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壳体产品全自动压接组装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4182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壳体产品全自动压接组装机构,其包括可进行90°翻转的且将两个待组装工件移动至组装状态的接料单元、位于所述接料单元一旁且用于承载待组装工件的承载单元、将待组装工件从所述接料单元中抓取到所述承载单元上的物料移载单元、对称设置在所述承载单元两侧且同时对待组装工件的两侧进行压接组装的压接单元、以及将压接好的壳体产品从所述承载单元上取下的下料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两个片框的全自动压接组装动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壳体产品全自动压接组装机构
本技术属于钣金件铆合压接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壳体产品全自动压接组装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有一款壳体产品,其由两个U形片框通过对应板面搭接并采用搭接片弯折压接实现固定连接形成。现有技术是采用人工将两个片框放置到一个治具中进行定位,然后启动冲压机驱动上下压接头实现压接,然后再人工将其取出,其生产效率极低,且费时费力。且压接工作环境产生的噪音较大,不利于操作人员的心身健康。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壳体产品全自动压接组装机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壳体产品全自动压接组装机构,实现了两个片框的全自动压接组装动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且噪音小,省时省力。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壳体产品全自动压接组装机构,其包括可进行90°翻转的且将两个待组装工件移动至组装状态的接料单元、位于所述接料单元一旁且用于承载待组装工件的承载单元、将待组装工件从所述接料单元中抓取到所述承载单元上的物料移载单元、对称设置在所述承载单元两侧且同时对待组装工件的两侧进行压接组装的压接单元、以及将压接好的壳体产品从所述承载单元上取下的下料单元。进一步的,所述接料单元包括驱动单元、受所述驱动单元驱动进行90°翻转后组合成壳体形状的第一承接板与第二承接板、位于所述第一承接板与所述第二承接板之间的限位定位块。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承接板与所述第二承接板的两端设置有一转轴且可旋转的架设在一固定座上。进一步的,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第一气缸、受所述第一气缸驱动进行上下运动的第一活动板、固定在所述第一活动板上的两个支撑块、一端铰接在所述支撑块上且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承接板或所述第二承接板底部的连杆。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承接板与所述第二承接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承接板与所述第二承接板各自的旋转轴位于靠内的一侧,并通过所述支撑块的上下运动在所述连杆的传动作用下,所述第一承接板与所述第二承接板向内旋转使得两个片框合在一起形成壳体结构。进一步的,所述承载单元包括固定设置的支撑底板、位于所述支撑底板下方的第二气缸、受所述第二气缸驱动进行上下运动且撑住并定位壳体产品的撑块,所述撑块通过上下运动在所述支撑底板的上下表明位置来回切换。进一步的,所述物料移载单元包括第三气缸、受所述第三气缸驱动进行左右运动的第二活动板、固定在所述第二活动板上的第四气缸、受所述第四气缸驱动进行上下运动的第三活动板、固定在所述第三活动板上的一对夹持单元。进一步的,所述压接单元包括第五气缸、受所述第五气缸驱动进行前后运动的第四活动板、固定在所述第四活动板上的支撑框架、固定在所述支撑框架上的第六气缸与旋转齿轮、竖直固定在所述支撑框架上的导杆、受所述第六气缸驱动在所述导杆上上下滑动的上活动块、可上下滑动的设置在所述导杆上的下活动块、固定在所述上活动块上的上压接块、固定在所述下活动块上的下压接块,所述上活动块上固定有与所述旋转齿轮啮合第一齿条,所述下活动块上固定有与所述旋转齿轮啮合的第二齿条。进一步的,所述导杆上固定有限定壳体框架端部与上限高度的限位块。进一步的,所述下料单元包括第七气缸、受所述第七气缸驱动进行左右运动的吸嘴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一种壳体产品全自动压接组装机构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带有可翻转的两个承接板的接料单元,将两个待组装工件按照组装时的位置状态进行调整,为后续产品的压接提供了位置基础,省去了后续的产品放置状态的调整;结合承载单元以及设置于承载单元两侧的压接单元,从产品的两边同时进行压接,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压接组装效率;巧妙的利用齿轮齿条传动,采用一个驱动件实现了上下压接块的同步上下运动,提高了压接的同步性和压接效果,节省了成本;本设备实现了两个片框结构压接成一个壳体结构产品的全自动化操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接料单元初始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接料单元将两个片材翻转90°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承载单元和物料移载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