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室内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27383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21: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外壳、新风装置、换热装置和阻风结构件,外壳设置有新风进口、室内进风口和出风口;新风装置设置于外壳内且与新风进口相连通,新风装置设置有新风出口;换热装置设置于外壳内且位于新风装置的上方,换热装置分别与室内进风口和出风口相连通,换热装置与外壳之间形成有混风风道,混风风道的一端与新风出口相连通且另一端与出风口相连通;阻风结构件设置于混风风道内且设置有朝向混风风道一侧倾斜设置的阻风面,阻风面与混风风道的侧壁之间的间距在出风方向上呈递减趋势。这样,阻风结构件能够降低经过的气流流速,使得气流在混风风道内的流通更为安静,从而改善空调器室内机的使用感受。受。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器室内机


[0001]本技术涉及空调器
,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技术中,空调器内设有新风模块以使其能够对室内环境进行更新,用户使用空调器的使用感受得到改善。在相关技术中,为了提升新风性能,通常采用较大功率的电机以提升出风效果。但是,在风速较高的情况下,气流在风道内的流通会产生较大噪音,以降低空调器的使用感受。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室内机,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较低。
[000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外壳、新风装置、换热装置和阻风结构件,所述外壳设置有新风进口、室内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新风装置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与所述新风进口相连通,所述新风装置设置有新风出口;所述换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位于所述新风装置的上方,所述换热装置分别与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相连通,所述换热装置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有混风风道,所述混风风道的一端与所述新风出口相连通且另一端与所述出风口相连通;所述阻风结构件设置于所述混风风道内且设置有朝向所述混风风道一侧倾斜设置的阻风面,所述阻风面与所述混风风道的侧壁之间的间距在出风方向上呈递减趋势。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通过在混风风道内设有阻风结构件,阻风结构件上所形成的阻风面适于沿出风方向降低混风风道的横截面积,以使阻风结构件能够降低经过的气流流速,使得气流在混风风道内的流通更为安静,从而改善空调器室内机的使用感受。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风面为两个,两个所述阻风面与所述混风风道的两个侧壁一一对应。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风结构件包括:下阻风件和两个上阻风件,所述下阻风件设置于所述混风风道内,两个所述上阻风件设置于所述下阻风件的上方且左右间隔设置,所述下阻风件的竖截面为倒置的等腰三角形,所述下阻风件的侧面与对应的所述上阻风件朝向所述混风风道侧壁的一侧表面共同构成所述阻风面。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风结构件还包括:两个中阻风件,两个中阻风件设置于所述下阻风件和两个所述上阻风件之间且左右间隔设置,所述上阻风件的侧面、对应的所述中阻风件朝向所述混风风道侧壁的一侧表面与对应的所述上阻风件朝向所述混风风道侧壁的一侧表面共同构成所述阻风面。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阻风件的竖截面为直角三角形且斜边所对应的侧面与所
述混风风道的侧壁相对应。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阻风件到所述下阻风件的竖直距离为d1,所述中阻风件到所述上阻风件的竖直距离为d2,d1=d2。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所述上阻风件到对应的所述混风风道侧壁的水平距离相同。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阻风件的竖截面为斜线或直角三角形。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阻风件设置于所述混风风道长度方向的中部,所述上阻风件设置于所述混风风道的另一端。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装置包括:换热风道件和换热风机,所述换热风机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件内,所述换热风道件分别与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相连通,所述换热风道件前壁和所述外壳的前壁之间形成所述混风风道,所述阻风结构件一体成型在所述换热风道件的前壁上。
[0015]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6]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
[0021]空调器室内机1,
[0022]外壳10,新风进口110,室内进风口,出风口130,
[0023]新风装置20,新风出口210,
[0024]换热装置30,换热风道件310,换热风机320,
[0025]阻风结构件40,阻风面401,下阻风件410,上阻风件420,中阻风件430,
[0026]混风风道50。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
[0028]下面参考图1

图3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包括:外壳10、新风装置20、换热装置30和阻风结构件40。
[0029]具体来说,外壳10设置有新风进口110、室内进风口和出风口130;新风装置20设置于外壳10内且与新风进口110相连通,新风装置20设置有新风出口210;换热装置30设置于外壳10内且位于新风装置20的上方,换热装置30分别与室内进风口和出风口130相连通,换热装置30与外壳10之间形成有混风风道50,混风风道50的一端与新风出口210相连通且另一端与出风口130相连通;阻风结构件40设置于混风风道50内且设置有朝向混风风道50一
侧倾斜设置的阻风面401,阻风面401与混风风道50的侧壁之间的间距在出风方向上呈递减趋势。
[0030]需要说明的是,外壳10上设置有新风进口110、室内进风口和出风口130,新风适于从新风进口110进入到外壳10内,并在新风装置20的驱动下从出风口130排出,以形成空调器室内机1的新风性能。在空调器室内机1进行室内循环的时候,室内气流适于从室内进风口进入到外壳10内,并在换热装置30驱动下以从出风口130排出,以形成空调器室内机1的室内风性能。同时,在换热装置30与外壳10之间还设有混风风道50,混风风道50适于将室内风与新风进行混合。如此一来,能够改善空调器室内机1作用到室内的气流的舒适性。
[0031]此外,在混风风道50内设有阻风结构件40,由于阻风结构件40上倾斜设置有阻风面401,且阻风面401在出风方向上与混风风道50的间距呈递减趋势,以使在出风方向上,混风风道50内设有阻风结构件40出的的截面积沿出风方向逐渐降低,从而让经过其的气流流速得到降低,气流在混风风道50内进行流通时更为安静,以提升空调器室内机1的使用感受。
[003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通过在混风风道50内设有阻风结构件40,阻风结构件40上所形成的阻风面401适于沿出风方向降低混风风道50的横截面积,以使阻风结构件40能够降低经过的气流流速,使得气流在混风风道50内的流通更为安静,从而改善空调器室内机1的使用感受。
[0033]在一些实施例中,阻风面401为两个,两个阻风面401与混风风道50的两个侧壁一一对应。这样,通过设有两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置有新风进口、室内进风口和出风口;新风装置,所述新风装置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与所述新风进口相连通,所述新风装置设置有新风出口;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位于所述新风装置的上方,所述换热装置分别与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相连通,所述换热装置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有混风风道,所述混风风道的一端与所述新风出口相连通且另一端与所述出风口相连通;阻风结构件,所述阻风结构件设置于所述混风风道内且设置有朝向所述混风风道一侧倾斜设置的阻风面,所述阻风面与所述混风风道的侧壁之间的间距在出风方向上呈递减趋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风面为两个,两个所述阻风面与所述混风风道的两个侧壁一一对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风结构件包括:下阻风件和两个上阻风件,所述下阻风件设置于所述混风风道内,两个所述上阻风件设置于所述下阻风件的上方且左右间隔设置,所述下阻风件的竖截面为倒置的等腰三角形,所述下阻风件的侧面与对应的所述上阻风件朝向所述混风风道侧壁的一侧表面共同构成所述阻风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风结构件还包括:两个中阻风件,两个中阻风件设置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现伟徐超张家栋
申请(专利权)人: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