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转移用斗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5377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建筑材料转移用斗车,包括车架、车斗和车架,所述车架包括底架,呈一边开口矩形框状,水平放置;轴承座,安装在所述底架开口端下方两边,所述车轮系统安装在所述轴承座上;支脚,位于所述底架下部与所述轴承座相对的另一端;滑轨,平行设置在所述底架开口方向两边边缘上,所述车斗底部两边放置在所述滑轨上并可沿着所述滑轨滑出车架外;连接件,间隔安装在所述底架开口两边外侧,所述连接件下端与所述底架和所述滑轨外侧边缘连接;把手,其一端与全部所述连接件上端均保持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材料转移用斗车,车斗可滑动移出到车架外,倾斜翻转,从而卸料,降低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材料转移用斗车
本技术涉及运输工具,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材料转移用斗车。
技术介绍
斗车是建筑材料生产常用到的一种工具,类似于一种小推车,使用斗车进行短距离的运料是非常方便的。由于建筑材料都十分的沉重,而现有的斗车构造都十分简单。因此在将建筑材料搬运到指定地点后,卸料是十分消耗体力的。在卸料时通常只能通过把手将斗车的一端抬起,从而将物料从斗车中倾倒出来,斗车自身并不能对卸料起到帮助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建筑材料转移用斗车,车斗可滑动移出到车架外,倾斜翻转,从而卸料,降低劳动强度。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建筑材料转移用斗车,包括车架,具有滑道;车轮系统,安装在所述车架下方;车斗,与所述车架可分离,所述车斗底部放置在所述车架的滑道上并可沿着滑道滑出车架外,倾斜翻转落到基面上;其中,所述车架包括底架,呈一边开口矩形框状,水平放置;轴承座,安装在所述底架开口端下方两边,所述车轮系统安装在所述轴承座上;支脚,位于所述底架下部与所述轴承座相对的另一端;滑轨,平行设置在所述底架开口方向两边边缘上,所述车斗底部两边放置在所述滑轨上并可沿着所述滑轨滑出车架外;连接件,间隔安装在所述底架开口两边外侧,所述连接件下端与所述底架和所述滑轨外侧边缘连接;把手,其一端与全部所述连接件上端均保持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把手水平或者与水平反向呈1°~10°夹角倾斜向下设置。进一步地,所述滑轨截面呈L状,包括一体化成型的水平段、圆弧段和倾斜段,两根所述滑轨镜像设置构成U形的滑道,所述水平段安装在所述底架开口方向两边边缘位置处,所述圆弧段和所述倾斜段位于所述底架外,弯曲后倾斜朝向所述底架下方并与基面存在距离。进一步地,所述水平段自由端延伸至所述底架外,在所述水平段的自由端内侧安装有带贯通孔的固定耳板。进一步地,所述倾斜段与所述水平段夹角为100°~150°。进一步地,所述车斗包括斗本体,底面为一平面,倾倒方向一边为一斜面;滚轮,安装在所述斗本体沿所述底架开口方向的两边侧壁最下方两边,所述斗本体位于所述车架上时,所述滚轮放置在所述滑轨上并可沿着所述滑轨滑动。进一步地,所述斗本体沿所述底架开口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水平段的长度。进一步地,在所述斗本体朝向所述把手的一侧下方两边安装有与所述固定耳板配合的活动耳板,所述固定耳板和所述活动耳板采用插销连接。进一步地,在所述斗本体倾倒方向的斜面上安装有橡胶板。进一步地,所述车轮系统包括转轴和车轮,所述转轴的两边固定在所述轴承座上,所述车轮安装在所述转轴的两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斗车在卸料十分消耗体力,且斗车自身并不能对卸料起到帮助作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建筑材料转移用斗车,包括车架、车斗和车轮系统,并对车架结构进行了改进,车斗滑动设置于车架上,并可滑出车外倾斜翻转落到基面上。卸料时,推动车斗沿着滑轨滑出车架外,并倾斜落到基面上,建筑材料则落到基面上,工人翻转斗本体将残留的建筑放出即可。由于工人无需连同建筑材料和车架、车斗一起翻转,减小了劳动强度,充分利用车斗进行卸料。