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潘晓东专利>正文

一种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59091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其一种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包括由第一区段、第二区段和第三区段组成的制动车道;所述第一区段为水中陷阻区,所述水中陷阻区采用断面形状为浅碟式弧形的水槽;所述水槽内铺设有厚度为60~80cm,粒径为2~4cm的卵砾石,所述水槽内的水面与所述卵砾石之间的距离为25~35cm,所述水中陷阻区进出两端纵坡坡度均为10%±5%。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新结构的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该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综合采用多种形式逐次实现降温恢复制动功能,减阻车速,限位阻停;利用三个区段各自不同的方式使减速从弱至强逐步渐进,最终实现安全避险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
本技术属于土木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
技术介绍
山区公路尤其是山区高速公路由于受地形限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连续长陡下坡路段,而重型车辆在经过长时间的连续制动措施后,部分车辆会出现刹车毂过热而导致制动失效情况。《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规定,“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应结合交通安全评价论证设置避险车道”。其目的是要求在可能发生上述情况的区间路段,应提供一条能驶离主线并进入专用的减速停车车道,以保证车辆和人员的安全。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在长陡下坡路段设置避险车道已被普遍使用,其中许多是在公路投入使用后的事故多发路段而增设,常用的形式有集料坡床式,网索拦式,砂砾堆式等。迄今国内尚没有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来颁布具体的设置方法。集料坡床式避险车道是目前国内使用最多和较为实用的一种形式,它是通过在车道坡床上铺设一定级配的碎砾石,通过其集料的滚动阻力和坡床阻力使车辆减速并停止。但大量的实例和试验都表明集料的形状、级配和铺设厚度对不同的速度、辎重的车辆制动产生的影响差别很大,很可能发生车辆减速过快造成车头和前轴严重损坏、驾驶员受伤,也可能出现减速不够或集料板结造成车辆冲至甚至冲出避险车道终点而受损。网索拦式是受地形限制而无法有效布置减速车道坡床,而在避险车道入口附近设置具有一定阻尼强度的网索拦截系统,其缺点是减速方法不符合车辆制动原理且减速太快,对车辆和人员极易造成损害。砂砾堆式是在避险车道上将松散的砂砾码堆,靠砂砾堆的阻力使车辆迅速减停,其缺点同样是后部拖挂车厢及货物的巨大惯性力极易冲损前部驾舱,造成人员伤害。综上所述,上述三种常用的避险车道设置方法,由于其减速方法与车辆制动轮胎同步原理不符,不同程度均存在两个共同的缺陷,其一是当失控车辆驶入避险车道后,在前轴轮胎和车头前部受到过大阻力后,车辆后部拖挂车厢及货物由于其巨大的惯性冲力,极易造成前部驾舱和车头的受损,危及人员安全;其二是当失控车辆受阻后,不能自救施援,绝大多数都需等待救援车辆进行施救后才能再次腾空避险车道,占用避险车道时间长,安全隐患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新的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本技术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提供一种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包括由第一区段、第二区段和第三区段组成的制动车道;所述第一区段为水中陷阻区,所述水中陷阻区采用断面形状为浅碟式弧形的水槽;所述水槽内铺设有厚度为60~80cm,粒径为2~4cm的卵砾石,所述水槽内的水面与所述卵砾石之间的距离为25~35cm,所述水中陷阻区进出两端纵坡坡度均为10%±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新结构的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该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综合采用多种形式逐次实现降温恢复制动功能,减阻车速,限位阻停;利用三个区段各自不同的方式使减速从弱至强逐步渐进,最终实现安全避险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第二区段的断面图;图3为实施例2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的平面布置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2第二区段的断面图;图5为实施例2第一区段的断面图;图6为实施例2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俯视图的断面图;图7为实施例3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3保温系统的剖视图;图9为实施例4第一区段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实施例5第二区段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以下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如图1、图2所示,包括由第一区段1、第二区段2和第三区段3组成的制动车道;所述第一区段1为水中陷阻区,所述水中陷阻区采用断面形状为浅碟式弧形的水槽,所述水槽采用浆砌片石或砼结构;所述水槽内铺设有厚度为60~80cm,粒径为2~4cm的卵砾石4,所述水槽内的水面与所述卵砾石4之间的距离为25~35cm,所述水中陷阻区进出两端纵坡坡度均为10%±5%。