压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压接单元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下料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100壳体产品全自动压接组装机构;101片框;1接料单元,11第一承接板,12第二承接板,13限位定位块,14第一气缸,15第一活动板,16支撑块,17连杆,18固定座,19转轴,110周边围挡块;2承载单元,21支撑底板,22第二气缸,23撑块,24避让凹槽;3物料移载单元,31第三气缸,32第二活动板,33第四气缸,34第三活动板,35夹持单元,351夹爪气缸,352夹爪;4压接单元,41第五气缸,42第四活动板,43支撑框架,44第六气缸,45旋转齿轮,46导杆,47上活动块,48下活动块,49上压接块,410下压接块,411第一齿条,412第二齿条,413限位块;5下料单元,51第七气缸,52吸嘴组件;6导料板。【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请参照图1-图7,本实施例为壳体产品全自动压接组装机构100,其包括可进行90°翻转的且将两个待组装工件按照组装状态等待抓取的接料单元1、位于接料单元1一旁且用于承载待组装工件的承载单元2、将待组装工件从接料单元1中抓取到承载单元2上的物料移载单元3、对称设置在承载单元2两侧且同时对待组装工件的两侧进行压接组装的压接单元4、以及将压接好的壳体产品从承载单元2上取下的下料单元5。本实施例还包括机械手(图中未标识),通过机械手吸取两个待组装的U形钢片,然后水平放置在接料单元1上。接料单元1包括驱动单元(图中未标识)、受所述驱动单元驱动进行90°翻转后组合成壳体形状的第一承接板11与第二承接板12、位于第一承接板11与第二承接板12之间的限位定位块13。第一承接板11与第二承接板12的两端设置有一转轴19且可旋转的架设在一固定座18上。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第一气缸14、受第一气缸14驱动进行上下运动的第一活动板15、固定在第一活动板15上的两个支撑块16、一端铰接在支撑块16上且另一端铰接在第一承接板11或第二承接板12底部的连杆17。第一承接板11与第二承接板12平行设置,第一承接板11与第二承接板12各自的旋转轴位于靠内的一侧,并通过支撑块16的上下运动在连杆17的传动作用下,第一承接板11与第二承接板12向内旋转使得两个片框合在一起形成壳体结构。本实施例中设置的限位定位块13位于第一承接板11与第二承接板12之间,初始状态下,第一承接板11与第二承接板12处于水平接料状态,机械手夹持两个片框分别放置到第一承接板11和第二承接板12上,然后第一承接板11与第二承接板12则会同时翻转90°,将两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壳体产品全自动压接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可进行90°翻转的且将两个待组装工件移动至组装状态的接料单元、位于所述接料单元一旁且用于承载待组装工件的承载单元、将待组装工件从所述接料单元中抓取到所述承载单元上的物料移载单元、对称设置在所述承载单元两侧且同时对待组装工件的两侧进行压接组装的压接单元、以及将压接好的壳体产品从所述承载单元上取下的下料单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壳体产品全自动压接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可进行90°翻转的且将两个待组装工件移动至组装状态的接料单元、位于所述接料单元一旁且用于承载待组装工件的承载单元、将待组装工件从所述接料单元中抓取到所述承载单元上的物料移载单元、对称设置在所述承载单元两侧且同时对待组装工件的两侧进行压接组装的压接单元、以及将压接好的壳体产品从所述承载单元上取下的下料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产品全自动压接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料单元包括驱动单元、受所述驱动单元驱动进行90°翻转后组合成壳体形状的第一承接板与第二承接板、位于所述第一承接板与所述第二承接板之间的限位定位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产品全自动压接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接板与所述第二承接板的两端设置有一转轴且可旋转的架设在一固定座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产品全自动压接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第一气缸、受所述第一气缸驱动进行上下运动的第一活动板、固定在所述第一活动板上的两个支撑块、一端铰接在所述支撑块上且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承接板或所述第二承接板底部的连杆。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产品全自动压接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接板与所述第二承接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承接板与所述第二承接板各自的旋转轴位于靠内的一侧,并通过所述支撑块的上下运动在所述连杆的传动作用下,所述第一承接板与所述第二承接板向内旋转使得两个片框合在一起形成壳体结构。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晏开全高飞邵长伟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鼎成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