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皮肤激光手术装置,包括遮光筒、激光生成装置与聚焦塑形器,所述遮光筒为一个双侧开口的筒体,所述筒体的出射端设置有一个接触面结构用于接触皮肤,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面结构的底面外轮廓为长方形,所述接触面结构上的所述导光孔位于所述接触面结构的底面外轮廓的一条边上。皮肤激光手术装置产生的激光射在皮肤上,产生组织残留物的射流,由于入射光角度倾斜,导致射流也发生相应向外的偏转,组织残留物的射流大部分喷射到遮光筒外,只有少部分残留物进入筒内腔体,减少了组织残留物对聚焦塑形器的污染。织残留物对聚焦塑形器的污染。织残留物对聚焦塑形器的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皮肤激光手术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互联网类医疗器械终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皮肤激光手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皮肤激光手术装置利用激光能量高度集中的特点,把它作为外科手术上用的手术“刀”,有它的独到之处。刀刃就是激光束聚集起来的焦点,焦点可以小到0.1毫米,焦点上的功率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10 万瓦。
[0003]当激光束射到皮肤表面时会发生反射(Reflection)、吸收(Absorption)及穿透(Transmission)等三种现象,在其红外光所携带的热能,被皮肤吸收后出现熔融、气化与气浆等分解物,而将这些分解物去除,即可在皮肤表面形成烧蚀孔。烧蚀后的组织残留物呈等离子态的射流向外喷射,易悬浮在空中,并最终一部分吸附在光学镜头组的表面,造成污染,对后续的激光烧蚀过程造成干扰,导致出光功率不稳定、可靠性差。
[0004]现有的这类设备采用一次性防护罩的方式缓解光学镜头组污染问题,这种方式会增加仪器使用成本和操作复杂度,且一次性防护罩中透光膜片会造成激光发射功率损失,其批间差会降低其它同等条件下激光能量的一致性,增加激光烧蚀失败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皮肤激光手术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皮肤激光手术装置,包括遮光筒、激光生成装置与聚焦塑形器,所述遮光筒为一个双侧开口的筒体,所述筒体的出射端设置有一个接触面结构用于接触皮肤,所述接触面结构上有一个导光孔用于通过光线,所述激光生成装置生成的激光,通过所述聚焦塑形器,聚焦在光路焦点上,且所述激光从所述筒体的入射端射入,从所述筒体的出射端处的所述接触面结构上的所述导光孔中射出,照射在被照射的皮肤上,所述聚焦塑形器的中心与所述聚焦塑形器的焦点所成直线与所述筒体从所述入射端至所述出射端的中轴线的夹角范围为大于0度且小于30度,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面结构的底面外轮廓为长方形,所述接触面结构上的所述导光孔位于所述接触面结构的底面外轮廓的一条边上。
[0006]皮肤激光手术装置产生的激光射在皮肤上,产生组织残留物的等离子态的射流,由于入射光角度倾斜,射流也发生相应的偏转,组织残留物的等离子态的射流大部分喷射到遮光筒外,只有少部分组织残留物进入筒内腔体,减少了组织残留物对聚焦塑形器的污染。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皮肤激光手术装置的主要组件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皮肤激光手术装置的线阵列式电晕极与孔阵列式集尘
极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皮肤激光手术装置的引污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皮肤激光手术装置的电路原理框图一;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皮肤激光手术装置的电路原理框图二;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皮肤激光手术装置的开关控制单元的电路原理框图三;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皮肤激光手术装置的10KV~13KV的电压可调直流脉冲高压电源示意图四;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皮肤激光手术装置的10KV~13KV的电压可调直流脉冲高压电源示意图五;其中包括:1为激光生成装置、2为聚焦塑形器、3为遮光筒、4为快门、5为导光孔、6为吹入式引污装置、7为抽出式引污装置、8为线式电晕极、9为板式集尘极、SCR1为可控硅、T1为升压变压器、D1为整流桥、C2为高压储能电容。
[0008]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异效果,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以及附图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方式
[0009]皮肤激光手术装置利用激光能量高度集中的特点,把它作为外科手术上用的手术“刀”,有它的独到之处。刀刃就是激光束聚集起来的焦点,焦点可以小到0.1 毫米,焦点上的功率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10 万瓦。