纵坡表示水槽碟沿的坡度,为坡面的垂直高度与水平方向距离的比值再乘100%。本技术中附图的尺寸是进行了适当缩放的。所述水槽顶部长度为30~60m,宽度为4.0m,所述水槽中间部位的深度为1.1~1.3m。本实施例中第二区段2为设置在所述水中陷阻区后的滚动阻力区,所述滚动阻力区采用梯形断面,顶部长度为20~40m,顶部宽度为3.5m,底部宽度为3m,深度为80cm,纵坡采用3%的下坡;且所述滚动阻力区内铺设有厚度为60~70cm,粒径为2~4cm的卵砾石4,所述滚动阻力区靠近所述水中陷阻区的一端设有卵砾石4厚度逐渐增厚的渐变过度段5,且渐变过度段5起点处卵砾石4的厚度为10cm。纵坡表示梯形断面斜面的坡度,为坡面的垂直高度与水平方向距离的比值再乘100%。本实施例中第三区段3为滚动阻力区之后的砂堆缓冲拦网区,所述砂堆缓冲拦网区设有梯形自由堆积的砾石堆6,所述砾石堆6的高度为1.5m,长度为3.0~5.0m,砾石堆6靠近滚动阻力区的一侧设有多个与所述砾石堆6紧靠且成阶梯状设置的废旧轮胎7,所述砾石堆6后远离滚动阻力区的一侧设有钢丝编网8,所述钢丝编网8通过两道回形缆索9与设于地面的地锚钩接。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新结构的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该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综合采用多种形式逐次实现降温恢复制动功能,减阻车速,限位阻停;利用三个区段各自不同的方式使减速从弱至强逐步渐进,最终实现安全避险的目的。第一区段采用水中陷阻减速并降温恢复制动功能实现减速;第一区段作为失控车辆进入避险车道后采取的第一项措施,其特点是从本质上恢复车辆本身的制动功能,同时由于水槽的坡度和浸水后卵砾石的易滑动性,其水阻力,水中卵砾石的滑动阻力的形式是逐渐的和均衡的,这与车辆制动对轮胎限制其转动作用是一致的,同时水温对其刹车毂可迅速起到降温冷却使其恢复功能的作用。第二区段采用岸上滚动阻力加制动减速实现减速;当车辆从水槽驶出后,速度会有一定的减小,制动力也有所恢复,在进入此区段后,通过卵砾石的滚动阻力会进一步减阻车速,而采用下坡方式更有利于受力均衡并利于排水。第三区段采用砂堆自由变形缓冲加拦网停车实现减速;当失控车辆从第二区段冲到此区段时,首先由废旧轮胎受力,经缓冲传递使后面砾石堆受力并自由变形,直至最后区域末端的保险措施钢丝编网及缆索受力使车辆阻停。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流量进行的划分,中国大陆将公路划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每个等级的公路适用的车辆以及交通量有所不同,且对于不同的汽车或者货车来说公路的承载能力也是不相同的,同时,车辆的宽度以及底盘的高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根据公路等级以及承载能力,各参数可以进行适当的改进,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第一区段(1)、第二区段(2)和第三区段(3)组成的制动车道;所述第一区段(1)为水中陷阻区,所述水中陷阻区采用断面形状为浅碟式弧形的水槽;所述水槽内铺设有厚度为60~80cm,粒径为2~4cm的卵砾石(4),所述水槽内的水面与所述卵砾石(4)之间的距离为25~35cm,所述水中陷阻区进出两端纵坡坡度均为10%±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第一区段(1)、第二区段(2)和第三区段(3)组成的制动车道;所述第一区段(1)为水中陷阻区,所述水中陷阻区采用断面形状为浅碟式弧形的水槽;所述水槽内铺设有厚度为60~80cm,粒径为2~4cm的卵砾石(4),所述水槽内的水面与所述卵砾石(4)之间的距离为25~35cm,所述水中陷阻区进出两端纵坡坡度均为10%±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其特征在于,第二区段(2)为设置在所述水中陷阻区后的滚动阻力区,所述滚动阻力区采用梯形断面,顶部长度为20~40m,顶部宽度为3.5m,底部宽度为3m,深度为80cm,纵坡采用3%的下坡;且所述滚动阻力区内铺设有厚度为60~70cm,粒径为2~4cm的卵砾石(4),所述滚动阻力区靠近所述水中陷阻区的一端设有卵砾石(4)厚度逐渐增厚的渐变过度段(5),且渐变过度段(5)起点处卵砾石(4)的厚度为10cm。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内的卵砾石(4)上和所述滚动阻力区的卵砾石(4)上均设有两道浅车辙(18)。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其特征在于,第三区段(3)为滚动阻力区之后的砂堆缓冲拦网区,所述砂堆缓冲拦网区设有梯形自由堆积的砾石堆(6),所述砾石堆(6)的高度为1.5m,长度为3.0~5.0m,砾石堆(6)靠近滚动阻力区的一侧设有多个与所述砾石堆(6)紧靠且成阶梯状设置的废旧轮胎(7),所述砾石堆(6)后远离滚动阻力区的一侧设有钢丝编网(8),所述钢丝编网(8)通过两道回形缆索(9)与设于地面的地锚钩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长陡下坡避险车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车道的一侧设有贯通的且宽度为3.5m的救援车道(10),所述救援车道(10)的一端与高速公路的主线(11)连通,另一端通过引导车道(12)连接高速公路的主线(11),且所述引导车道与所述制动车道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潘晓东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