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漩流引风雾化喷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9063 阅读:3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漩流引风雾化喷头,其特征在于,由漩流进水管、漩流腔、漩流收缩腔、渐缩喷管、喷嘴出口、渐扩喷管、喷嘴引风孔和遮水沿组成,漩流进水管内径与漩流腔内径相切,漩流腔上部与漩流收缩腔连接,漩流收缩腔与渐缩喷管和渐扩喷管组成的雾化喷嘴相连,渐扩喷管与喷嘴出口连接,喷嘴出口四周设有喷嘴引风孔和遮水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能获得足够小的雾化水滴并且有较好的水量分布均匀性,单支漩流引风雾化喷头在设计供水压力0.06MPa时,水量可以达到0.8-3.2t/h,并且具有良好的雾化效果。(*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漩流引风雾化喷头,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无填料冷却塔 的雾化喷嘴,属于雾化喷头

技术介绍
冷却塔作为一种排除废热的装置,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和中央空调设备 中,无论制冷或供热将产生大量无用废热,常采用各种型式的冷却塔将这部分废 热排放到大气中。采用无填料的冷却塔能够避免结垢、老化以及二次污染等问题, 目前无填料冷却塔采用的雾化喷嘴存在着雾化粒径较大且水量分布不均匀的特 点,也存在利用较高的喷头工作压力,通常X).lMPa,来实现较小粒径和较好均 匀度,提高了喷头的工作压力,相应的增加了冷却塔的能耗,并且在老式冷却塔 的改造中,还有可能会涉及到水泵设备的更换,增加技术改造的难度。现有雾化喷头,通常采用的离心原理,将进水通过喷嘴和空气混和雾化,这 类喷头的缺点是喷射雾滴的直径随进入喷头的压头相关性很高,在水压偏低的系 统雾滴粒径偏大,影响了热水的传热传质。同时由于喷嘴的喷射扩散角较大且存 在中空现象,在小型塔容易产生壁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小粒径雾化均匀避免中空喷水的漩流引风雾 化喷头。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漩流引风雾化喷头,其 特征在于,由漩流进水管、漩流腔、漩流收縮腔、渐縮喷管、喷嘴出口、渐扩喷 管、喷嘴引风孔和遮水沿组成,漩流进水管内径与漩流腔内径相切,漩流腔上部 与漩流收縮腔连接,漩流收縮腔与渐縮喷管和渐扩喷管组成的雾化喷嘴相连,渐 扩喷管与喷嘴出口连接,喷嘴出口四周设有喷嘴引风孔和遮水沿。本技术通过漩流进水管使得水旋转,并通过渐縮渐扩喷嘴雾化,该漩流 引风雾化喷头具有雾化粒径较小,当量粒径〈1.0mm,工作压力低,为0.05MPa,流量均匀无中空喷水的特点,在0.05MPa较低进口水压力条件下,通过渐縮渐扩 喷管雾化出粒径较小且均匀水滴,经过喷嘴引风口进一步补入空气雾化,以强化 传热传质,并且通过喷嘴出口周围的遮水沿用以控制喷管雾化的扩散角度和淋水 均匀性,缓解了其它雾化喷头的中空问题。本技术的优点是能获得足够小的雾化水滴并且有较好的水量分布均匀 性,单支漩流引风雾化喷头在设计供水压力0.06MPa时,水量可以达到0.8 — 3.2t/h,并且具有良好的雾化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漩流引风雾化喷头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漩流引风雾化喷头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如图l、 2所示,为一种漩流引风雾化喷头结构示意图,所述一种漩流引风 雾化喷头由漩流进水管l、漩流腔2、漩流收縮腔3、渐縮喷管4、喷嘴出口5、 渐扩喷管6、喷嘴引风孔7和遮水沿8组成。所述的进水管1为漩流进水管,与供水干管的连接部分外侧为螺纹连接,进 水口内径同时与漩流腔2内圆、漩流腔2底面同时相切,其直径范围为7 mm— 25mm;漩流腔2为圆柱体,漩流腔2上部与漩流收縮腔3连接,漩流收缩腔3 为圆锥体结构,锥扩散角度为30°—120°,漩流收縮腔3与渐縮喷管4和渐扩喷 管6组成的雾化喷嘴相连,渐縮喷管4和渐扩喷管6采用拉法尔喷管形状设计, 喉部直径为5—20匿以确定相应的流量,渐縮喷管4渐縮角度为5 — 30°,渐扩喷 管6渐扩角度为30—60°,渐扩喷管6与喷嘴出口 5连接,喷嘴出口5四周设有 喷嘴引风孔7和遮水沿8,喷嘴引风孔7直径为l一3mm,数量为12—60个,其 宽度为0.5 — 3mm,引风流动方向与喷嘴水流喷出方向垂直,用以保证雾化均匀 性防止喷嘴的中空现象发生,遮水沿8高度为3 — 10mm以对应不同的扩散角度, 其扩散角度为0—20°以对应不同的雾化二次引入空气量,喷嘴出口 5与喷嘴引 风孔7和遮水沿8组合控制扩散角度和淋水均匀性,对应不同的水质,材料采用工程塑料或者不锈钢。