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进加热面与沸腾液体间的热传递效率,本发明专利技术使用如下的特殊装置及方法:以金属或非金属物覆盖于加热面上,其间保持适当的距离,当液体沸腾时,蒸气气泡能在此空隙内紧沿加热面向上移动至开口逸出,以增加加热面上液体及气泡的搅动,从而提高其热传递效率。(*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提高加热面与沸腾液体间热传递效率的装置。适用于泡核沸腾区(NucleateBoilingRegime)热传递的改善。在现代工业中常在热交换器中使用沸腾传递,例如在冷冻或空调系统中的蒸发器,蒸馏工业的蒸发部分,热管的蒸发部分,或其他与沸腾有关的热传递工业的热交换器等,沸腾热传递本来就是一种高效率热传递方式,本专利技术为使此种热传递方式效率更进一步提高,用覆盖物引导蒸气沿加热面上升,以增加加热面上液体的搅动,从而达到提高其热传递效率的目的。提高沸腾传递效率的方法,如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教授Dr.RalphL.Webb刊载于“HeatTransferEngineering,Vol.2,Nos.3-4,1981,PP.46-69”的一篇论文,题目为“TheEvolutionofEnhancedSurfaceGeometriesforNucleateBoiling”,依该论文所述,以往采用的方法大多数是设法在加热面上制造更多小洞穴(Cavities),即所谓泡核位置(NucleateSites),使加热面更容易产生蒸气气泡,以增加液体在加热面上的泡核沸腾,从而增进沸腾热传递的效率,兹举例如下(1)在加热面上覆盖多孔性物质,以形成更多的泡核位置,如美国第4,074,753号专利,名为HeatTransferinPoolBoiling,及美国第3,990,862号专利,名为LiquidHeatExchangerinterfaceandmethod等。(2)在加热面上以机械加工等方法做成很多小洞穴,以形成更多的泡核位置。如美国第3,696,861号专利,名为HeatTransferSurfaceHavingaHighBoilingHeatTransferCoefficient及美国第4,159,739号专利,名为HeatTransferSurfaceandMethodofmanufacture等。如上所述各种现有技术,都是通过制造更多泡核位置于加热面上,来增进其热传递效率。虽然上述技术各有其效果,但其缺点是这些现有技术的加工并不容易,尤其是当加热面为较小管径的内表面时更不容易。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是采用引道蒸气气泡紧贴加热面上升,通过增强加热面上液体及气泡的搅动作用,使加热面与沸腾液体间的热传递效率进一步提高。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是,针对如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设法使本专利技术能更容易地使用。尤其适用于加热面为管的内表面的情况。沸腾液体交换器的加热壁,通常都采用较佳导热性(K)材料,设基壁厚(△X)为通常适当厚度,则加热壁内的热传递系数(K/△X)通常比其加热面的热传递系数(h)大很多倍。因此,如能改善其加热面的热传递系数(h),即能对整体热传递效果有很大益处。本专利技术即在设法提高上述系数(h)。本专利技术为提高沸腾液体在加热面上的热传递系数(h),以金属或非金属覆盖于加热面上,其间保持适当的距离作为蒸气通道,当液体沸腾时,蒸气气泡能在此通道内紧沿加热面向上移动至开口逸出,以增加加热面上液体及气泡的搅动,从而提高加热面与沸腾液体间的热传递效率。为使蒸气泡能不受约束地(unrestricted)通过开口逸出,上述开口的面积要大于覆盖物与加热面之间的通道断面积。其关系以下列公式表示d>S·L]]>在上式中d为开口的“有效直径”。在此,所谓“有效直径”的定义为以能通过该开口的最大圆球的直径当作该开口的“有效直径”。S为加热面与覆盖物之间的距离。L为两相邻开口的中心距离。上述覆盖物的厚度不限,且只要其面向加热面的一面能与加热面基本平行,另一面的形状也不限。不透性(Impervious)或可透性(Pervious)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皆可用作覆盖物。