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神经康复训练头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6581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1 15: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适应神经康复训练头戴设备,该设备包括头盔主体、气囊以及充放气装置;头盔主体设置有气囊容纳腔,气囊安装于气囊容纳腔内,充放气装置的充放气端口与气囊的气孔连接;头盔主体的内侧壁设置有多个电极孔,每一个电极孔均与气囊容纳腔相通,每一个电极孔内设置有一个电极,每一个电极均由气囊容纳腔穿过对应的电极孔并外露于内侧壁。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自适应神经康复训练头戴设备可调节电极与头皮贴合程度,提高用户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适应神经康复训练头戴设备
本技术涉及头戴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自适应神经康复训练头戴设备。
技术介绍
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phs,EEG)是通过将一系列电极贴在头皮上记录和检测到的大脑波形。脑电记录和分析系统目前已有很多显著进展,并且正在快速发展当中,简单列举如下:数字多通道电导、同时适用于成人和小孩的应急监测脑电监测系统、脑电分析的振幅分布、计算机脑电测绘图(ComputerEEGTopography,CET)和脑电地形图(BEAM)。这类脑电系统都需要手动将电极安置到被试者头皮上,因此耗费很多时间。因此,设置有电极的头戴设备应运而生,头戴设备上已经将电极安装在预定位置,将头戴设备穿戴在人体头部即可使用,节省了时间。但是,现有的头戴设备中,头戴设备的尺寸通常是固定,但由于穿戴者的头型不同,佩戴过程中电极与头皮的贴合程度不易控制,佩戴过程中每个电极需要逐一调试,操作繁琐,且长时间佩戴会造成不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节电极与头皮贴合程度,提高用户舒适度的自适应神经康复训练头戴设备。为了实现上述主要目的,本技术提供的自适应神经康复训练头戴设备包括头盔主体、气囊以及充放气装置;头盔主体设置有气囊容纳腔,气囊安装于气囊容纳腔内,充放气装置的充放气端口与气囊的气孔连接;头盔主体的内侧壁设置有多个电极孔,每一个电极孔均与气囊容纳腔相通,每一个电极孔内设置有一个电极,每一个电极均从气囊容纳腔穿过对应的电极孔并外露于内侧壁。由上述方案可见,本技术的自适应神经康复训练头戴设备通过在头盔主体安装气囊,可通过气囊的充放气,控制电极伸出电极孔的长度,从而可调节电极与头皮贴合程度,提高用户的舒适度。进一步的方案中,头盔主体镂空设置。由此可见,为了防止头盔主体过重,避免用户长时间穿戴时感到不适,头盔主体采用镂空设置,从而减轻头盔主体的重量。进一步的方案中,电极包括导线连接部和探针部,导线连接部和探针部固定连接,导线连接部位于气囊容纳腔内,探针部的一部分外露于内侧壁。由此可见,设置导线连接部可用于连接导线,以便电极通电,探针部的一部分外露于内侧壁可与头皮接触,从而形成回路。进一步的方案中,导线连接部设置有导线孔,导线孔由导线连接部的顶部贯穿至导线连接部的底部。由此可见,导线连接部设置有导线孔,可便于外接导线的连接。进一步的方案中,探针部设置有多个探针,多个探针并列设置在导线连接部的底部。由此可见,探针部设置有多个探针,可增大电极与头皮的接触面积,避免用户的不适。进一步的方案中,探针远离导线连接部的底部的一端为半球端。由此可见,通过将探针远离导线连接部的底部的一端设置为半球端,可提高用户皮肤与电极触感的舒适性。进一步的方案中,充放气装置包括充气橡胶球和充气管,充气橡胶球和充气管连接,充气管与气囊的气孔连接。由此可见,由于充放气装置会连接在头盔主体上,采用充气橡胶球和充气管作为充放气装置可进一步减轻设备重量,提高用户的舒适性。进一步的方案中,设备还包括VR眼镜,VR眼镜与头盔主体配合连接。由此可见,通过设置VR眼镜,穿戴者可观看训练视频或其他视频,可增加用户体验度。进一步的方案中,头盔主体还设置有电路腔,电路腔设置在头盔主体的顶部。由此可见,通过在头盔主体的顶部设置电路腔,可便于将电路器件安装在电路腔中。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自适应神经康复训练头戴设备实施例一个视角的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自适应神经康复训练头戴设备实施例另一个视角的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自适应神经康复训练头戴设备实施例中头盔主体的结构图。图4是本技术自适应神经康复训练头戴设备实施例中头盔主体与电极的安装结构图。图5是本技术自适应神经康复训练头戴设备实施例中头盔主体、气囊与电极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自适应神经康复训练头戴设备实施例中电极的结构图。