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摩擦驱动致动器及其缓冲支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致动器,尤其涉及一种摩擦驱动致动器及其缓冲支架。
技术介绍
在现有摩擦驱动致动器中,在压电组件与被驱动件之间大都是以可挠性片搭配制式弹簧来作衔接。然而,上述制式弹簧的结构属于泛用类型,并非是针对摩擦驱动致动器来设计,因而使得摩擦驱动致动器的效能尚存有能够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再者,上述可挠性片与制式弹簧各存在着生产上的公差,并且可挠性片与制式弹簧的搭配还会产生组装上的公差,上述公差的累积也存在着进一步改良的空间。于是,本专利技术人认为上述缺陷可改善,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科学原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摩擦驱动致动器及其缓冲支架,用来有效地改善现有摩擦驱动致动器所可能产生的缺陷。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摩擦驱动致动器,包括:一驱动模块,包含:一壳体,包含有位于相反两侧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所述壳体于所述第一表面凹设形成有一容置槽,并且所述容置槽包含有彼此相向的一第一内壁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摩擦驱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驱动致动器包括:/n一驱动模块,包含:/n一壳体,包含有位于相反两侧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所述壳体于所述第一表面凹设形成有一容置槽,并且所述容置槽包含有彼此相向的一第一内壁与一第二内壁;/n一压电组件,位于所述容置槽内并安装在所述第一内壁上,并且所述压电组件能沿一操作方向变形;/n一缓冲支架,为一体成形的单件式构造,所述缓冲支架位于所述容置槽内且包含有:/n一基部,安装于所述压电组件且面向所述第二内壁;/n一第一弹性臂,自所述基部沿所述操作方向朝向所述第二内壁延伸所形成,并且所述第一弹性臂的一第一自由端部未接触于所述第二内壁; ...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111 TW 1081012231.一种摩擦驱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驱动致动器包括:
一驱动模块,包含:
一壳体,包含有位于相反两侧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所述壳体于所述第一表面凹设形成有一容置槽,并且所述容置槽包含有彼此相向的一第一内壁与一第二内壁;
一压电组件,位于所述容置槽内并安装在所述第一内壁上,并且所述压电组件能沿一操作方向变形;
一缓冲支架,为一体成形的单件式构造,所述缓冲支架位于所述容置槽内且包含有:
一基部,安装于所述压电组件且面向所述第二内壁;
一第一弹性臂,自所述基部沿所述操作方向朝向所述第二内壁延伸所形成,并且所述第一弹性臂的一第一自由端部未接触于所述第二内壁;
一连接臂,包含有位于相反端的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并且所述第一端部连接于邻近所述第一自由端部的所述第一弹性臂部位;及
一第二弹性臂,与所述第一弹性臂呈间隔设置,且包含有一抵接端部及一第二自由端部,所述抵接端部顶抵于所述第二内壁,所述第二自由端部邻近但未接触于所述基部;其中,所述连接臂的所述第二端部连接于邻近所述第二自由端部的所述第二弹性臂部位;及
一摩擦垫,安装于所述第一弹性臂并与所述基部相隔有一距离,并且所述摩擦垫位于所述连接臂的延伸路径上,所述摩擦垫的至少部分突伸出所述容置槽;以及
一被驱动件,包含有平行于所述操作方向的一平滑面,所述驱动模块的所述摩擦垫压抵于所述被驱动件的所述平滑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驱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的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分别垂直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弹性臂与所述第二弹性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驱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臂的厚度、所述第二弹性臂的厚度及所述连接臂的厚度均介于0.2毫米~0.3毫米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驱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支架包含有连接于所述第一弹性臂的一第一块状部,所述第一块状部位于所述基部与所述连接臂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块状部分别与所述基部和所述连接臂呈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擦驱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连接于所述第一块状部的所述第一弹性臂部位的长度,其占所述第一弹性臂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皇翰,萧士元,童景隆,
申请(专利权)人:精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