工作时,热水通过漩流进水管l进入喷头,在与相切的漩流腔2结合,进口 处的热水具有较大的曲率半径,随着热水向漩流腔的中心流动,根据角动量守恒 原理,半径越小,其切线速度越大,在进入渐縮喷管4、渐扩喷管6喷管时具有 较高的旋转速度,较高的切线旋转速度有利于水滴克服表面张力形成较小的雾化 粒径。在喷管的出口形成负压区,下端设计了喷嘴引风孔7,通过下部的补风, 强化水滴的雾化,同时由于喷嘴引风孔7的空气流动方向是向中心引风,与出水 方向相交, 一方面强化了传热交换,另一方面使得部分水滴落在中心区域,缓解 了雾化喷嘴中空现象。为了更为有效地控制热水的扩散角度和气水比,在喷嘴的 四周布置了遮水沿8,通过遮水沿8可以控制雾化角度,并且可以减少壁流现象 的发生。权利要求1. 一种漩流引风雾化喷头,其特征在于,由漩流进水管(1)、漩流腔(2)、漩流收缩腔(3)、渐缩喷管(4)、喷嘴出口(5)、渐扩喷管(6)、喷嘴引风孔(7)和遮水沿(8)组成,漩流进水管(1)内径与漩流腔(2)内径相切,漩流腔(2)上部与漩流收缩腔(3)连接,漩流收缩腔(3)与渐缩喷管(4)和渐扩喷管(6)组成的雾化喷嘴相连,渐扩喷管(6)与喷嘴出口(5)连接,喷嘴出口(5)四周设有喷嘴引风孔(7)和遮水沿(8)。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漩流引风雾化喷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管(1)为漩流进水管,其直径范围为7腿一25mm。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漩流引风雾化喷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漩流收 縮腔(3)为圆锥体结构,圆锥扩散角度为30°—120°。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漩流引风雾化喷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渐縮喷 管(4)和渐扩喷管(6)为拉法尔喷管形状,喉部直径为5 — 20mm,渐縮喷 管(4)渐縮角度为5 — 30°,渐扩喷管(6)渐扩角度为30—60°。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漩流引风雾化喷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喷嘴引 风孔(7)直径为l醒—3mm,数量为12 — 60个,引风口宽度为0. 5 —3mm。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漩流引风雾化喷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遮水沿(8)高度为3面一10mm,其沿面扩散角度为0—20°。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漩流引风雾化喷头,其特征在于,由漩流进水管、漩流腔、漩流收缩腔、渐缩喷管、喷嘴出口、渐扩喷管、喷嘴引风孔和遮水沿组成,漩流进水管内径与漩流腔内径相切,漩流腔上部与漩流收缩腔连接,漩流收缩腔与渐缩喷管和渐扩喷管组成的雾化喷嘴相连,渐扩喷管与喷嘴出口连接,喷嘴出口四周设有喷嘴引风孔和遮水沿。本技术的优点是能获得足够小的雾化水滴并且有较好的水量分布均匀性,单支漩流引风雾化喷头在设计供水压力0.06MPa时,水量可以达到0.8-3.2t/h,并且具有良好的雾化效果。文档编号F28F25/06GK201255604SQ20082015201公开日2009年6月10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15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15日专利技术者何静耀 申请人:上海双静空调设备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漩流引风雾化喷头,其特征在于,由漩流进水管(1)、漩流腔(2)、漩流收缩腔(3)、渐缩喷管(4)、喷嘴出口(5)、渐扩喷管(6)、喷嘴引风孔(7)和遮水沿(8)组成,漩流进水管(1)内径与漩流腔(2)内径相切,漩流腔(2)上部与漩流收缩腔(3)连接,漩流收缩腔(3)与渐缩喷管(4)和渐扩喷管(6)组成的雾化喷嘴相连,渐扩喷管(6)与喷嘴出口(5)连接,喷嘴出口(5)四周设有喷嘴引风孔(7)和遮水沿(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静耀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双静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