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水泵盖总成及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53602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8 02: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水泵盖总成及发动机,包括水泵盖本体和设置于所述水泵盖本体内部的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包括间隔设置的进液通道和回流通道,并所述回流通道的出口端连通于进液通道;通过将大小循环通道内置式设计于水泵盖中,不仅减少了整机零件数量,降低了装配复杂度,且利于零件外观简洁美观,利于避免人体烫伤及因装配零件繁杂而造成的漏液等问题出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水泵盖总成及发动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泵盖总成及发动机,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水泵盖总成及发动机。
技术介绍
现有的发动机水泵盖多在设计进水口之余,设计有大小循环冷却系统的出水口,存在泵盖外观较复杂,螺栓孔布置困难问题,且需多接两根水管。由于水管外壁温度较高,导致易烫伤人体,水管在高温下老化还可能造成冷却液渗漏;同时增加整车布置难度及减少整机美观性。部分发动机为了水管流向考虑,在泵盖大小循环冷却系统的接口处压装管接头,不仅增加零件加工工序,且压装不稳定易造成管接头接合处泄漏。基于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水泵盖总成及发动机。该发动机水泵盖总成通过将大小循环通道内置式设计于水泵盖中,不仅减少了整机零件数量,降低了装配复杂度,且利于零件外观简洁美观,利于避免人体烫伤及因装配零件繁杂而造成的漏液等问题出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该发动机水泵盖总成及发动机,通过将大小循环通道内置式设计于水泵盖中,不仅减少了整机零件数量,降低了装配复杂度,且利于零件外观简洁美观,利于避免人体烫伤及因装配零件繁杂而造成的漏液等问题出现。本技术的发动机水泵盖总成,包括水泵盖本体和设置于所述水泵盖本体内部的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包括间隔设置的进液通道和回流通道,并所述回流通道的出口端连通于进液通道;所述进液通道是发动机大循环冷却系统的进液通道(同时也可看做为小循环冷却系统的进液通道),所述回流通道是发动机小循环冷却系统的回流通道,将小循环冷却系统的回流通道的出口端连通于进液通道的入口端,利于小循环冷却系统于发动机内的内置式设置,利于避免外设小循环冷却系统的出液嘴和进液嘴所带来的增加管接头及连接管所带来的导致易烫伤、连接管老化甚至漏液问题发生,且利于减少整机零件数量,降低装配复杂度,利于零件外观简洁美观。进一步,所述进液通道和回流通道一体成型于水泵盖本体内,并所述回流通道的出口端连通于进液通道的入口端;所述进液通道和回流通道一体成型设计利于水泵盖本体内的进液通道和回流通道的结构设计及提高使用便利性;利于小循环冷却系统回流的冷却液重新进入进液通道入口端并进入下一循环;进一步,所述回流通道与进液通道于连接处近似垂直设置;此处的近似是指所述回流通道与进液通道于连接处垂直设置,也可以正负偏差20°以内的夹角设置;进一步,所述进液通道的横截面积大于回流通道的横截面积;利于保证足够的进液量和适量的小循环冷却系统的回液量;进一步,所述进液通道于水泵盖本体内为由入口端到出口端横截面积逐渐增大的渐开线型设置;利于结构布局,利于冷却泵的设置及为冷却液提供循环动力;进一步,所述进液通道的入口端设置有进液嘴,并所述进液嘴内的进液方向与水泵盖本体对应处的外端面近似垂直;为对冷却发动机后的温度增加的冷却液进行降温处理,一般在发动机外设有散热器,并通过连接管连接于进液端和出液端,所述进液通道的入口端的进液嘴的设置,就是为了便于进液端的连接管的安装的;此处的近似是指所述进液嘴内的进液方向与水泵盖本体对应处的外端面可以垂直设置,也可以正负偏差20°以内的夹角设置;进一步,所述进液通道入口端的进液方向与进液通道内的液流方向近似垂直设置;利于增加冷却液的湍流程度;此处的近似是指所述进液通道入口端的进液方向与进液通道内的液流方向可以垂直设置,也可以正负偏差20°以内的夹角设置;进一步,所述水泵盖本体固定于发动机的箱盖上,并进液通道的出口端连通于箱盖内进液通道的入口端,回流通道的入口端连通于箱盖内回流通道的出口端;利于形成发动机内的大循环冷却系统和小循环冷却系统;进一步,所述水泵盖本体的周向设置有多个安装孔,利于水泵盖于发动机的箱盖上的固定安装;所述安装技术属于现有技术,如通过螺栓结合垫圈连接等,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具有如上所述的发动机水泵盖总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发动机水泵盖总成及发动机,通过将大小循环通道内置式设计于水泵盖中,并将小循环冷却系统的回流通道的出口端连通于进液通道的入口端,利于小循环冷却系统于发动机内的内置式设置,利于避免外设小循环冷却系统的出液嘴和进液嘴所带来的增加管接头及连接管所带来的导致易烫伤、连接管老化甚至漏液问题发生,且利于减少整机零件数量,降低装配复杂度,利于零件外观简洁美观。