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及其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用于提高冷媒进入压缩机的温度的加热单元,压缩机设有冷媒出口和冷媒入口,冷媒出口与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连通,冷媒入口通过加热单元与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加热单元,一方面,有助于防止压缩机产生液击,同时有助于提高压缩机排出冷媒的温度,增加系统整体的制热量,进而提高系统的能效;另一方面,有利于低品位热源热量的回收,节能环保,降低能源损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调及其热泵系统
本技术涉及空调
,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及其热泵系统。
技术介绍
热泵系统在运行时,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过四通阀进入冷凝器,成为高压低温液态冷媒;冷凝器出来的冷媒再经过节流装置节流降压后,形成低温低压饱和状态冷媒;饱和低温低压冷媒在蒸发器中蒸发散热,从而产生制冷效果。蒸发器出来的冷媒回到压缩机,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压缩机吸气温度一般等于或略高于制冷蒸发饱和温度。冷媒如果在蒸发器中充分换热,从蒸发器出来回到压缩机的冷媒一般为过热气态的;如果蒸发器换热不充分,则压缩机吸气会有一些液态冷媒。由于液体是不可压缩的,如果液态冷媒过多,就会造成压缩机的损坏,即所谓的液击。而压缩机吸气口的冷媒从蒸发器中而来,一般具有较低的温度,例如额定制冷工况时,吸气温度约为15℃,额定制热工况吸气温度约0℃。另外,现有工厂在排出工厂废水时,废水的温度一般较低,约为20℃,属于低品位热源,难以通过其它渠道回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高空调能效的同时,有助于工厂产生的低品位热量回收利用的一种空调及其热泵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用于提高冷媒进入压缩机的温度的加热单元,所述压缩机设有冷媒出口和冷媒入口,所述冷媒出口与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连通,所述冷媒入口通过加热单元与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连通。可选的,所述加热单元包括第三换热器,用于热源与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通入压缩机的冷媒进行换热。可选的,所述加热单元还包括第四换热器,所述第四换热器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内填充有用于将热量从热源向冷媒传递的防冻液,所述换热管安装有换热泵用于使防冻液在换热管中循环。可选的,所述第三换热器为管壳式换热器或板式换热器。可选的,所述第四换热器为热源埋管、翅片管式换热器或管壳式换热器。可选的,还包括切换单元,所述冷媒出口通过切换单元与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连通,所述冷媒入口依次通过加热单元和切换单元与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连通。可选的,所述切换单元为具有依次连通循环的第一端、第二端、第三端和第四端的四通阀,所述第一端与第一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二端与加热单元连通,所述第三端与第二换热器连通,所述第四端与冷媒出口连通。可选的,所述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之间通过节流单元连通。可选的,还包括用于检测压缩机吸气温度的第一温度检测单元和用于检测热源温度的第二温度检测单元。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上述的热泵系统。实施本技术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技术通过设置加热单元,一方面,若通过系统进行制冷,加热从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中流出的冷媒,促进液态冷媒气化形成气态冷媒,防止压缩机产生液击,若通过系统进行制热,防止压缩机产生液击现象的同时,提高进入压缩机的冷媒温度,从而提高压缩机排出冷媒的温度,增加系统整体的制热量,进而提高系统的能效;另一方面,有利于低品位热源热量的回收,节能环保,降低能源损耗。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压缩机,2、切换单元,3、第一换热器,4、第二换热器,5、加热单元,51、第三换热器,52、第四换热器,53、换热管,54、换热泵,6、节流单元。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本技术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1、第一换热器3、第二换热器4和用于提高冷媒进入压缩机的温度的加热单元5,压缩机1设有冷媒出口和冷媒入口,冷媒出口与第一换热器2或第二换热器3连通,冷媒入口通过加热单元5与第一换热器2或第二换热器3连通。本技术通过设置加热单元5,一方面,若通过系统进行制冷,加热从第一换热器2或第二换热器3中流出的冷媒,促进液态冷媒气化形成气态冷媒,防止压缩机1产生液击,若通过系统进行制热,防止压缩机1产生液击现象的同时,提高进入压缩机1的冷媒温度,从而提高压缩机1排出冷媒的温度,增加系统整体的制热量,进而提高系统的能效;另一方面,有利于低品位热源热量的回收,节能环保,降低能源损耗。其中,加热单元5包括第三换热器51,用于热源与第一换热器3或第二换热器4通入压缩机1的冷媒进行换热。进一步的,加热单元5还包括第四换热器52,第四换热器52包括换热管53,换热管53内填充有防冻液,一方面,用于将热量从热源向冷媒传递,另一方面,防止系统运行时结冰冻结,造成系统的损坏,提高系统可靠性;可以理解的是,防冻液的冻结温度要小于系统运行时压缩机1的最低吸气温度,另外,换热管53安装有换热泵54用于使防冻液在换热管53中循环,使防冻液循环过程中进入第三换热器51,将热源的热量传递到冷媒。具体的,第三换热器51为管壳式换热器或板式换热器,第四换热器52为热源埋管、翅片管式换热器或管壳式换热器。本实施例中的切换单元2为具有依次连通循环的第一端、第二端、第三端和第四端的四通阀,第一端与第一换热器3连通,第二端与加热单元5连通,第三端与第二换热器4连通,第四端与冷媒出口连通。第一换热器3与第二换热器4之间通过节流单元6连通,使第一换热器3进入第二换热器4或第二换热器4进入第一换热器3的冷媒经过节流单元6节流降压后,形成低温低压饱和状态冷媒。还包括用于检测压缩机1吸气温度的第一温度检测单元和用于检测热源温度的第二温度检测单元,从而通过第一温度检测单元获取的压缩机1吸气温度和第二温度检测单元获取的热源温度进行对比,当压缩机1吸气温度小于热源温度时,启动加热单元5对冷媒进行加热,当压缩机1吸气温度大于或等于热源温度时,关闭加热单元5。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换热器3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4为冷凝器。综上,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当系统进行制冷时,切换单元2使压缩机1的冷媒出口、第二换热器4、节流单元6、第一换热器3、加热单元5和压缩机1的冷媒入口依次连通,启动加热单元5,通过换热泵54带动防冻液在换热管53中循环,热源进入第四换热器52与换热管53中的防冻液进行换热,换热后的防冻液进入第三换热器51与进入第三换热器51的冷媒进行换热,此时,冷媒从压缩机1的冷媒出口排出高温高压气态冷媒,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过切换单元2进入第二换热器4,成为高压低温液态冷媒,第二换热器4出来的冷媒再经过节流单元6节流降压后,形成低温低压饱和状态冷媒,饱和低温低压冷媒在第一换热器3中蒸发吸热形成气液冷媒,从而产生制冷效果,气液冷媒经过加热单元5加热后减少液态冷媒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用于提高冷媒进入压缩机的温度的加热单元,所述压缩机设有冷媒出口和冷媒入口,所述冷媒出口与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连通,所述冷媒入口通过加热单元与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用于提高冷媒进入压缩机的温度的加热单元,所述压缩机设有冷媒出口和冷媒入口,所述冷媒出口与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连通,所述冷媒入口通过加热单元与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包括第三换热器,用于热源与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通入压缩机的冷媒进行换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还包括第四换热器,所述第四换热器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内填充有用于将热量从热源向冷媒传递的防冻液,所述换热管安装有换热泵用于使防冻液在换热管中循环。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换热器为管壳式换热器或板式换热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换热器为热源埋管、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庆林,荣晓亮,刘金涛,
申请(专利权)人: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