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油组件及卧式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1171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22: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上油组件及卧式压缩机,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压缩机为变频压缩机时,低频工作时供油不足,高频工作时供油过量的技术问题。该上油组件包括油罩、上油腔和隔板;所述油罩与下法兰密封连接形成所述上油腔;所述隔板将所述上油腔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通过移动所述隔板能够增加或减小所述第二腔体内冷冻油的压力损失,从而调节由所述第二腔体进入卧式压缩机的冷冻油供应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隔板将上油腔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隔板通过移动改变第二腔体的体积,增大或减小第二腔体压力损失,从而实现增加低频时的冷冻油供应,减少高频时的冷冻油供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上油组件及卧式压缩机
本技术涉及空调器
,尤其是涉及一种上油组件及卧式压缩机。
技术介绍
现有的卧式压缩机运行时,由于转子及转子上风扇的旋转作用,会在曲轴长轴末端形成负压,由于排出冷媒压强对冷冻油产生作用,在上油管组件的上油管入口形成压力。由于上油管组件入口的压力大于曲轴长轴末端的负压,使得冷冻油会从上油管组件进入曲轴短轴上端,冷冻油再通过曲轴上的通道,流到各个摩擦副中,在卧式压缩机运转中起润滑作用,以减少运行摩擦和磨损程度,并且能够带走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此上油管组件结构主要适用于转速不变的定频压缩机,当压缩机为变频压缩机时,会出现供油过量或不足的问题。根据流体力学原理,管道内的总压力损失包括沿程压力损失和局部压力损失。根据沿程压力损失公式其中λ表示沿程阻力系数,与管路的粗糙度有关,l表示管路长度,d表示管路内径,ρ为液体密度保持不变,v为液体平均流速基本保持不变,由于上油管到曲轴吸油口距离很短,因此上油管组件对冷冻油流动造成的压力损失主要为局部压力损失。冷冻油从上油管管道到曲轴吸油口的沿程压力损失可忽略不计,可以初略认为冷冻油经过上油管组件的总压力损失为根据局部压力损失公式其中ζ为局部阻力系数,与拐角大小有关(管路系统中一般会存在其他特殊结构,如弯管、流道突然扩大或缩小、阀门、三通等,当液体流过这些管道的局部区域时,流速大小和方向被迫改变,形成死水区或涡旋区,液体在此区域并不参加主流动,而是不断的打旋,加速液体摩擦或造成质点碰撞,就形成拐角,拐角越大,涡旋区的液体能量损失越大),拐角值越大局部压力损失越大,ρ为液体密度保持不变,v为液体平均流速基本保持不变。如图1所示,冷冻油通过上油管31’进入油罩1’、曲轴6’和下法兰7’密封围成的上油腔,由于流体的碰撞、惯性、附面层的影响,在拐角区(图1中油罩1’内右侧的两个直角位置及上油腔与下法兰7’接触位置,图中用螺旋线标出)形成漩涡引起能量损失,造成压力降,在上油腔的几个拐角处产生局部压力损失。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当压缩机为变频压缩机时,低频工作时冷冻油能量损失大造成供油不足,高频工作时压缩机吸取的冷冻油过多造成供油过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油组件及卧式压缩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当压缩机为变频压缩机时,低频工作时冷冻油能量损失大造成供油不足,高频工作时压缩机吸取的冷冻油过多造成供油过量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上油组件,包括油罩、上油腔和隔板;所述油罩与下法兰密封连接形成所述上油腔;所述隔板将所述上油腔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通过移动所述隔板能够增加或减小所述第二腔体内冷冻油的压力损失,从而调节由所述第二腔体进入卧式压缩机的冷冻油供应量。可选地,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卧式压缩机的端盖相邻,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卧式压缩机的曲轴和下法兰相邻。可选地,所述上油组件还包括通气管道,所述通气管道的一端与压力发生装置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可选地,所述压力发生装置能够增加所述第一腔体内的压强,推动所述隔板向所述第二腔体方向移动,缩小所述第二腔体的体积。可选地,所述压力发生装置能够降低所述第一腔体内的压强,推动所述隔板向所述第一腔体方向移动,增大所述第二腔体的体积。