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60370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8 03: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其包括:电芯,电芯包括对称间隔布置的两部分卷芯,卷芯上安装有极耳,两部分卷芯上的极耳正对;连接片,连接片位于两个极耳之间,且连接片的两端分别与其两侧的极耳连接;极柱,极柱位于连接片的一侧,极柱的一端与连接片焊接连接;焊接保护装置,焊接保护装置包覆于连接片上极柱的焊接位置处,用于防止焊渣掉落到卷芯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动力电池在连接片上极柱的焊接位置处设置焊接保护装置,能够有效保护焊印,防止焊印裸露以及焊渣掉落,避免了焊渣掉落所引起的电芯内部短路风险,提升了动力电池的质量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力电池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
,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电池。
技术介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同时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对能源领域的利用越来越广泛。电能是一种清洁能源,动力电池作为一种用于储存电能的新能源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小到智能手机大到电动汽车等产品上。动力电池中极耳需要通过连接片相互连接,连接片再与极柱连接以构成向外供电的正负极。连接片与极柱通过激光焊接,激光焊接处一般存在焊渣,焊渣若掉入卷芯中会导致电芯的正负极板短路,导致动力电池失效。现有技术下,多数动力电池对激光焊接处未设置防止焊渣掉落的装置,或者部分动力电池采用贴蓝胶处理的方式,但是蓝胶容易被电解液腐蚀脱落,同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振动等因素蓝胶容易出现滑移,导致焊印位置裸露,存在短路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以上所述,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以解决现有技术下的动力电池存在的对激光焊接处保护不足,容易导致电芯短路和电池失效的技术问题。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其包括:电芯,所述电芯包括对称间隔布置的两部分卷芯,所述卷芯上安装有极耳,两部分所述卷芯上的所述极耳正对;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位于两个所述极耳之间,且所述连接片的两端分别与其两侧的所述极耳连接;极柱,所述极柱位于所述连接片的一侧,所述极柱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片焊接连接;焊接保护装置,所述焊接保护装置包覆于所述连接片上所述极柱的焊接位置处,用于防止焊渣掉落到卷芯中。作为优选,所述焊接保护装置包括保护贴片和卡扣,所述保护贴片贴覆于所述连接片上所述极柱的焊接位置处,所述卡扣将所述保护贴片卡紧于所述连接片上。作为优选,所述保护贴片为绝缘橡胶贴片。作为优选,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连接片焊接有所述极柱的一侧,所述盖板上设置有极柱孔,所述极柱穿过所述极柱孔伸出到所述盖板外。作为优选,所述盖板的中部设置有防爆阀,用于排出所述电芯短路时产生的爆燃气体。作为优选,所述连接片的两端与两侧的所述极耳通过超声波焊接实现连接。作为优选,所述极耳包括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所述正极极耳和所述负极极耳间隔安装于所述卷芯上。作为优选,所述卷芯包括堆叠压装的多层正极极板和负极极板。作为优选,所述正极极板上安装有正极极耳片,所述负极极板上安装有负极极耳片,多层所述正极极耳片堆叠连接形成所述正极极耳,多层所述负极极耳片堆叠连接形成所述负极极耳。作为优选,多层所述正极极耳片通过超声波焊接连接形成所述正极极耳,多层所述负极极耳片通过超声波焊接连接形成所述负极极耳。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动力电池在连接片上极柱的焊接位置处设置焊接保护装置,焊接保护装置兼容了现有技术下的蓝胶的作用,同时其不会因振动等原因产生偏移,能够有效保护焊印,防止焊印裸露以及焊渣掉落,避免了焊渣掉落所引起的电芯短路风险,提升了动力电池的质量和可靠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中:1、电芯;11、卷芯;2、极耳;21、正极极耳;22、负极极耳;211、超声波焊接区;3、连接片;31、激光焊接区;4、焊接保护装置;41、保护贴片;42、卡扣;5、盖板;6、防爆阀。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下文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动力电池,该动力电池包括电芯1、极耳2、连接片3、极柱和焊接保护装置4。