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A-A向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A-A向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发动机水泵盖总成,包括水泵盖本体1和设置于所述水泵盖本体1内部的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包括间隔设置的进液通道12和回流通道13,并所述回流通道13的出口端132连通于进液通道12;所述进液通道12是发动机大循环冷却系统的进液通道(同时也可看做为小循环冷却系统的进液通道),所述回流通道13是发动机小循环冷却系统的回流通道,将小循环冷却系统的回流通道的出口端132连通于进液通道12的入口端121,利于小循环冷却系统于发动机内的内置式设置,利于避免外设小循环冷却系统的出液嘴和进液嘴所带来的增加管接头及连接管所带来的导致易烫伤、连接管老化甚至漏液问题发生,且利于减少整机零件数量,降低装配复杂度,利于零件外观简洁美观。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液通道12和回流通道13一体成型于水泵盖本体1内,并所述回流通道13的出口端132连通于进液通道12的入口端121;所述进液通道12和回流通道13一体成型设计,利于水泵盖本体1内的进液通道12和回流通道13的结构设计及提高使用便利性;利于小循环冷却系统回流的冷却液重新进入进液通道12入口端121并进入下一循环。本实施例中,所述回流通道13与进液通道12于连接处近似垂直设置;此处的近似是指所述回流通道13与进液通道12于连接处垂直设置,也可以正负偏差20°以内的夹角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液通道12的横截面积大于回流通道13的横截面积;利于保证足够的进液量和适量的小循环冷却系统的回液量。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液通道12于水泵盖本体1内为由入口端121到出口端122横截面积逐渐增大的渐开线型设置;利于结构布局,利于冷却泵的设置及为冷却液提供循环动力。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液通道12的入口端121设置有进液嘴11,并所述进液嘴11内的进液方向与水泵盖本体1对应处的外端面近似垂直;为对冷却发动机后的温度增加的冷却液进行降温处理,一般在发动机外设有散热器,并通过连接管连接于进液端和出液端,所述进液通道12的入口端121的进液嘴11的设置,就是为了便于进液端的连接管的安装的;此处的近似是指所述进液嘴11内的进液方向与水泵盖本体1对应处的外端面可以垂直设置,也可以正负偏差20°以内的夹角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液通道12入口端121的进液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水泵盖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泵盖本体和设置于所述水泵盖本体内部的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包括间隔设置的进液通道和回流通道,并所述回流通道的出口端连通于进液通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水泵盖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泵盖本体和设置于所述水泵盖本体内部的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包括间隔设置的进液通道和回流通道,并所述回流通道的出口端连通于进液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水泵盖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通道和回流通道一体成型于水泵盖本体内,并所述回流通道的出口端连通于进液通道的入口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水泵盖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通道与进液通道于连接处近似垂直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水泵盖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通道的横截面积大于回流通道的横截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水泵盖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通道于水泵盖本体内为由入口端到出口端横截面积逐渐增大的渐开线型设置。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强王良熊常兵陈志敏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