可选地,所述上油组件还包括上油管,所述上油管的一端与所述卧式压缩机的储油区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可选地,所述上油腔内设置有平衡装置,所述平衡装置能够使所述隔板在所述上油腔内水平滑动。可选地,所述平衡装置包括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二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内。可选地,所述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均有一端与所述隔板抵接。一种卧式压缩机,所述卧式压缩机包括以上任一所述的上油组件。上述任一技术方案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本技术通过设置隔板将上油腔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隔板在外力作用下通过移动改变第二腔体的体积,增大或减小靠近隔板的拐角大小。当卧式压缩机处于低频工况时,隔板通过移动缩小第二腔体的体积,靠近隔板的拐角减小,第二腔体内冷冻油的压力损失减小,增加了低频时的冷冻油供应,解决了低频时冷冻油供油不足的问题。当卧式压缩机处于高频工况时,隔板通过移动增大第二腔体的体积,靠近隔板的拐角增大,第二腔体内冷冻油的压力损失增大,从而减少了高频时的供油量,解决了高频时冷冻油供油过量的问题。通过改变低频和高频时冷冻油供应量,能够更好兼顾冷冻油的换热和润滑效果,实现卧式压缩机性能和零部件可靠性的提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技术中上油组件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上油组件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卧式压缩机的示意图。图中1、油罩;2、第一腔体;21、通气管道;22、第一弹簧;3、第二腔体;31、上油管;32、第二弹簧;4、隔板;5、端盖;6、曲轴;7、下法兰;8、储油区。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上油组件,如图2-3所示,包括油罩1、上油腔和隔板4。油罩1与下法兰7密封连接形成上油腔,上油腔设置于下法兰7和端盖5之间,上油腔内的冷冻油通过曲轴6位置的吸油口通道进入卧式压缩机泵体的各摩擦副中。隔板4将上油腔分隔为第一腔体2和第二腔体3,隔板4为实心结构,避免冷冻油进入第一腔体2,隔板4优选橡胶、塑料等具有较好弹性的材质实现与上油腔内侧更好的配合,隔板4通过与油罩1内部的上侧和下侧抵接进行滑动,并使隔板4能够在上油腔内移动且第一腔体2和第二腔体3不相互连通,类似于常见的活塞。通过移动隔板4能够增加或减小第二腔体3内冷冻油的压力损失,从而调节由第二腔体3进入卧式压缩机的冷冻油供应量。隔板4在外力作用下,如流体压力、固体结构推力等,实现靠近第二腔体3或远离第二腔体3的移动,改变第二腔体3的体积,从而改变拐角大小(第二腔体3的拐角为图2中螺旋线标出的区域,即第二腔体3四周几个锐角形成的涡旋区域,包括隔板4在第二腔体3接触位置、下法兰7在第二腔体3接触位置,而隔板4在第二腔体3接触位置形成的拐角会随隔板4的移动而改变)带来的第二腔体3内冷冻油压力损失,实现了通过第二腔体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上油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罩、上油腔和隔板;所述油罩与下法兰密封连接形成所述上油腔;所述隔板将所述上油腔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通过移动所述隔板能够增加或减小所述第二腔体内冷冻油的压力损失,从而调节由所述第二腔体进入卧式压缩机的冷冻油供应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油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罩、上油腔和隔板;所述油罩与下法兰密封连接形成所述上油腔;所述隔板将所述上油腔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通过移动所述隔板能够增加或减小所述第二腔体内冷冻油的压力损失,从而调节由所述第二腔体进入卧式压缩机的冷冻油供应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卧式压缩机的端盖相邻,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卧式压缩机的曲轴和下法兰相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油组件还包括通气管道,所述通气管道的一端与压力发生装置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发生装置能够增加所述第一腔体内的压强,推动所述隔板向所述第二腔体方向移动,缩小所述第二腔体的体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远传李定贤梁永达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