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锥形头多孔吸脂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49498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锥形头多孔吸脂针,其包括针座及与针座连接的一体成型的不锈钢针体,所述针体内部为中空,所述针体头端为锥形,且沿着针体长轴的方向设有3~9个吸脂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锥形头多孔吸脂针
本技术涉及医学器械设备
,特别是指一种锥形头多孔吸脂针。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当能量摄入量大于消耗量时,便会形成局部的脂肪堆积。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减少局部脂肪堆积,以塑造理想的形体,成为医疗美容从业医务人员研究的热点。随着医疗美容技术的不断发展,溶脂针注射、光纤溶脂、真空负压吸脂等多种方式得以广泛应用。而因施术者操作技术的参差不齐所致的溶脂、吸脂术后的二次或多次吸脂修复术也日趋增加,会造成而随着医疗美容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自体脂肪填充术的开展也越来越多。但溶脂、吸脂术后,或外伤后,会形成较为致密的瘢痕增生组织。因此,如何选用合适的吸脂针行二次吸脂,对整形外科医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吸脂针针头大致分为钝头和锐头。钝头吸脂针因其针体头端呈钝性的圆柱体结构盲端,故无法有效地穿过较为致密的瘢痕增生组织;锐头吸脂针虽可顺利地穿过瘢痕增生组织,但其锐性的针体头端容易刺破脂肪层内的微小血管,造成术中出血过多及术后的恢复时间延长;同时,传统的多孔吸脂针大多在一个平面上只分布一个吸脂孔,吸脂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吸脂针的缺陷,如传统的吸脂针针头大致分为钝头和锐头。钝头吸脂针因其针体头端呈钝性的圆柱体结构盲端,故无法有效地穿透较为致密的瘢痕增生组织;锐头吸脂针虽可顺利地穿透瘢痕增生组织,但其锐性的针体头端容易刺破脂肪层内的微小血管,造成术中出血过多及术后的恢复时间延长;同时,传统的多孔吸脂针大多在一个平面上只分布一个吸脂孔,吸脂效率较低。从而提供一种锥形头多孔吸脂针。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实现路径如下:一种锥形头多孔吸脂针,其中,包括针座及与针座连接的一体成型的不锈钢针体,所述针体内部为中空,所述针体头端为锥形,且沿着所述针体长轴的方向设有3~9个吸脂孔,每个吸脂孔的长度为2.5~5.2mm,宽度为1.2~2.6mm。通过这样的结构,针体头端可顺利穿过溶脂针注射、光纤溶脂、真空负压吸脂术后所致的较为致密的瘢痕增生组织;同时,锥形的针体头端不易刺穿脂肪组织内微小的血管,使得术中出血量得到有效控制,也减少了术后的恢复时间。另外,所述的多个吸脂孔沿着针体长轴方向排列;从针座末端沿着针体长轴的方向看去,见到针体头端的第一个吸脂孔后,分别沿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旋转90°,则分别具有与第一个吸脂孔并行排列的第二个吸脂孔及第三个吸脂孔;所述的第一个吸脂孔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后的针体上则无吸脂孔分布;所述的第一个吸脂孔到第三个吸脂孔为第一组吸脂孔;所述第一组吸脂孔沿着针座末端的方向间隔2mm的垂直距离后,具有第二组第四个吸脂孔、第五个吸脂孔、第六个吸脂孔并行片列;同理,则具有第三组的第七个吸脂孔、第八个吸脂孔、第九个并行吸脂孔并行片列。通过这样的结构,每组的三个吸脂孔可保证各个平面上的脂肪均得到充分、均匀的抽吸,提高了吸脂的效率;且因在270°到360°的针体上无吸脂孔分布,因此只需将该方向置于朝向人体表面的方向,则可有效避免误吸皮下浅层脂肪,大大减少了术后皮肤“橘皮样”改变的发生几率。优选的,所述第一个吸脂孔、第四个吸脂孔、第七个吸脂孔的中心点在一条直线上。优选的,所述多个吸脂孔沿针体长轴的两端呈自然过渡的弧形。优选的,所述针体长度为150~350mm,直径为2.1~4.6mm。优选的,所述第一组吸脂孔与针体头端的距离为3mm。优选的,所述针体头端呈锥形的盲端。优选的,所述针体采用医用316L不锈钢薄壁管材制成。