其中,电芯1包括对称间隔布置的两部分卷芯11,极耳2安装于卷芯11上,极耳2的一端与卷芯11内部的极板连接,另一端伸出到卷芯11外,两部分卷芯11上的极耳2正对。连接片3设置于两个正对的极耳2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与其两侧的极耳2连接。极柱的一端通过焊接连接于连接片3,另一端用于连接外部导线,以供应电能。焊接保护装置4包覆于连接片3上焊接有极柱的焊印位置,用于保护焊印,防止焊印位置的焊渣掉落入卷芯11中,从而防止电芯1短路和动力电池失效。在本实施例中,卷芯11由多层极板堆叠压装形成。具体地,多层极板包括多层正极极板和多层负极极板,正极极板和负极极板一一间隔叠放,在正极极板和负极极板之间充填有电解液,以构成带电粒子流通的通道。极耳2包括正极极耳21和负极极耳22,正极极耳21和负极极耳22在卷芯11上间隔布置。具体地,正极极耳21连接于卷芯11内的正极极板,负极极耳22接于卷芯11内的负极极板,正极极耳21包括多个正极极耳片,负极极耳22包括多个负极极耳片,在每个正极极板上焊接有一个正极极耳片,在每个负极极板上焊接有一个负极极耳片。多层正极极耳片和多层负极极耳片分别纵向对齐,对齐的多层正极极耳片通过焊接形成一体化的正极极耳21,对齐的多层负极极耳片通过焊接形成一体化的负极极耳22。由于正极极耳片和负极极耳片均为薄片状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为保证焊接质量,防止产生极耳2焊接变形量过大,多层正极极耳片和多层负极极耳片均通过超声波焊接成为整体。连接片3用于将两部分卷芯11上的极耳2伸出卷芯11的一端连接到一起,以实现两部分卷芯11的电气并联并构成电芯1,两个正极极耳21和两个负极极耳22均通过连接片3连接到一起,现以连接正极极耳21的连接片3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连接片3的两端分别与其两侧的正极极耳21连接,为保证连接的可靠性,防止连接片3脱落而造成断路,连接片3的两端通过焊接连接于其两侧的正极极耳21上。进一步地,为保证焊接质量,防止极耳2和连接片3焊接变形量过大,连接片3的两端通过超声波焊接于正极极耳21上,在正极极耳21上设置有超声波焊接区211,连接片3的两端即焊接于超声波焊接区211内。连接片3将两部分卷芯11并联构成电芯1后,需要通过极柱将电能供给到外界,极柱的一端焊接于连接片3的中部,其另一端用于连接导线。由于极柱连接外部导线,其受到纵向作用力,因此要求极柱与连接片3的焊接可靠性高,同时极柱横截面小,焊接区域小,导致焊接较困难。在本实施例中,极柱与连接片3通过激光焊接,在连接片3的中部设置有激光焊接区31,极柱的一端即焊接于激光焊接区31内,激光焊接适合于微型零件和可达性很差的部位的焊接,且其焊接质量高,金属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n电芯(1),所述电芯(1)包括对称间隔布置的两部分卷芯(11),所述卷芯(11)上安装有极耳(2),两部分所述卷芯(11)上的所述极耳(2)正对;/n连接片(3),所述连接片(3)位于两个所述极耳(2)之间,且所述连接片(3)的两端分别与其两侧的所述极耳(2)连接;/n极柱,所述极柱位于所述连接片(3)的一侧,所述极柱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片(3)焊接连接;/n焊接保护装置(4),所述焊接保护装置(4)包覆于所述连接片(3)上所述极柱的焊接位置处,用于防止焊渣掉落到卷芯(11)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芯(1),所述电芯(1)包括对称间隔布置的两部分卷芯(11),所述卷芯(11)上安装有极耳(2),两部分所述卷芯(11)上的所述极耳(2)正对;
连接片(3),所述连接片(3)位于两个所述极耳(2)之间,且所述连接片(3)的两端分别与其两侧的所述极耳(2)连接;
极柱,所述极柱位于所述连接片(3)的一侧,所述极柱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片(3)焊接连接;
焊接保护装置(4),所述焊接保护装置(4)包覆于所述连接片(3)上所述极柱的焊接位置处,用于防止焊渣掉落到卷芯(11)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保护装置(4)包括保护贴片(41)和卡扣(42),所述保护贴片(41)贴覆于所述连接片(3)上所述极柱的焊接位置处,所述卡扣(42)将所述保护贴片(41)卡紧于所述连接片(3)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贴片(41)为绝缘橡胶贴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板(5),所述盖板(5)盖设于所述连接片(3)焊接有所述极柱的一侧,所述盖板(5)上设置有极柱孔,所述极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艳红李恺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塔菲尔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塔菲尔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