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串式石墨化炉恒压送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00792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21:58
一种内串式石墨化炉恒压送电系统属于冶金工业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了一种内串式石墨化炉恒压送电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动作精度高、结构紧凑、供压稳定的特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负极送电车、石墨化炉、正极送电车和液压站;所述负极送电车和正极送电车分别设置在一支撑架体的两端上,所述负极送电车和正极送电车通过导电原件分别与设置在石墨化炉两端的电流分布板相连,所述液压站与支撑架体通过管路相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串式石墨化炉恒压送电系统
本技术涉及冶金工业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了一种内串式石墨化炉恒压送电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电解铝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电解槽的容量不断向大容量发展,对阴极材料的要求也更高。石墨化阴极是铝电解槽阴极使用的较常用导电材料,可实现较大电解槽的稳定运行,槽型越大运行稳定效果越明显,同时石墨化阴极具有强化电流,提高电流效率,增产节能的优点且效果明显,是国家在电解铝行业优先推广发展的材料之一。在石墨阴极生产过程,石墨化过程是把焙烧制品至于石墨化炉内保护介质中加热到高温,是石墨结构的高温热处理过程。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串接石墨化电炉,将相互串接的生料块通电,这需要采用圆形石墨环箍支撑顶推电极,靠前后滑动来提供持续稳定的压力,使压力作用在串接电极组上,实现送电。现有的结构由于支撑顶推电极前后滑动时会产生滑动阻力,要求顶推装置、顶推电极、串接电极组之间的完全同心,人员操作无误的情况下,才能在送电过程中,使电流在电极内分布均匀。然而现有结构设备庞大,布局不合理,操作过程中动作精度低,支撑顶推电极前后滑动时出现卡组,压力传输过程,经常需要通过加大接触电阻能耗,改变某串生料的顶推力来解决累计在跨接电极处的误差,否则就会使跨接电极偏斜甚至折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高、动作精度高、结构紧凑、供压稳定的内串式石墨化炉恒压送电系统。为了实现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包括:负极送电车、石墨化炉、正极送电车和液压站;所述负极送电车和正极送电车分别设置在一支撑架体的两端上,所述负极送电车和正极送电车通过导电原件分别与设置在石墨化炉两端的电流分布板相连,所述液压站与支撑架体通过管路相连。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架体上设置有与液压站匹配的管路,所述管路分别通过负极送电车和正极送电车形成回路,所述负极送电车和正极送电车连接电源形成回路。作为本技术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架体两端的正、负极送电车上把和设置有顶推缸,所述顶推缸一端通过电流分布板与石墨化炉两端相连,所述顶推缸另一端与液压站和支撑架体之间的管路相连。进一步的所述正、负极送电车与导电原件、电流分布板和石墨化炉同心连接,所述顶推缸与导电原件平行连接电流分布板。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体两端设置有正、负极送电车行走的轨道,且端部各设置有挡板。作为本技术第三种优选方案,所述石墨化炉由耐火墙构接形成矩形炉体,多组生料块对接通过炉体端部置于炉体内部,多组生料块两端面费分别与镶入炉体内部的电流分布板端面相对应。进一步的所述炉体前端设置有调压变压器和整流变压器,所述调压变压器通过分接开关与整流变压器相连,所述整流变压器与正极送电车的液压管路相连,所述炉体后端通过负极送电车的液压管路与一信号器相连,所述信号器输入端分别连接调压变压器和整流变压器,所述信号器输出端连接设置在炉体外部的控制系统的一端,所述控制系统的另一端通过档位控制器与调压变压器相连,形成整个控制系统回路。更近一步的,所述控制系统回路中与一台电动机连动操作,控制系统上设置电源组件。作为本技术第四种优选方案,所述液压站与支撑架体的管路之间设置有换向阀,所述液压站与支撑架体的管路之间设置有蓄能罐和远传压力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本技术设计的控制系统回路,可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省去了人工操作的弊端;控制系统控制电动机,操作档位控制器,使整个系统在分接开关实现自动化,调压变压器方便总线的电压调整;整流变压器可接多个石墨化炉,实现石墨化炉同时、同工况工作,提高效率,具有很强的工艺适应性和运行稳定性。通过本技术设计的液压站换向阀,可实现电极的换向送电,使电极往复滑动,避免卡组。设计的蓄能罐可以将液压站的瞬间高压吸收,使传送更加稳定。