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构件、片材、蓄热材以及树脂构件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94881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23: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一个方式中为一种树脂构件,其包含:乙烯与碳原子数大于或等于3的烯烃的共聚物、饱和烃化合物、以及碳纤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树脂构件、片材、蓄热材以及树脂构件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树脂构件和使用了该树脂构件的片材、树脂构件的制造方法、以及蓄热材和使用了该蓄热材的热控制片。
技术介绍
以往,在汽车、建筑物、地下街道等的空调设备、汽车的发动机、电子部件等中,为了将热能暂时储存并且随时取出该热能而具备蓄热材。作为蓄热材,可举出例如利用物质的相变而进行蓄热或放热的材料。作为这样的蓄热材,例如已知使用了饱和烃化合物的蓄热材。饱和烃化合物通过可逆地进行相变而具有优异的蓄热性。但是,饱和烃化合物在相变的高温侧时为液体状态,有饱和烃化合物渗出的可能性,因此必须实施一些防止渗出的措施。针对这样的问题,例如专利文献1中,作为抑制渗出的蓄热材,公开了一种包含苯乙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共聚物以及石蜡系蜡的蓄热材。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8851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另外,蓄热材有时用于热管等蓄热构件,但在该情况下,对于蓄热材,不仅要求高蓄热容量,而且要求热交换的迅速性。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的蓄热材的导热率低,因此该蓄热材并不一定满足这样的要求。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饱和烃化合物的渗出并且能够实现高蓄热容量和高导热率的树脂构件及其制造方法。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使用了该树脂构件的片材和蓄热材。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本专利技术在一个方式中为一种树脂构件,其包含:乙烯与碳原子数大于或等于3的烯烃的共聚物、饱和烃化合物、以及碳纤维。在该树脂构件中,碳纤维的导热率可以大于或等于300W/mK。烯烃的碳原子数可以为3~8。饱和烃化合物的熔点可以小于50℃,烯烃的碳原子数可以为8。碳纤维的纵横比可以为100~1000。碳纤维的含量以树脂构件的总量为基准计可以大于或等于15质量%。树脂构件可以进一步包含胶凝剂。树脂构件也可以进一步包含选自由羧酸和羧酸金属盐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本专利技术在另一个方式中为一种片材,其具备由上述树脂构件形成的树脂层。在该片材中,树脂层的导热率可以大于或等于1W/mK,树脂层的熔化热可以大于或等于90J/g。本专利技术在另一个方式中为一种蓄热材,其具备上述树脂构件。本专利技术在另一个方式中为一种树脂构件的制造方法,其具备下述工序:将包含乙烯与碳原子数大于或等于3的烯烃的共聚物、饱和烃化合物以及碳纤维的组合物进行加热熔融并成型。在该制造方法中,在上述工序中,可以通过注射成型、压缩成型或传递成型将组合物进行成型。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饱和烃化合物的渗出并且能够实现高蓄热容量和高导热率的树脂构件及其制造方法,此外,能够提供使用了该树脂构件的片材以及蓄热材。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树脂构件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一边适当参照附图,一边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为表示树脂构件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树脂构件1包含:乙烯与碳原子数大于或等于3的烯烃的共聚物(以下,也称为“(A)成分”)、饱和烃化合物(以下,也称为“(B)成分”)、以及碳纤维(以下,也称为“(C)成分”)。树脂构件1可以为例如片状(膜状)。构成(A)成分的烯烃(以下,也简称为“烯烃”)的碳原子数大于或等于3,例如为3~8。在烯烃的碳原子数大于或等于4的情况下,烯烃可以为直链状也可以为支链状。作为乙烯与碳原子数大于或等于3的烯烃的共聚物,可举出例如乙烯与丙烯(C3(碳原子数,以下同样))的共聚物、乙烯与丁烯(C4)的共聚物、乙烯与戊烯(C5)的共聚物、乙烯与己烯(C6)的共聚物、乙烯与庚烯(C7)的共聚物、乙烯与辛烯(C8)的共聚物、乙烯与壬烯(C9)的共聚物、乙烯与癸烯(C10)的共聚物等。