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道结构及具有风道结构的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风道结构,包括:风轮;风道本体,设于所述风轮外,并与所述风轮之间形成风道;发热结构,设于所述风轮上;控制装置,与所述发热结构电连接,适于在所述风轮转动时控制所述发热结构的启停。通过在风轮上设置发热结构,可以直接对风道中的风进行加热,防止了发热结构对出风口或进风口处风量的影响,同时采用控制装置控制发热结构的启停,来使得风道结构既可以出热风也可以出冷风,而无需增设发热结构的移动机构,防止了装置存在倾倒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道结构及具有风道结构的装置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
,具体涉及一种风道结构及具有风道结构的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用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多,且对产品的实用性要求越来越高,基于此,一种能够兼顾出热风和出冷风两种功能的冷暖风扇应运而生。现有技术中的冷暖塔扇大部分是直接在外壳的进风口或出风口的格栅前面放置发热体,发热体通过发热体支架固定在外壳上,这样在冷风模式时,发热体的存在会影响出风量和出风速度;为了使得发热体不对出风量和出风速度产生影响,小部分冷暖塔扇使用了可移动式发热体机构,在冷风模式时将发热体移开,但是这样在发热体支架上增加了一个发热体的移动机构,一方面增加了风扇的体积,另一方面因为移动机构一般设置在塔扇的中部,但移动机构通常不规则,且发热体来回移动,会使得塔扇的重心发生改变,不在塔扇的中轴线上,进而在塔扇转动时会有倾倒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冷暖塔扇发热体的设置不能同时兼顾满足风量要求及防止塔扇存在倾倒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同时兼顾满足风量要求及防止装置存在倾倒的风道结构及具有风道结构的装置。一种风道结构,包括:风轮;风道本体,设于所述风轮外,并与所述风轮之间形成风道;发热结构,设于所述风轮上;控制装置,与所述发热结构电连接,适于在所述风轮转动时控制所述发热结构的启停。所述发热结构设于所述风轮的至少一端。所述发热结构在所述风轮径向上的最大长度大于等于所述风轮的外径。所述发热结构在所述风轮径向上的最大长度小于等于所述风道本体的内径;或者,所述发热结构在所述风轮径向上的最大长度小于等于所述风道本体的内壁之间的最大距离。所述发热结构为圆盘状,与所述风轮同轴设置。所述发热结构设于所述风轮设有驱动装置的一端。所述风轮包括:风轮轴和风轮本体,所述风轮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风轮轴,所述风轮本体与所述驱动装置之间设有所述发热结构。所述发热结构固定连接在所述风道本体上。还包括发热支架,与所述风道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发热支架上固定连接有所述发热结构。一种具有风道结构的装置,包括外壳,及设于所述外壳内的风道结构,所述风道结构为上述的风道结构。所述具有风道结构的装置为冷暖塔扇。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提供的风道结构,包括:风轮;风道本体,设于所述风轮外,并与所述风轮之间形成风道;发热结构,设于所述风轮上;控制装置,与所述发热结构电连接,适于在所述风轮转动时控制所述发热结构的启停。通过在风轮上设置发热结构,可以直接对风道中的风进行加热,防止了发热结构对出风口或进风口处风量的影响,同时采用控制装置控制发热结构的启停,来使得风道结构既可以出热风也可以出冷风,而无需增设发热结构的移动机构,防止了装置存在倾倒的风险。2.本技术提供的风道结构,所述发热结构设于所述风轮的至少一端。通过将发热结构设于风轮的至少一端,使得发热结构能够对风道中的风进行加热,且不占据风道的空间,不会影响风道中风的流动。3.本技术提供的风道结构,所述发热结构在所述风轮径向上的最大长度大于等于所述风轮的外径。通过将发热结构在风轮径向上的最大长度大于等于风轮的外径,由于风轮与风道本体之间为风道,使得发热结构的热量能够辐射至风道中的风,对风进行加热,提高了风的加热效率。4.本技术提供的风道结构,所述发热结构在所述风轮径向上的最大长度小于等于所述风道本体的内径;或者,所述发热结构在所述风轮径向上的最大长度小于等于所述风道本体的内壁之间的最大距离。通过将发热结构在风轮径向上的最大长度小于等于风道本体的内径或风道本体的内壁之间的最大距离,使得发热结构的热量能够尽可能的均用于对风道中的风加热,防止了热量的浪费。5.本技术提供的风道结构,所述发热结构为圆盘状,与所述风轮同轴设置。通过将发热结构设置为圆盘状,与风轮同轴设置,使得风道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更小。6.本技术提供的风道结构,所述发热结构设于所述风轮设有驱动装置的一端。由于风轮的驱动装置通常设置在风轮的下部,通过将发热结构设于与驱动装置的同侧,使得发热结构的热量能够根据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更好的向上流动,对上面风道中的风进行加热,加热效果更好。7.本技术提供的风道结构,所述风轮包括:风轮轴和风轮本体,所述风轮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风轮轴,所述风轮本体与所述驱动装置之间设有所述发热结构。通过将发热结构设置在风轮本体与驱动装置之间,使得发热结构的热量能够更好的进入风道中,对风道中的风进行加热,提高了加热效率。8.本技术提供的风道结构,还包括发热支架,与所述风道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发热支架上固定连接有所述发热结构。通过设置发热支架,发热结构通过发热支架固定在风道本体上,使得发热结构的固定更加方便,且防止了发热结构受风轮转动的影响,造成安全隐患。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风道结构的一种方式的结构爆炸图;图2为本技术的风道结构的另一种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风道结构的另一种方式的结构爆炸图;附图标记说明:1-风轮;2-发热结构;3-电机;4-蜗壳;5-蜗舌;6-风轮轴;7-风轮本体;8-发热支架;9-驱动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风道结构,包括:风轮1、风道本体、发热结构2和控制装置。风轮1;风道本体,设于风轮1外,并与风轮1之间形成风道;发热结构2,设于风轮1上;控制装置,与发热结构2电连接,适于在风轮1转动时控制发热结构2的启停。通过在风轮1上设置发热结构2,可以直接对风道中的风进行加热,防止了发热结构2对出风口或进风口处风量的影响,同时采用控制装置控制发热结构2的启停,来使得风道结构既可以出热风也可以出冷风,而无需增设发热结构2的移动机构,防止了装置存在倾倒的风险。本实施例中的发热结构2设于风轮1的至少一端。通过将发热结构2设于风轮1的至少一端,使得发热结构2能够对风道中的风进行加热,且不占据风道的空间,不会影响风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风轮(1);/n风道本体,设于所述风轮(1)外,并与所述风轮(1)之间形成风道;/n发热结构(2),设于所述风轮(1)上;/n控制装置,与所述发热结构(2)电连接,适于在所述风轮(1)转动时控制所述发热结构(2)的启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轮(1);
风道本体,设于所述风轮(1)外,并与所述风轮(1)之间形成风道;
发热结构(2),设于所述风轮(1)上;
控制装置,与所述发热结构(2)电连接,适于在所述风轮(1)转动时控制所述发热结构(2)的启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结构(2)设于所述风轮(1)的至少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结构(2)在所述风轮(1)径向上的最大长度大于等于所述风轮(1)的外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结构(2)在所述风轮(1)径向上的最大长度小于等于所述风道本体的内径;或者,所述发热结构(2)在所述风轮(1)径向上的最大长度小于等于所述风道本体的内壁之间的最大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结构(2)为圆盘状,与所述风轮(1)同轴设置。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哲,徐余良,丁睿,陈志聪,林达浩,梁健华,陈正超,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