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控制系统回路的流程示意图。附图中1为负极送电车、2为石墨化炉、3为正极送电车、4为液压站、5为支撑架体、6为导电原件、7为炉体、8为电流分布板、9为调压变压器、10为整流变压器、11为分接开关、12为信号器、13为控制系统、14为档位控制器、15为换向阀、16为顶推缸、17为蓄能罐、18为远传压力表、19为挡板。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包括负极送电车1、石墨化炉2、正极送电车3和液压站4;所述负极送电车1和正极送电车3分别设置在一支撑架体5的两端上,所述负极送电车1和正极送电车3通过导电原件6分别与设置在石墨化炉2两端的电流分布板8相连,所述液压站4与支撑架体5相连。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架体5上设置有与液压站4匹配的管路,所述管路分别通过负极送电车1和正极送电车3形成回路,所述负极送电车1和正极送电车3连接电源形成回路。作为本技术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架体5两端的正、负极送电车上把和设置有顶推缸16,所述顶推缸16一端通过电流分布板8与石墨化炉2两端相连,所述顶推缸16另一端与液压站4和支撑架体5之间的管路相连。进一步的所述正、负极送电车与导电原件6、电流分布板8和石墨化炉2同心连接,所述顶推缸16与导电原件6平行连接电流分布板8。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体5两端设置有正、负极送电车行走的轨道,且端部各设置有挡板19。作为本技术第三种优选方案,所述石墨化炉2由耐火墙构接形成矩形炉体7,多组生料块对接通过炉体7端部置于炉体7内部,多组生料块两端面分别与镶入炉体内部的电流分布板8端面相对应。进一步的所述炉体7前端设置有调压变压器9和整流变压器10,所述调压变压器9通过分接开关11与整流变压器10相连,所述整流变压器10与正极送电车3的液压管路相连,所述炉体7后端通过负极送电车1的液压管路与一信号器12相连,所述信号器12输入端分别连接调压变压器9和整流变压器10,所述信号器12输出端与设置在炉体7外部的控制系统13的一端相连,所述控制系统的另一端通过档位控制器14与调压变压器9相连,形成整个控制系统回路。更近一步的,所述控制系统回路中与一台电动机构连动操作,控制系统上设置电源组件。作为本技术第四种优选方案,所述液压站4与支撑架体5的管路之间设置有换向阀15,所述液压站4与支撑架体5的管路之间设置有蓄能罐17和远传压力表18。本技术工作时,控制系统控制电动机,操作档位控制器,对应的分接开关开启,液压站按远传压力表的数值给压,蓄能罐吸收瞬间高压,与此同时正、负电极车通电开启,开始送电,随着炉内电极组温度的升高,生料块受热膨胀,所述生料块之间的缝隙接头由石墨粉制作填充,在顶推缸的作用下顶推正极送电小车向外运动,导电原件也同步收缩,完成生料块石墨化,生料块石墨化完成后形成制品收缩,此时换向阀开启,在顶推缸的作用下顶推负电极小车向内运动,再次实现生料块石墨化。整个过程控制系统的信号器将监测数据传输到控制系统的控制板上,实现实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串式石墨化炉恒压送电系统,包括负极送电车(1)、石墨化炉(2)、正极送电车(3)和液压站(4),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送电车(1)和正极送电车(3)分别设置在一支撑架体(5)的两端上,所述负极送电车(1)和正极送电车(3)通过导电原件(6)分别与设置在石墨化炉(2)两端的电流分布板(8)相连,所述液压站(4)与支撑架体(5)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串式石墨化炉恒压送电系统,包括负极送电车(1)、石墨化炉(2)、正极送电车(3)和液压站(4),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送电车(1)和正极送电车(3)分别设置在一支撑架体(5)的两端上,所述负极送电车(1)和正极送电车(3)通过导电原件(6)分别与设置在石墨化炉(2)两端的电流分布板(8)相连,所述液压站(4)与支撑架体(5)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串式石墨化炉恒压送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体(5)上设置有与液压站(4)匹配的管路,所述管路分别通过负极送电车(1)和正极送电车(3)形成回路,所述负极送电车(1)和正极送电车(3)连接电源形成回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串式石墨化炉恒压送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体(5)两端的正、负极送电车上把和设置有顶推缸(16),所述顶推缸(16)一端通过电流分布板(8)与石墨化炉(2)两端相连,所述顶推缸(16)另一端与液压站(4)和支撑架体(5)之间的管路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景龙袁志刚郝清伟袁灝辰骆美娟李卧龙孙庆冀李智轩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理工大学辽宁烯源石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