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自适应神经康复训练头戴设备包括头盔主体1、气囊2和充放气装置3。参见图3,头盔主体1呈半球状设置,符合人体头部弧线,此外,为了减轻头盔主体1的重量,头盔主体1镂空设置,头盔主体1由软性胶质材料制成。头盔主体1设置有电路腔11,电路腔11设置在头盔主体1的顶部,电路腔11用于安装电路元器件。头盔主体1的内侧壁12设置有多个电极孔13。电极孔13的设置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例如,根据人体的头部穴位进行设置。参见图4和图5,头盔主体1还设置有气囊容纳腔14,气囊容纳腔14由头盔主体1内部中空形成,气囊2安装于气囊容纳腔14内。每一个电极孔13均与气囊容纳腔14相通,每一个电极孔13内设置有一个电极4,每一个电极4均从气囊容纳腔14穿过对应的电极孔13并外露于内侧壁12。由图5和图6可知,电极4包括导线连接部41和探针部42,导线连接部41和探针部42固定连接,导线连接部41位于气囊容纳腔14内,探针部42的一部分外露于内侧壁12。导线连接部41设置有导线孔411,导线孔411由导线连接部41的顶部412贯穿至导线连接部41的底部413。探针部42设置有多个探针421,多个探针421并列设置在导线连接部41的底部413。探针421远离导线连接部41的底部413的一端为半球端。由图1和图2还可知,充放气装置3的充放气端口与气囊2的气孔连接。由图4可知,头盔主体1还设置有通孔15,通孔15与气囊2的气孔(未示出)相对设置。充放气装置3可采用现有已知的充放气装置,本实施例中,为了减轻设备的重量,充放气装置3包括充气橡胶球31和充气管32,充气橡胶球31和充气管32连接,充气管32通过通孔15与气囊2的气孔连接。此外,自适应神经康复训练头戴设备还包括VR眼镜5,VR眼镜5与头盔主体1配合连接。VR眼镜5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技术,在此不再赘述。VR眼镜5可与电路腔11的电路进行电连接,以便进行控制。通过VR眼镜5,穿戴者可观看训练视频或其他视频,可增加用户体验度。另外,头盔主体1还可安装绑带,用于将头盔主体1固定在人体头部。本技术的自适应神经康复训练头戴设备在使用时,将头盔主体1固定在人体头部,此时,通过充放气装置3对气囊2进行充气,气囊2膨胀,将所有电极4从头盔主体1的电极孔13压出至头皮处。在充气过程中,通过充放气装置3调节充气量控制电极孔13挤压头皮的力度,以便穿戴者感到合适。调节完毕后可对电极4进行通电,并采集信号。使用完毕后,通过充放气装置3对气囊2进行放气,气囊2不再挤压电极4,所有电极4可在与电极4连接的弹簧(未示出)的作用下被拉回至气囊容纳腔14内。由上述可知,本技术的自适应神经康复训练头戴设备通过在头盔主体安装气囊,可通过气囊的充放气,控制电极伸出电极孔的长度,从而可调节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适应神经康复训练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头盔主体、气囊以及充放气装置;/n所述头盔主体设置有气囊容纳腔,所述气囊安装于所述气囊容纳腔内,所述充放气装置的充放气端口与所述气囊的气孔连接;/n所述头盔主体的内侧壁设置有多个电极孔,每一个所述电极孔均与所述气囊容纳腔相通,每一个所述电极孔内设置有一个电极,每一个电极均从所述气囊容纳腔穿过对应的所述电极孔并外露于所述内侧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适应神经康复训练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头盔主体、气囊以及充放气装置;
所述头盔主体设置有气囊容纳腔,所述气囊安装于所述气囊容纳腔内,所述充放气装置的充放气端口与所述气囊的气孔连接;
所述头盔主体的内侧壁设置有多个电极孔,每一个所述电极孔均与所述气囊容纳腔相通,每一个所述电极孔内设置有一个电极,每一个电极均从所述气囊容纳腔穿过对应的所述电极孔并外露于所述内侧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神经康复训练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盔主体镂空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神经康复训练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包括导线连接部和探针部,所述导线连接部和探针部固定连接,所述导线连接部位于所述气囊容纳腔内,所述探针部的一部分外露于所述内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适应神经康复训练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线连接部设置有导线孔,所述导线孔由所述导线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嘉华王彦宵陈彦凯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爬山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