[0010]当激光束射到皮肤表面时会发生反射(Reflection)、吸收(Absorption)及穿透(Transmission)等三种现象,在其红外光所携带的热能,被皮肤吸收后出现熔融、气化与气浆等分解物,而将这些分解物去除,即可在皮肤表面形成烧蚀孔。烧蚀后的组织残留物呈等离子态的射流向外喷射,易悬浮在空中,并最终一部分吸附在光学镜头组的表面,造成污染,对后续的激光烧蚀过程造成干扰,导致出光功率不稳定、可靠性差。
[0011]现有的这类设备采用一次性防护罩的方式缓解光学镜头组污染问题,这种方式会增加仪器使用成本和操作复杂度,且一次性防护罩中透光膜片会造成激光发射功率损失,其批间差会降低其它同等条件下激光能量的一致性,增加激光烧蚀失败的风险。
[001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皮肤激光手术装置。
[001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0014]如图1所示,一种皮肤激光手术装置,包括遮光筒3、激光生成装置1与聚焦塑形器2,遮光筒3为一个双侧开口的筒体,筒体的出射端设置有一个接触面结构用于接触皮肤,接触面结构上有一个导光孔5用于通过光线,激光生成装置1生成的激光,通过聚焦塑形器2,聚焦在光路焦点上,且激光从筒体的入射端射入,从筒体的出射端处的接触面结构上的导光孔5中射出,照射在被照射的皮肤上,聚焦塑形器2的中心与聚焦塑形器2的焦点所成直线与筒体从入射端至出射端的
中轴线的夹角范围为大于0度且小于30度,其特征在于,接触面结构的底面外轮廓为长方形,接触面结构上的导光孔位于接触面结构的底面外轮廓的一条边上。
[0015]皮肤激光手术装置产生的激光的光路焦点就在导光孔5附近,激光射在皮肤上,产生组织残留物的等离子态的射流,由于入射光角度倾斜,轴向大密度射流与光径偏离,等离子态的射流也发生相应的角度偏转。
[0016]且由于导光孔5位于接触面结构的底面(最简单的,接触面结构的底面为一个长方形)的一条边上,导光孔不是被皮肤与筒体包围住后、呈全部封闭状态,而是较大部分呈开放状态,而从而使得组织残留物的射流大部分喷射到遮光筒外,只有少部分残留物进入筒内腔体,减少了组织残留物对聚焦塑形器的污染。
[0017]这里接触面结构的底面外轮廓为长方形,是指包括接触面结构的底面外轮廓为长方形或为近似长方形的各种形状。这里近似长方形的各种形状为其外轮廓面积占其外轮廓的最小包络长方形的面积之比大于70%的各种形状。
[0018]当面积之比较大时,接触面结构与皮肤接触的面积较大,使得光路焦点聚焦在皮肤上进行烧蚀时,焦点不易移动,烧蚀效果更好。
[0019]进一步地,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皮肤激光手术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该皮肤激光手术装置,其特征在于,且光路焦点与导光孔中心的距离小于导光孔内径的3倍。
[0020]而光路焦点与导光孔中心的距离小于导光孔内径的3倍是我们经过大量实验后的经验较优数值。导光孔要求内径较小,使得组织残留物的射流较难进入筒体内。而由于需要固定皮肤、便于皮肤上的光路焦点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皮肤激光手术装置,包括遮光筒、激光生成装置与聚焦塑形器,所述遮光筒为一个双侧开口的筒体,所述筒体的出射端设置有一个接触面结构用于接触皮肤,所述接触面结构上有一个导光孔用于通过光线,所述激光生成装置生成的激光,通过所述聚焦塑形器,聚焦在光路焦点上,且所述激光从所述筒体的入射端射入,从所述筒体的出射端处的所述接触面结构上的所述导光孔中射出,照射在被照射的皮肤上,所述聚焦塑形器的中心与所述聚焦塑形器的焦点所成直线与所述筒体从所述入射端至所述出射端的中轴线的夹角范围为大于0度且小于30度,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面结构的底面外轮廓为长方形,所述接触面结构上的所述导光孔位于所述接触面结构的底面外轮廓的一条边上。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肤激光手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所述出射端的侧面设置有抽出式通污孔和抽出式引污装置,所述筒体的所述入射端的顶部设置有吹入式通污孔和吹入式引污装置;或者,所述筒体的所述出射端的侧面设置有吹入式通污孔和吹入式引污装置,所述筒体的所述入射端的顶部设置有吹入式通污孔和吹入式引污装置。3.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肤激光手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面结构上的所述导光孔位于所述接触面结构的底面的两条边的交叉点处。4.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肤激光手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面结构上的所述导光孔在所述遮光筒外壁上呈内部小、外部大的开孔状态。5.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肤激光手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内部设置有静电集尘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鑫洋,潘镜,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北扶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