其中,乙烯与碳原子数为3~8的烯烃的共聚物由于容易获得,因此优选使用。乙烯与碳原子数大于或等于3的烯烃的共聚物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A)成分的含量以树脂构件总量为基准计优选大于或等于5质量%,更优选大于或等于10质量%,进一步优选大于或等于15质量%。(A)成分的含量以树脂构件总量为基准计优选小于或等于50质量%,更优选小于或等于40质量%,进一步优选小于或等于30质量%。从在实用范围内获得蓄热效果的观点考虑,(B)成分在例如0~100℃的范围内具有熔点。(B)成分优选为链状的饱和烃化合物。在本说明书中,所谓“链状”,是指直链状或支链状。(B)成分优选为直链状。具体而言,(B)成分可以为正十四烷(C14(碳原子数,以下同样),6℃(熔点,以下同样))、正十五烷(C15,9℃)、正十六烷(C16,18℃)、正十七烷(C17,21℃)、正十八烷(C18,28℃)、正十九烷(C19,32℃)、正二十烷(C20,37℃)、正二十一烷(C21,41℃)、正二十二烷(C22,46℃)、正二十三烷(C23,47℃)、正二十四烷(C24,50℃)、正二十五烷(C25,54℃)、正二十六烷(C26,56℃)、正二十七烷(C27,60℃)、正二十八烷(C28,65℃)、正二十九烷(C29,66℃)、正三十烷(C30,67℃)、正四十烷(C40,81℃)、正五十烷(C50,91℃)、正六十烷(C60,98℃)等。(B)成分的熔点是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例如,(株)珀金埃尔默制“8500”),以升温速度10℃/分钟加热时所获得的热分析图的熔化(吸热)峰的最大倾斜状态的切线与基线相交的点的温度。(B)成分可以是以直链状的饱和烃化合物作为主成分的石油蜡。石油蜡是来自作为原料的石油或天然气的减压蒸馏成分的分离精制品。作为石油蜡的具体例子,可举出日本精蜡(株)制的ParaffinWax(48~69℃(熔点,以下同样))、HNP(64~77℃)、SP(60~74℃)、EMW(49℃)等。这些(B)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B)成分的含量以树脂构件总量为基准计优选大于或等于40质量%,更优选大于或等于45质量%,进一步优选大于或等于50质量%。(B)成分的含量以树脂构件总量为基准计优选小于或等于90质量%,更优选小于或等于80质量%,进一步优选小于或等于70质量%。在饱和烃化合物的熔点小于50℃的情况下,从饱和烃化合物的流动性的抑制更优异的观点考虑,(A)成分中的烯烃的碳原子数优选为8。碳纤维((C)成分)被定义为纵横比大于或等于20的纤维状(细长形状)的碳材料。纵横比被定义为由碳材料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照片算出的、碳材料的最大长度(纤维长度)与和具有该最大长度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的碳材料的最小长度(纤维直径)之比(最大长度/最小长度)。碳纤维的密度(比重)小,例如与金属纤维相比,能够大量添加至树脂构件中,因此能够提高树脂构件的蓄热量和导热率。从进一步提高碳纤维彼此的接触概率,即使为少量的添加量也易于提高树脂构件的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树脂构件,其包含:/n乙烯与碳原子数大于或等于3的烯烃的共聚物、/n饱和烃化合物、以及/n碳纤维。/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树脂构件,其包含:
乙烯与碳原子数大于或等于3的烯烃的共聚物、
饱和烃化合物、以及
碳纤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构件,所述碳纤维的导热率大于或等于300W/mK。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树脂构件,所述烯烃的碳原子数为3~8。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构件,所述饱和烃化合物的熔点小于50℃,所述烯烃的碳原子数为8。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构件,所述碳纤维的纵横比为100~1000。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构件,所述碳纤维的含量以所述树脂构件总量为基准计大于或等于15质量%。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构件,其进一步包含胶凝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永井晃森本刚古川直树木泽桂子松原望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