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有现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斗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中,建筑材料转移用斗车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中,另一角度下,建筑材料转移用斗车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中,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中,车斗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中,另一角度下,车斗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斗车卸料的状态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中,另一角度下,斗车卸料的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现有技术中的斗车,如附图1所示,包括车架1’、车斗2’和车轮系统3’,三者为不可拆卸的组合结构。技术中的斗车,其重心在车架1’靠近其把手11’一侧。为了将斗车内的建筑材料到处,需要抬高把手11’,使得重心越过车架1’与车轮系统3’的结合转动支点。由于建筑材料通常较重,连续的提升操作,使得工人容易疲劳,体力消耗比较大。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建筑材料转移用斗车,如附图2、3、7和8所示。斗车包括车架1、车斗2和车轮系统3。车轮系统3安装在车架1底部,车斗2滑动设置于车架1上,并可滑出车外1倾斜翻转落到基面上。具体的,车架1,其结构如附图4所示。车架1包括底架11、轴承座12、支脚13、滑轨14、连接件15和把手16。底架11呈矩形框状,一边开口,水平放置。轴承座12安装在底架11开口端下方两边。支脚13位于底架11下部与轴承座12相对的另一端。滑轨14平行设置在底架11开口方向两边上。每根滑轨14截面呈L状,包括水平段141、圆弧段142和倾斜段143,水平段141、圆弧段142和倾斜段143一体化加工而成。水平段141安装在底架11开口方向两边边缘位置处,其自由端延伸至底架11外,圆弧段142和倾斜段143位于底架11外,弯曲后倾斜朝向底架11下方,倾斜段143的末端距离基面还存在一定距离。两根滑轨14的水平段141、圆弧段142和倾斜段143镜像设置,构成类似U状的滑道。在水平段141的自由端内侧,即朝向另一根滑轨14的一侧,安装有固定耳板1411。固定耳板1411上开设贯通的孔。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保证斗车倾斜落地效果,倾斜段143与水平段141夹角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建筑材料转移用斗车,其特征在于:包括/n车架,具有滑道;/n车轮系统,安装在所述车架下方;/n车斗,与所述车架可分离,所述车斗底部放置在所述车架的滑道上并可沿着滑道滑出车架外,倾斜翻转落到基面上;/n其中,所述车架包括/n底架,呈一边开口矩形框状,水平放置;/n轴承座,安装在所述底架开口端下方两边,所述车轮系统安装在所述轴承座上;/n支脚,位于所述底架下部与所述轴承座相对的另一端;/n滑轨,平行设置在所述底架开口方向两边边缘上,所述车斗底部两边放置在所述滑轨上并可沿着所述滑轨滑出车架外;/n连接件,间隔安装在所述底架开口两边外侧,所述连接件下端与所述底架和所述滑轨外侧边缘连接;/n把手,其一端与全部所述连接件上端均保持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建筑材料转移用斗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架,具有滑道;
车轮系统,安装在所述车架下方;
车斗,与所述车架可分离,所述车斗底部放置在所述车架的滑道上并可沿着滑道滑出车架外,倾斜翻转落到基面上;
其中,所述车架包括
底架,呈一边开口矩形框状,水平放置;
轴承座,安装在所述底架开口端下方两边,所述车轮系统安装在所述轴承座上;
支脚,位于所述底架下部与所述轴承座相对的另一端;
滑轨,平行设置在所述底架开口方向两边边缘上,所述车斗底部两边放置在所述滑轨上并可沿着所述滑轨滑出车架外;
连接件,间隔安装在所述底架开口两边外侧,所述连接件下端与所述底架和所述滑轨外侧边缘连接;
把手,其一端与全部所述连接件上端均保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材料转移用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水平或者与水平反向呈1°~10°夹角倾斜向下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材料转移用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截面呈L状,包括一体化成型的水平段、圆弧段和倾斜段,两根所述滑轨镜像设置构成U形的滑道,所述水平段安装在所述底架开口方向两边边缘位置处,所述圆弧段和所述倾斜段位于所述底架外,弯曲后倾斜朝向所述底架下方与基面存在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峰赵斌李春洪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建材工业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