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激光烧灼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02813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激光烧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激光发射模块1、封污镜组件2与被烧灼物定位机构3,激光发射模块1所发射的激光通过封污镜组件2照射在被烧灼物上;封污镜组件2位于该装置的光路上,其中心距离该装置的光腰处4mm以上,其通光孔半径小于10mm;被烧灼物定位机构3用于放置被烧灼的物体,并保证被烧灼的物体的烧灼处位于该装置的光腰处正负各2mm范围内。由于封污镜和封闭结构的作用,烧灼后的漂浮物无法附着在整个装置光路上的元器件上,从而不会影响激光光束的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激光烧灼装置
本技术涉及激光装置,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激光烧灼装置。
技术介绍
激光液样收集设备是利用激光发射器在极短时间内发射出激光束,在皮肤组织上瞬间产生高温,烧灼气化出一个微孔,从而达到采集液体样本目的的一种医疗器械。现有的便携式激光液样收集设备往往需要激光防护帽之类的耗材,来避免携带污染及镜头脏污,却造成单次液样收集成本升高,且激光防护帽液样收集时需要安装,激光烧灼完成后,液样可能沾染在激光防护帽上,因此需要作为医用废弃物进行相应处理,使用上还是不够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激光烧灼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激光烧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激光发射模块、封污镜组件与被烧灼物定位机构,激光发射模块所发射的激光通过封污镜组件照射在被烧灼物上;封污镜组件位于该装置的光路上,其中心距离该装置的光腰处4mm以上,其通光孔半径小于10mm;被烧灼物定位机构用于放置被烧灼的物体,并保证被烧灼的物体的烧灼处位于该装置的光腰处正负各2mm范围内。由于封污镜和封闭结构的作用,烧灼后的漂浮物无法附着在整个装置光路上的元器件上,从而不会影响激光光束的质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激光器烧灼装置简要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激光光学器件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封闭光路调节机构主视图和侧视图;r>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半开放空腔体构的立体图及剖面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路调节机构的立体透视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路调节机构的开放状态立体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路调节机构的闭合状态立体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路调节机构的纵向剖面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路调节机构的横向剖面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路主器件分布示意图。图中标记如下:1-激光发射模块;2-封污镜组件;3-被烧灼物定位机构;4-上主壳;5-下主壳;6-上扣件;7-下扣件;8-封污镜出光口;9-嵌有封污镜组件的通光孔;10-嵌有封污镜组件的通光孔与被烧灼物的烧灼处之间由封闭结构形成的一个半开放式空腔体;11-封污镜组件上的封污镜片;12-半开放式空腔体内壁上的螺纹结构;13-被烧灼物定位机构上的烧灼物限位结构;14-右调节杆;15-左调节杆;16-主壳体内的主壳体定位结构;17-位移调节杆上的调级定位结构;18-波珠紧定螺钉;19-与波珠紧定螺钉18相配合的凹槽;20-缩束镜组件。具体实施方式激光液样收集设备是利用激光发射器在极短时间内发射出波长为2.94μm的激光束,在皮肤组织上瞬间产生高温,烧灼气化出一个微孔,从而达到采集液体样本目的的一种医疗器械。而现有的便携式激光液样收集设备必须使用激光防护帽或是因为液样收集时产生的烧灼物会污染损坏激光光路上的各种器件,包括镜头、谐振腔等,从而最终导致激光发光装置失效,而激光防护帽可以起到部分隔绝污染物的功能。现有的便携式激光液样收集设备中激光防护帽虽然有防污染的功能,却造成单次液样收集成本升高;且激光防护帽液样收集时需要安装,激光烧灼完成后,液样可能沾染在激光防护帽上,因此需要作为医用废弃物进行相应处理,使用上还是不够方便。本技术的基本构思是将利用封闭结构使得漂浮污染物无法污染激光光路上的各种器件,并利用其他方式减少漂浮污染物附着在封污镜上的数量,从而达到取消激光防护帽的目的,同时保证激光光路上的各种器件不受污染。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如图1所示,本技术为一种激光烧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激光发射模块1、封污镜组件2与被烧灼物定位机构3,如图2所示,激光发射模块1所发射的激光通过封污镜组件2照射在被烧灼物上;封污镜组件2位于该装置的光路上,其中心距离该装置的光腰处4mm以上,其通光孔半径小于10mm;采用这样的设计是因为,在无风情况下,只要烧灼处与光路上的光学器件距离超过一定的长度,烧灼物往往就不会附着于封污镜表面,就不会影响整个激光装置的使用。