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针体头端可顺利穿过溶脂针注射、光纤溶脂、真空负压吸脂术后所致的较为致密的瘢痕增生组织;同时,锥形的针体头端不易刺穿脂肪组织内微小的血管,使得术中出血量得到有效控制,也减少了术后的恢复时间;且每组的三个吸脂孔可保证各个平面上的脂肪均得到充分、均匀的抽吸,提高了吸脂的效率;且因在270°到360°的针体上无吸脂孔分布,因此只需将该方向置于朝向人体表面的方向,则可有效避免误吸皮下浅层脂肪,大大减少了术后皮肤“橘皮样”改变的发生几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吸脂针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吸脂针的左视图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无吸脂孔分布面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参考图1到图3进行具体说明。具体地,如图1及图2所示,一种锥形头多孔吸脂针,包括针座1及与针座连接的一体成型的不锈钢针体2,所述针体内部为中空,所述针体头端为锥形,且沿着所述针体长轴的方向设有9个吸脂孔3,具体为吸脂孔31、吸脂孔32、吸脂孔33、吸脂孔34、吸脂孔35、吸脂孔36、吸脂孔37、吸脂孔38、吸脂孔39;每个吸脂孔的长度为3.4mm,宽度为1.7mm。所述的九个吸脂孔沿着针体长轴方向排列;从针座末端沿着针体长轴的方向看去,见到针体头端的第一个吸脂孔31后,分别沿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旋转90°,则分别具有与第一个吸脂孔并行排列的第二个吸脂孔32及第三个吸脂孔33;所述的第一个吸脂孔到第三个吸脂孔为第一组吸脂孔;所述第一组吸脂孔沿着针座末端的方向间隔2mm的垂直距离后,具有第二组的第四个吸脂孔34、第五个吸脂孔35、第六个吸脂孔36并行片列;同理,则具有第三组的第七个吸脂孔37、第八个吸脂孔38、第九个吸脂孔39并行片列。则针体头端可顺利穿过溶脂针注射、光纤溶脂、真空负压吸脂术后所致的较为致密的瘢痕增生组织;同时,锥形的针体头端不易刺穿脂肪组织内微小的血管,使得术中出血量得到有效控制,也减少了术后的恢复时间;且每组的三个吸脂孔可保证各个平面上的脂肪均得到充分、均匀的抽吸,提高了吸脂的效率。另外,如图3所示,所述的第一个吸脂孔31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后,270°到360°的针体上则无吸脂孔分布。因此只需将该方向置于朝向人体表面的方向,则可有效避免误吸皮下浅层脂肪,大大减少了术后皮肤“橘皮样”改变的发生几率。所述的第一个吸脂孔31、第四个吸脂孔34、第七个吸脂孔37的中心点在一条直线上。所述的多个吸脂孔沿针体长轴的两端呈自然过渡的弧形。所述针体长度为300mm,直径为3.0mm。所述第一组吸脂孔与针体头端的距离为3mm。所述针体头端呈锥形的盲端。所述针体采用医用316L不锈钢薄壁管材制成。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针体头端可顺利穿过溶脂针注射、光纤溶脂、真空负压吸脂术后所致的较为致密的瘢痕增生组织;同时,锥形的针体头端不易刺穿脂肪组织内微小的血管,使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锥形头多孔吸脂针,其特征在于,包括针座及与针座连接的一体成型的不锈钢针体,所述针体内部为中空,所述针体头端为锥形,且沿着所述针体长轴的方向设有3~9个吸脂孔,每个吸脂孔的长度为2.5~5.2mm,宽度为1.2~2.6m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锥形头多孔吸脂针,其特征在于,包括针座及与针座连接的一体成型的不锈钢针体,所述针体内部为中空,所述针体头端为锥形,且沿着所述针体长轴的方向设有3~9个吸脂孔,每个吸脂孔的长度为2.5~5.2mm,宽度为1.2~2.6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锥形头多孔吸脂针,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吸脂孔沿着针体长轴方向排列;从针座末端沿着针体长轴的方向看去,见到针体头端的第一个吸脂孔后,分别沿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旋转90°,则分别具有与第一个吸脂孔并行排列的第二个吸脂孔及第三个吸脂孔;所述第一个吸脂孔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后的针体上则无吸脂孔分布;所述第一个吸脂孔到第三个吸脂孔为第一组吸脂孔;所述第一组吸脂孔沿着针座末端的方向间隔2mm的垂直距离后,具有第二组第四个吸脂孔、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美邦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智塑医疗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