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
本技术属于土木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
技术介绍
山区公路尤其是山区高速公路由于受地形限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连续长陡下坡路段,而重型车辆在经过长时间的连续制动措施后,部分车辆会出现刹车毂过热而导致制动失效情况。《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规定,“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应结合交通安全评价论证设置避险车道”。其目的是要求在可能发生上述情况的区间路段,应提供一条能驶离主线并进入专用的减速停车车道,以保证车辆和人员的安全。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在长陡下坡路段设置避险车道已被普遍使用,其中许多是在公路投入使用后的事故多发路段而增设,常用的形式有集料坡床式,网索拦式,砂砾堆式等。迄今国内尚没有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来颁布具体的设置方法。集料坡床式避险车道是目前国内使用最多和较为实用的一种形式,它是通过在车道坡床上铺设一定级配的碎砾石,通过其集料的滚动阻力和坡床阻力使车辆减速并停止。但大量的实例和试验都表明集料的形状、级配和铺设厚度对不同的速度、辎重的车辆制动产生的影响差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第一区段(1)、第二区段(2)和第三区段(3)组成的制动车道;所述第一区段(1)为水中陷阻区,所述水中陷阻区采用断面形状为浅碟式弧形的水槽;所述水槽内铺设有厚度为60~80cm,粒径为2~4cm的卵砾石(4),所述水槽内的水面与所述卵砾石(4)之间的距离为25~35cm,所述水中陷阻区进出两端纵坡坡度均为10%±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第一区段(1)、第二区段(2)和第三区段(3)组成的制动车道;所述第一区段(1)为水中陷阻区,所述水中陷阻区采用断面形状为浅碟式弧形的水槽;所述水槽内铺设有厚度为60~80cm,粒径为2~4cm的卵砾石(4),所述水槽内的水面与所述卵砾石(4)之间的距离为25~35cm,所述水中陷阻区进出两端纵坡坡度均为10%±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其特征在于,第二区段(2)为设置在所述水中陷阻区后的滚动阻力区,所述滚动阻力区采用梯形断面,顶部长度为20~40m,顶部宽度为3.5m,底部宽度为3m,深度为80cm,纵坡采用3%的下坡;且所述滚动阻力区内铺设有厚度为60~70cm,粒径为2~4cm的卵砾石(4),所述滚动阻力区靠近所述水中陷阻区的一端设有卵砾石(4)厚度逐渐增厚的渐变过度段(5),且渐变过度段(5)起点处卵砾石(4)的厚度为10cm。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内的卵砾石(4)上和所述滚动阻力区的卵砾石(4)上均设有两道浅车辙(18)。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其特征在于,第三区段(3)为滚动阻力区之后的砂堆缓冲拦网区,所述砂堆缓冲拦网区设有梯形自由堆积的砾石堆(6),所述砾石堆(6)的高度为1.5m,长度为3.0~5.0m,砾石堆(6)靠近滚动阻力区的一侧设有多个与所述砾石堆(6)紧靠且成阶梯状设置的废旧轮胎(7),所述砾石堆(6)后远离滚动阻力区的一侧设有钢丝编网(8),所述钢丝编网(8)通过两道回形缆索(9)与设于地面的地锚钩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车道的一侧设有贯通的且宽度为3.5m的救援车道(10),所述救援车道(10)的一端与高速公路的主线(11)连通,另一端通过引导车道(12)连接高速公路的主线(11),且所述引导车道与所述制动车道连通。<...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