桥还包括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通道。可选地,所述交通桥位置设置有停车区域,所述车辆能够通过所述直行车道或辅助车道驶入或驶出所述停车区域。可选地,所述第一通行区域的所述机动车道与所述第二通行区域的所述机动车道均为四条以上,最外侧的两条所述机动车道为所述环岛车道,其他的所述机动车道为所述直行车道。可选地,所述第一通行区域的所述直行车道为下坡道进入所述隧道,所述第二通行区域的所述直行车道为上坡道进入所述交通桥。可选地,所述隧道、所述环岛区域和所述交通桥包括多个,所述第一通行区域或所述第二通行区域在部分所述环岛区域与所述交通桥连通,在其它所述环岛区域与所述隧道连通。上述任一技术方案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本技术提供的立体交通桥不需要设置红绿灯或交警进行交通引导就能实现顺畅通行,节约了交警的成本和车辆及人员等待的时间成本,提高了通行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立体交通桥的平面示意图;图2是立体交通桥的第一侧面示意图;图3是立体交通桥的第二侧面示意图。图中100、第一通行区域;110、隧道;200、第二通行区域;210、交通桥;300、环岛区域;400、机动车道;410、直行车道;420、环岛车道;500、掉头区域;600、停车区域;700、路面。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了提供了一种立体交通桥210,如图1-图3所示,包括第一通行区域100、第二通行区域200和环岛区域300,第一通行区域100、第二通行区域200和环岛区域300均能供车辆通行。第一通行区域100与第二通行区域200相互交汇,两个相向方向的车辆均能不中断地通行,车辆双向通行保证了交通的顺畅,第一通行区域100与第二通行区域200在交汇处的车辆相互不产生干扰,车辆能够直接不间断地通行,提高了通行效率。环岛区域300位于第一通行区域100与第二通行区域200交汇处的路面700,环岛区域300结构与现有的环岛结构类似,也位于现有的路面700,降低了施工改造成本,车辆从第一通行区域100和第二通行区域200均能进入环岛区域300进行掉头或转向,通过环岛区域300进行掉头或转向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使用也较为方便,不容易发生事故。环岛区域300正下方设置有隧道110,环岛区域300的正上方设置有交通桥210,隧道110、环岛区域300和交通桥210形成三层立体结构,隧道110位于地下层,环岛区域300位于路面层,交通桥210位于地上层,隧道110与交通桥210形成空间的高度优选为5米,采用现有的隧道及交通桥施工技术即可,一般轿车及大型车辆均能顺利通过。第一通行区域100与隧道110连通,第二通行区域200与交通桥210连通。第一通行区域100包括与隧道连通的车道,也包括与环岛区域300连通车道;第二通行区域200包括与交通桥210连通的车道,也包括与环岛区域210连通的车道。立体交通桥通过设置隧道110、环岛区域300和交通桥210三层结构将直接通行、掉头或转向的车流进行分流,不产生相互干扰。通过隧道110和交通桥210能够让直接通行的车辆继续通行,不与环岛区域300掉头或转向的车头发生汇合,直行和掉头、转向的车流进行了分流,不容易产生拥堵,也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直接通行车辆的通行效率大大提升,同时环岛区域300进行掉头或转向按照现有交通规则就可顺利通行不需要进行外部引导,整个立体交通桥不需要设置红绿灯或交警进行交通引导就能实现顺畅通行,节约了交警的成本和车辆及人员等待的时间成本,提高了通行效率,同时车辆直接通行不需要进行启停也节约了能源,并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第一通行区域100与第二通行区域200的机动车道400均包括直行车道410和环岛车道420,机动车道供汽车行驶。车辆在直行车道410能够不中断通行,第一通行区域100的直行车道410与隧道110连通,为下坡道进入隧道110,并通过上坡驶出隧道110;第二通行区域200的直行车道410与交通桥210连通,为上坡道进入交通桥210,并通过下坡驶出交通桥210。车辆在环岛车道4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立体交通桥,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通行区域、第二通行区域和环岛区域;所述第一通行区域与所述第二通行区域相互交汇,两个相向方向的车辆均能不中断地通行;所述环岛区域位于所述第一通行区域与所述第二通行区域交汇处的路面,所述车辆从所述第一通行区域和所述第二通行区域均能进入所述环岛区域进行掉头或转向;所述环岛区域正下方设置有隧道,所述环岛区域的正上方设置有交通桥,所述隧道、所述环岛区域和所述交通桥形成三层立体结构;所述第一通行区域与所述隧道连通,所述第二通行区域与所述交通桥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体交通桥,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通行区域、第二通行区域和环岛区域;所述第一通行区域与所述第二通行区域相互交汇,两个相向方向的车辆均能不中断地通行;所述环岛区域位于所述第一通行区域与所述第二通行区域交汇处的路面,所述车辆从所述第一通行区域和所述第二通行区域均能进入所述环岛区域进行掉头或转向;所述环岛区域正下方设置有隧道,所述环岛区域的正上方设置有交通桥,所述隧道、所述环岛区域和所述交通桥形成三层立体结构;所述第一通行区域与所述隧道连通,所述第二通行区域与所述交通桥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交通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行区域与所述第二通行区域的机动车道均包括直行车道和环岛车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交通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在所述直行车道能够不中断通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体交通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在所述环岛车道能够驶入或驶出所述环岛区域,进行掉头或转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体交通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岛区域的外侧路面设置有掉头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磊
申请(专利权)人:武磊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