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孔吸脂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9044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7: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孔吸脂针,其包括针座及与针座连接的一体成型的不锈钢针体,所述针体内部为中空,且所述针体的头端沿着针体长轴的方向设有3个较大的吸脂孔和6个较小的吸脂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孔吸脂针
本技术涉及医学器械设备
,特别是指一种多孔吸脂针。
技术介绍
随着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对于医疗美容的需求日益增长;而随着医疗美容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自体脂肪填充术的开展也越来越多。自体脂肪填充是指从人体自身某些部位吸取多余的皮下脂肪细胞,然后吸出的混合物经净化处理得到复合脂肪颗粒,选择完整的脂肪细胞,通过注射的方式再移植到相应需要进行脂肪填充的部位,例如乳房、面部等,用以治疗如胸部扁平及面部轮廓凹陷等。自体脂肪填充所使用的是需求者自身的脂肪颗粒,因此其生物学特性远远优于任何其他外源性材料,如各种假体材料或者玻尿酸等,对自身来说无毒无害,也不会产生免疫反应和排异反应;且取材比较容易,组织来源丰富;。但是脂肪填充的缺点在于移植后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吸收,为了保证最好的效果往往需要进行再次手术。因此为了取得更好的填充效果,学者提出可以提取一定量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脂肪细胞混合填充。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增加脂肪细胞存活率的原理在于其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并能分泌约26种生物活性因子,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皮下胶原蛋白的分泌与合成,促进皮下微血管网络的形成,给脂肪细胞提供足够养分;还可以形成纤维组织网,保护植入的脂肪细胞不被身体其他组织吸收,等等。而研究发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更多存在于皮下浅层脂肪内。因此,如何通过吸脂获得足量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整形外科医生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吸脂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吸脂针得以应用。但传统的多孔吸脂针为了单纯追求较高的吸脂效率,往往在朝向皮肤浅层的方向也分布有较大的吸脂孔,故在术中容易误吸皮下的浅层脂肪,导致术后皮肤凹凸不平;而朝向皮肤浅层方向未分布吸脂孔的吸脂针,虽然能保护皮下浅层脂肪,但却很难获取到大量分布于皮下浅层脂肪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吸脂针的缺陷,如传统的多孔吸脂针为了单纯追求较高的吸脂效率,往往在朝向皮肤浅层的方向也分布有较大的吸脂孔,故在术中容易误吸皮下的浅层脂肪,导致术后皮肤凹凸不平。而朝向皮肤浅层方向未分布吸脂孔的吸脂针,虽然能保护皮下浅层脂肪,但却很难获取到大量分布于皮下浅层脂肪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等,从而提供一种多孔吸脂针。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实现路径如下:一种多孔吸脂针,其中,包括针座及与针座连接的一体成型的不锈钢针体,所述针体内部为中空,且所述针体的头端沿着针体长轴的方向设有较大的吸脂孔及较小的吸脂孔,所述较大的吸脂孔的长度为2.8~3.2mm,宽度为1.3~1.7mm;较小的吸脂孔为圆形,其孔径为1.0~1.4mm;通过这样的结构,较大的吸脂孔可以在抽取皮下深层脂肪时保证较高的效率;而较小的吸脂孔则可以获取皮下浅层脂肪,从而获得足量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同时对皮下浅层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短时间内抽吸量过大而造成术后可能存在的皮肤表面凹凸不平。另外,所述的多个吸脂孔沿着针体长轴方向排列;从针座末端沿着针体长轴的方向看去,见到针体的头端的第一个吸脂孔后,分别沿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旋转90°,则分别具有第二个及第三个吸脂孔;且第二个及第三个吸脂孔呈对穿孔排列在与针体长轴方向垂直的针体上;从针座末端沿着针体长轴的方向看去,从第二个及第三个吸脂孔分别沿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45°,则沿针体长轴方向,分别具有从针体的头端到针座末端呈线性排列的3~6个吸脂孔。在前述第一个吸脂孔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360°后,该方向所对应的针座上有明显的标志。