且皮肤99%以上都是碳水化合物,烧灼后基本无残渣,气化后的飘浮物在激光烧灼过程中还有一定概率气化为更细小的微粒,即使暂时附着在封污镜表面,也有一定概率被再次气化,从而飘浮到别处,不在影响整个激光装置的使用。通过我们对于猪皮肤的大量烧灼实验,我们确认气化后的烧灼物飘浮附着范围不大。具体实验设计如下。这里我们将能量大小共分为5级,每级进行3000次猪皮烧灼实验,并分别在5个相同的装置进行实验,一共进行了5*5*3000=75000次烧灼实验。在无风情况下,最严重的污染情况下,被烧灼处平均激光能量变化仅从180mJ变为了178mJ,光强仅仅下降了1.11%,基本不会对烧灼造成影响,因此,我们认定封污镜通光孔中心距离该装置的光腰处4mm以上时,烧灼后的漂浮物基本上是不会影响激光烧灼的。因此,在封污镜组件2距离被烧灼物的烧灼处足够远,且封污镜组件2的通光孔半径足够小时,气化后的烧灼物基本不会污染损坏激光光路上的各种器件,包括镜头、谐振腔等,从而保障了激光烧灼装置的可靠性。封污镜组件2通光孔半径小于10mm,这是因为,封污镜组件2通光孔附近都是封闭结构,如果有漂浮物落在封闭结构上,不会影响光学装置使用;而通光孔半径应该尽可能小,这样漂浮物落在通光孔上的概率就比较小,即使落在通光孔上,因为面积有限,造成的影响也偏小。被烧灼物定位机构3用于放置被烧灼的物体,并保证被烧灼的物体的烧灼处位于该装置的光腰处正负各2mm范围内。被烧灼物定位机构3在一定焦点深度范围内的光路上放置被烧灼物,使得被烧灼物得以有效的烧灼气化,且使得被烧灼物在该装置光路的焦点深度范围内,被烧灼物的放置灵活自由,且在焦点深度1.5倍范围内都具有很高的液样收集成功率。进一步地,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激光烧灼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该激光烧灼装置的封污镜组件2的镜头表面焦度小于0.1,且镀有激光增透膜层,其增透膜层的增透波段为2940+/-100nm。所述封污镜组件2的镜头表面焦度小于0.1,意味着该镜头为平面。这样不会影响该装置光路的原有设计,主要起到减少污染物污染光学装置的影响的作用。而激光液样收集设备的激光发射模块发射的激光波段一般为2.94μm,所以其增透膜层的增透波段为2940+/-100nm,镀有激光增透膜层的方式减少了激光能量损失,使激光能被最大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激光烧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激光发射模块(1)、封污镜组件(2)与被烧灼物定位机构(3),/n激光发射模块(1)所发射的激光通过封污镜组件(2)照射在被烧灼物上;封污镜组件(2)位于该装置的光路上,其中心距离该装置的光腰处4mm以上,其通光孔半径小于10mm;/n被烧灼物定位机构(3)用于放置被烧灼的物体,并保证被烧灼的物体的烧灼处位于该装置的光腰处正负各2mm范围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激光烧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激光发射模块(1)、封污镜组件(2)与被烧灼物定位机构(3),
激光发射模块(1)所发射的激光通过封污镜组件(2)照射在被烧灼物上;封污镜组件(2)位于该装置的光路上,其中心距离该装置的光腰处4mm以上,其通光孔半径小于10mm;
被烧灼物定位机构(3)用于放置被烧灼的物体,并保证被烧灼的物体的烧灼处位于该装置的光腰处正负各2mm范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烧灼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封污镜组件(2)的镜头表面焦度小于0.1,且镀有激光增透膜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烧灼装置,
还包括主壳体,主壳体分为上主壳(4)与下主壳(5),上主壳(4)与下主壳(5)紧扣,激光发射模块(1)、封污镜组件(2)都固定在主壳体内部,
其特征在于主壳体内还包括上扣件(6)和下扣件(7),分别与上主壳(4)、下主壳(5)锁固,上扣件(6)和下扣件(7)在前端留有与被烧灼物定位机构(3)贴合的开口与封污镜出光口(8),与被烧灼物定位机构(3)贴合的开口为被烧灼物定位机构(3)截面大小的开孔,且开孔中心出为封污镜出光口(8),嵌有封污镜组件(2)的通光孔(9)。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烧灼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封污镜组件(2)的通光孔(9)与被烧灼物的烧灼处之间由封闭结构形成一个半开放式空腔体(10),通光孔一端为由封污镜组件(2)上的封污镜片(11)进行封闭,所述半开放式空腔体内壁为螺纹结构(12)或环状齿形结构。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激光烧灼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文耀黎崎鸿潘镜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北扶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