如为可透性材料,如编织而成的筛网或布,或有孔的薄片,或其他的细孔材料等,其孔的直径或净宽要小于1.0mm。上述覆盖物的开口要设于蒸气通道的较高位置,如果通道较长,可在最高开口的下方增设开口。以隔开装置保持加热面与覆盖物的距离,隔开装置包括如下几种(1)从覆盖面的面上,或从加热面上制成分散的点状凸出。(2)从覆盖物之面上,或从加热面上制成长条凸出,长条凸出的方向要尽量使蒸汽上升有效大的仰角。(3)在薄片覆盖物上,以压或刺等方法使覆盖物成点状凸出。(4)在薄片覆盖物上,以压等方法使覆盖物成长条凸出。(5)以长条形或点状垫物附着或固定于覆盖物面上或加热面上。(6)以螺栓等方法将覆盖物以适当的距离固定于加热面上。上述隔开装置的作用是保持两面之间距离,因此,(1)至(5)项所述的隔开装置的端部不必与所对的面紧密接合或全部接触,或接合成一体。附图说明图1至5为本专利技术的覆盖物与加热面,沿气泡上升的纵断面示意图。其中图1及图2为弧形断面,图3为倾斜断面,图4为垂直断面。图5为水平断面与斜面相连。图6至9表示本专利技术将加热面或覆盖物做成分散点状凸出,以隔开加热面与覆盖物。图10表示本专利技术在加热面或覆盖物的面上放置小颗粒作为垫物,以隔开加热面与覆盖物。图11、11a、12、13及14表示在加热面或覆盖物的面上制出长条形凸出,以隔开加热面与覆盖物。图15及15a表示在加热面或覆盖物的面上放置长条形垫物,以隔开加热面与覆盖物。图16、17、18、19、19a、20、21、21a及21b表示将薄片刺成或压成分散点状凸出及长条凸出,以隔开加热面与覆盖物。图22表示以螺旋扣件隔开加热面与覆盖物。图23及24表示在管内的加热面设置本专利技术的覆盖物的一种情形。图25、26及27表示在管内的加热面设置本专利技术的覆盖物的另一种情形。图28及29表示在管外的加热面,按照本专利技术用线或绳缠绕于管外,以隔开加热面与覆盖物。图30表示在管外的加热面上或在覆盖物的面上,按照本专利技术做成分散点状凸出的安装情形。图31及32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覆盖物分成多片分段设置于水平管的情形。图33及34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覆盖物分成多片分段设置于垂直管的情形。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分别在图1、图2、图3、图4及图5中予以说明,依照本专利技术,提高热传导效率的装置采用了各种形式的加热面,比如凹形面、凸形面、斜形面、垂直形面或彼此对应的组合形状。该装置包含有一加热面(1),它是一加热壁面,以及一紧邻加热面(1)排列的覆盖物(2)。其覆盖物(2)大体上与加热面(1)保持大致平行的间隔,在加热面(1)与覆盖物(2)之间形成向上延伸的通道(3),使蒸气气泡能紧沿加热面顺着通道(3)向上移动。而在通道(3)内的气泡可在覆盖物(2)的开口(5)逸出。如图所示的覆盖物(2)是平板状,仅用以说明并非以此自限,它可为任意紧沿加热面(1)延伸并于其形成有通道(3)的形状。覆盖物(2)与加热面(1)间的间距可随通过加热面的热通量变化而变化,其范围约为0.05mm至10mm之间,而更佳的间距则是0.1mm至5mm的范围。为使覆盖物(2)与加热面(1)保持适当间距,在它们间设置了隔开装置(6)。该隔开装置可为任意的形式,并可将覆盖物(2)与加热面(1)间的间隙分隔成多个向上延伸的通道(3),其详细内容将在下文中再分析说明。如果通道(3)的长度较短,开口(5)就应设于通道(3)的最上方位置。如果通道(3)的长度较长,则应在最上方开口位置的下方沿通道(3)的方向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增进加热面与沸腾液体间热传递效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具有一加热面的加热壁;一覆盖物,该覆盖物为一单片层,该单片层设置于加热面之上并与加热面分离,便于蒸气沿着加热面流动,该覆盖物设有开口以利蒸气逸出,而该开口装置的有效直径 大于加热面与覆盖物之间的平均距离;及一隔开装置,该隔开装置设置在加热面与覆盖物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邦彦,
申请(专利权)人:林邦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HK[中国|香港]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