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Butler矩阵的集成多波束馈电网络
本专利技术属于微波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Butler矩阵的集成多波束馈电网络。
技术介绍
在波束成形网络的实现方案中,与相控阵、透镜天线等方案相比,基于电路类的多波束馈电网络具有设计简单、体积小巧、易于集成等优势。传统的Butler矩阵作为电路类波束成形网络中的一种,同时具有多个输入端口与输出端口,可以形成输出端口间独特的相位分布,可以实现天线阵列的多波束需求,因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一般而言,N×NButler矩阵,即具有N个输入端口与N个输出端口的Butler矩阵,包含一定数量的移相器与定向耦合器。通过对这些器件的适当设置,可以在输出端口间形成N种相位分布,使得天线阵列可实现N个波束。然而,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基于Butler矩阵的多波束馈电网络主要面临以下两个问题:在通信场景中,部分波束指向没有通信链路存在的冗余空间,造成了不必要的信道资源浪费;每一个输入端口后需要连接包含放大器、数模转化器在内的射频链路,在大规模MIMO应用中射频链路数目的增多将会导致系统的体积与复杂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Butler矩阵的集成多波束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包括2个输入端口、8个输出端口、2个加载移相器的功分器、4个定向耦合器、6个交叉耦合器以及8个相位补偿器,其中:/n2个功分器均为一分四的功分器,输入端口#01连接功分器一(101)的输入端,输入端口#02连接功分器二(201)的输入端,功分器一(101)的输出端和功分器二(201)的输出端均分别连接所述4个定向耦合器的输入端;/n4个定向耦合器、6个交叉耦合器和8个相位补偿器中,定向耦合器一(7)的一个输出端口直接与相位补偿器一(13)相连,另一个输出端口依次通过交叉耦合器一(121)、交叉耦合器二(122)和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Butler矩阵的集成多波束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包括2个输入端口、8个输出端口、2个加载移相器的功分器、4个定向耦合器、6个交叉耦合器以及8个相位补偿器,其中:
2个功分器均为一分四的功分器,输入端口#01连接功分器一(101)的输入端,输入端口#02连接功分器二(201)的输入端,功分器一(101)的输出端和功分器二(201)的输出端均分别连接所述4个定向耦合器的输入端;
4个定向耦合器、6个交叉耦合器和8个相位补偿器中,定向耦合器一(7)的一个输出端口直接与相位补偿器一(13)相连,另一个输出端口依次通过交叉耦合器一(121)、交叉耦合器二(122)和交叉耦合器三(123)与相位补偿器五(17)相连;定向耦合器二(8)的一个输出端口通过交叉耦合器一(121)与相位补偿器二(14)相连,另一个输出端口依次通过交叉耦合器四(124)和交叉耦合器五(125)与相位补偿器六(18)相连;定向耦合器三(9)的一个输出端口依次通过交叉耦合器四(124)和交叉耦合器二(122)与相位补偿器三(15)相连,另一个输出端口通过交叉耦合器六(126)与相位补偿器七(19)相连;定向耦合器四(10)一个输出端口依次通过交叉耦合器六(126)、交叉耦合器五(125)和交叉耦合器三(123)与相位补偿器四(16)相连,另一个输出端口直接与相位补偿器八(20)相连;
所述8个相位补偿器的输出端分别连接1个输出端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Butler矩阵的集成多波束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功分器一(101)包括移相器A一(1)、移相器B一(3)和移相器B二(4),所述功分器二(201)包括移相器A二(2)、移相器B三(5)和移相器B四(6),其中:
所述移相器A一(1)和移相器A二(2)为45°移相器,移相器B一(3)、移相器B二(4)、移相器B三(5)和移相器B四(6)为22.5°移相器,由此构成A类馈电网络,使从输入端口#01或输入端口#02输入的信号能够在所述8个输出端口间,分别形成22.5°或-22.5°的梯度相位分布;
或者,所述移相器A一(1)和移相器A二(2)为135°移相器,移相器B一(3)、移相器B二(4)、移相器B三(5)和移相器B四(6)为67.5°移相器,由此构成B类馈电网络,使从输入端口#01或输入端口#02输入的信号能够在所述8个输出端口间,分别形成67.5°或-67.5°的梯度相位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基于Butler矩阵的集成多波束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口#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越,张永健,刘培钦,张志军,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