通过这样的结构,利于医生在操作时可以明确哪个方向的针体上没有较大的吸脂孔分布,则在吸取皮下浅层脂肪时,可将该方向置于朝向人体表面的方向,则在行吸脂术时可很好地避免较大的吸脂孔误吸皮下浅层脂肪,有效地避免了术后皮肤凹凸不平的现象发生;同时较小的吸脂孔与皮肤表面形成45°夹角,则不仅可以获取皮下浅层脂肪,也可以避免在抽取时在皮下浅层脂肪形成垂直于皮肤表面的针道从而导致术后皮肤表面局部可能出现的凹凸不平。优选的,所述从针体的头端到针座末端呈线性排列的吸脂孔为3个。优选的,所述针体长度为250~300mm,直径为2.5~3.0mm。优选的,所述针体的头端呈钝头的圆柱体结构盲端,这样可明显减少来回抽吸过程中对脂肪颗粒的破坏,更大程度地保证脂肪颗粒的完整性和存活率。优选的,所述第一个较大的吸脂孔与针体的头端的距离为3mm;优选的,所述第一个较大的吸脂孔与第二个及第三个较大的吸脂孔之间的垂直距离为2.5mm;第二个较大的吸脂孔与顺时针旋转45°所得的较小的吸脂孔的垂直距离为2.0mm;每两个较小的吸脂孔沿针体长轴方向的垂直距离相等,均为1.5mm。优选的,所述针体采用医用316L不锈钢薄壁管材制成。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较大的吸脂孔在抽取皮下深层脂肪时保证较高的效率,且可很好地避免较大的吸脂孔误吸皮下浅层脂肪,有效地避免了术后皮肤凹凸不平的现象发生;而6个较小的吸脂孔与皮肤表面形成45°夹角,不仅可以获取皮下浅层脂肪,从而获得足量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同时也可以避免在抽取时在皮下浅层脂肪形成垂直于皮肤表面的针道从而导致术后皮肤表面局部可能出现的凹凸不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吸脂针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吸脂针的左视图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吸脂针针座带标记视图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参考图1到图3进行具体说明。具体地,如图1所示,一种多孔吸脂针,包括针座1及与针座连接的一体成型的不锈钢针体2,所述针体内部为中空,且所述针体的头端21沿着针体长轴的方向设有3个较大的吸脂孔,具体为吸脂孔3、吸脂孔4、吸脂孔5及6个较小的吸脂孔,具体为吸脂孔6、吸脂孔7、吸脂孔8、吸脂孔9、吸脂孔10、吸脂孔11。所述针座尾端22连接吸引管,且所述吸引管远离针体的一端连接一个负压吸引装置(未图示)。所述较大的吸脂孔的长度为3.0mm,宽度为1.5mm;较小的吸脂孔为圆形,其孔径为1.5mm;吸脂孔沿针体长轴的两端呈自然过渡的弧形。3个较大的吸脂孔可以在抽取皮下深层脂肪时保证较高的效率;而6个较小的吸脂孔则可以获取皮下浅层脂肪,从而获得足量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同时对皮下浅层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短时间内抽吸量过大而造成术后可能存在的皮肤表面凹凸不平。如图2所示,所述的多个吸脂孔沿着针体长轴方向排列;从针座末端沿着针体长轴的方向看去,见到针体的头端的吸脂孔3后,分别沿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旋转90°,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孔吸脂针,其特征在于,包括针座及与针座连接的一体成型的不锈钢针体,所述针体的内部为中空,且所述针体的头端沿着针体长轴的方向设有较大的吸脂孔及较小的吸脂孔,所述较大的吸脂孔的长度为2.8~3.2m m,宽度为1.3~1.7mm;较小的吸脂孔为圆形,其孔径为1.0~1.4mm;/n所述的多个吸脂孔沿着针体长轴方向排列;从针座末端沿着针体长轴的方向看去,见到针体的头端的第一个吸脂孔后,分别沿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旋转90°,则分别具有第二个及第三个吸脂孔;且第二个及第三个吸脂孔呈对穿孔排列在与针体长轴方向垂直的针体上;从针座末端沿着针体长轴的方向看去,从第二个及第三个吸脂孔分别沿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45°,则沿针体长轴方向,分别具有从针体的头端到针座末端呈线性排列的3~6个吸脂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孔吸脂针,其特征在于,包括针座及与针座连接的一体成型的不锈钢针体,所述针体的内部为中空,且所述针体的头端沿着针体长轴的方向设有较大的吸脂孔及较小的吸脂孔,所述较大的吸脂孔的长度为2.8~3.2mm,宽度为1.3~1.7mm;较小的吸脂孔为圆形,其孔径为1.0~1.4mm;
所述的多个吸脂孔沿着针体长轴方向排列;从针座末端沿着针体长轴的方向看去,见到针体的头端的第一个吸脂孔后,分别沿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旋转90°,则分别具有第二个及第三个吸脂孔;且第二个及第三个吸脂孔呈对穿孔排列在与针体长轴方向垂直的针体上;从针座末端沿着针体长轴的方向看去,从第二个及第三个吸脂孔分别沿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45°,则沿针体长轴方向,分别具有从针体的头端到针座末端呈线性排列的3~6个吸脂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吸脂针,其特征在于:所述从针体的头端到针座末端呈线性排列的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美邦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智塑医疗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