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19831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2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控制器,包括外壳以及位于所述外壳内的风扇,所述外壳内具有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包括第一入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包括第二入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且所述第二入风口位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第一入风口和第一出风口之间的侧壁;所述风扇位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且所述风扇将外部空气吸入所述外壳,并形成在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内按预设方向流动的冷却气流。本实施例通过共用一个风扇的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实现不同器件的散热,可避免器件单向相叠,从而在不增加电机控制器尺寸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机控制器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电力电子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机控制器。
技术介绍
电容器(直流母线电容)是电机控制器中的发热元器件之一,为保证电机控制器稳定工作,需及时将电容器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避免电容器温度过高。在现有的电机控制器中,通常将电容器放置于为功率模块散热的散热器的前部,并在散热器的后部设置风扇,从而为电容器散热。但在上述结构中,由于电容器、散热器以及风扇在纵向长度方向相叠,同时还需要保证器件之间的间隙,将显著增大电机控制器的纵向长度。为了克服上述弊端,可将电容器与散热器并排设置,并为电容器设置单独的风扇和风道进行散热。但该结构需要另外设置独立的风扇,提高了成本。并且在该结构中,多个电容器在独立风道内前后排列,将导致排列在后端的电容器温度堆积严重,即各个电容器的温度一致性较差,从而影响电机控制器的整机寿命(电机控制器的整机寿命受限于温度最高的电容器的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针对上述电机控制器采用电容器、散热器和风扇纵向相叠结构时导致纵向长度较大,为电容器设置独立风道时成本较高,且各个电容器温度一致性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电机控制器。本技术实施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机控制器,包括外壳以及位于所述外壳内的风扇,所述外壳内具有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包括第一入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包括第二入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且所述第二入风口位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第一入风口和第一出风口之间的侧壁;所述风扇位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且所述风扇将外部空气吸入所述外壳,并形成在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内按预设方向流动的冷却气流。优选地,所述外壳内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二入风口和第三出风口之间的第三气流通道,且所述第三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入风口的两侧。优选地,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和第三气流通道相连通,且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和第三气流通道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和第三气流通道的中心所在的直线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中心所在的直线平行。优选地,所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位于同一侧,所述第一入风口和第三出风口位于同一侧,且所述第一入风口和第三出风口位于所述外壳的侧壁。优选地,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第三气流通道相邻设置并通过隔板相隔,所述第二入风口位于所述隔板上。优选地,所述电机控制器包括电容器组和用于为功率模块散热的散热器,且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所述电容器组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和第三气流通道内的多个电容器。优选地,所述第二入风口位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风扇与散热器之间的侧壁上。优选地,位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电容器的数量大于位于所述第三气流通道内的电容器的数量。优选地,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内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相邻的电容器处设有压缩风道构件,并通过所述压缩风道构件减小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横截面的面积。优选地,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和第三气流通道内设有电容固定板,并由所述电容固定板构成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和第三气流通道的底壁;所述多个电容器分别穿过所述电容固定板进入到第二气流通道或第三气流通道,且所述电容固定板上具有以所述电容器为中心的下沉结构。优选地,所述电机控制器包括印制电路板,所述电容器组和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印制电路板的同一表面;且所述印制电路板构成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底壁。本实施例的电机控制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共用一个风扇的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实现不同器件的散热,可避免器件单向相叠,从而在不增加电机控制器尺寸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并且,本技术实施例还通过设置第三气流通道以及压缩电容器风道截面,提高电容器组中各个电容器的温度的一致性,从而延长电机控制器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机控制器去除外壳后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机控制器中压缩风道构件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机控制器中电容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所示,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机控制器去除外壳后的示意图,该电机控制器可以用于向电动机输出驱动电压,以驱动电动机运行,例如该电机控制器可以为变频器、伺服驱动器等。本实施例的电机控制器包括外壳以及用于散热的风扇14,且风扇14装设于外壳内。上述外壳内具有第一气流通道11和第二气流通道12,上述第一气流通道11和第二气流通道12可由外壳、位于外壳内的隔板和结构件(例如安装框架、印制电路板10等)围合而成。第一气流通道11包括第一入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二气流通道12包括第二入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且第二入风口121位于第一气流通道11的第一入风口和第一出风口之间的侧壁。风扇14位于第一气流通道11内,该风扇14具体可采用轴流风扇,且该风扇14将外部空气吸入外壳,并形成在第一气流通道11和第二气流通道12内按预设方向(即由第一入风口向第一出风口,以及由第二入风口向第二出风口)流动的冷却气流,以对第一气流通道11和第二气流通道12内的器件(例如设置于第一气流通道11内的散热器,设置于第二气流通道12内的电容器组)进行冷却,提高上述器件的散热效率。上述电机控制器通过共用一个风扇14的第一气流通道11和第二气流通道12实现不同器件的散热,可避免器件单向相叠,从而在不增加电机控制器尺寸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并且通过设置相互独立的第一气流通道11和第二气流通道12,可对具有不同耐热温度的器件分别散热,不仅可保证不同器件的散热要求,而且可节约能耗。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外壳内还具有位于第二入风口121和第三出风口131之间的第三气流通道13,且上述第三出风口131和第二出风口分别位于第二入风口121的两侧。即由风扇14吸入的空气先分为两股,一股流经第一气流通道11后从第一出风口排出,另一股流入到第二入风口121;并且,从第二入风口121流入的冷却气流再分为两股,该两股冷却气流分别向该第二入风口121的两侧流动,分别进入到第二气流通道12和第三气流通道13,并分别从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131流出。具体地,上述第二气流通道12和第三气流通道13可相连通,且第二气流通道12和第三气流通道13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即第二气流通道12和第三气流通道13可为一个贯穿的腔体,且第二入风口121位于该腔体的侧壁上。并且,第二气流通道12和第三气流通道13的中心所在的直线与第一气流通道11的中心所在的直线平行,即第二气流通道12和第三气流通道13所在的腔体,与第一气流通道11所在的腔体并排设置。通过上述方式,可减少第一气流通道11、第二气流通道12和第三气流通道13内冷却气流的流通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机控制器,包括外壳以及位于所述外壳内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具有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包括第一入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包括第二入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且所述第二入风口位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第一入风口和第一出风口之间的侧壁;/n所述风扇位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且所述风扇将外部空气吸入所述外壳,并形成在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内按预设方向流动的冷却气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控制器,包括外壳以及位于所述外壳内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具有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包括第一入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包括第二入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且所述第二入风口位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第一入风口和第一出风口之间的侧壁;
所述风扇位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且所述风扇将外部空气吸入所述外壳,并形成在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内按预设方向流动的冷却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二入风口和第三出风口之间的第三气流通道,且所述第三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入风口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和第三气流通道相连通,且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和第三气流通道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和第三气流通道的中心所在的直线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中心所在的直线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位于同一侧,所述第一入风口和第三出风口位于同一侧,且所述第一入风口和第三出风口位于所述外壳的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能飞杜润庭王锁海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