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3554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2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钻孔工装,包括工装底座(10)、压板(11)、压接扳手(12)、活动定位块(13)和紧固螺栓(14);所述工装底座(10)的右侧可转动安装所述压接扳手(12),所述压板(11)压到所述工装底座(10)的顶面后,所述压接扳手(12)转动到所述压板(11)的延伸杆(11‑3)的上方,实现所述压板(11)的锁定。优点为:(1)当活动定位块13调节到位后,不需要测量软铜排的第3安装孔3的位置,就能够快速在软铜排的特定位置加工出第3安装孔,具有软铜排钻孔效率高的优点;(2)通过调节活动定位块13的位置,能够适用于加工不同规格的软铜排,具有适用范围广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钻孔工装
本技术属于钻孔工装
,具体涉及一种钻孔工装。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为传统的软铜排成品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为传统的软铜排成品的侧视图;如图3所示,为传统的软铜排成品的俯视图。因此,在制作软铜排时,需要在软铜排两端搭接面分别钻出第1安装孔1、第2安装孔2以及第3安装孔3,并且,对于不同的软铜排产品,第1安装孔1到第3安装孔3的孔间距L并不相同。第1安装孔1和第2安装孔2位于软带凸起4的一侧,第3安装孔3位于软带凸起4的另一侧。现有技术中,对于相同规格的软铜排,首先在软铜排上加工出第1安装孔1和第2安装孔2;然后,采用钻孔工具加工出第3安装孔3。此种加工方法具有以下不足:每次加工软铜排时,均需要通过严格测量定位到第3安装孔3的位置,然后再钻出第3安装孔3,具有钻孔效率低的问题,给批量生产带来很大的瓶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钻孔工装,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提供一种钻孔工装,包括工装底座(10)、压板(11)、压接扳手(12)、活动定位块(13)和紧固螺栓(14);所述工装底座(10)的顶端开设与软铜排(20)宽度相匹配的矩形限位槽(10-1);所述工装底座(10)的前端开设横向的滑动槽(10-2);所述活动定位块(13)为L形结构,包括一体成形的水平部(13-1)和竖直部(13-2);所述水平部(13-1)位于所述工装底座(10)的顶端,并位于所述滑动槽(10-2)中,所述水平部(13-1)的顶面固定第1限位柱(13-3)和第2限位柱(13-4);所述竖直部(13-2)位于所述工装底座(10)的侧面;在所述竖直部(13-2)开设腰形长孔(13-5),所述水平部(13-1)沿所述滑动槽(10-2)滑动到位后,所述紧固螺栓(14)穿过所述腰形长孔(13-5)后,旋入到所述工装底座(10)侧面的螺栓装配孔(10-3),实现所述活动定位块(13)与所述工装底座(10)的固定;所述工装底座(10)的左侧可转动安装所述压板(11),所述压板(11)开设供软带凸起通过的第1压板通孔(11-1),以及与软铜排(20)需开设的第3安装孔的形状一致的第2压板通孔(11-2);所述压板(11)的右端具有延伸杆(11-3);所述工装底座(10)的右侧可转动安装所述压接扳手(12),所述压板(11)压到所述工装底座(10)的顶面后,所述压接扳手(12)转动到所述压板(11)的延伸杆(11-3)的上方,实现所述压板(11)的锁定。优选的,所述工装底座(10)的右侧固定安装第1压接扳手装配座(15)和第2压接扳手限位座(16);所述第1压接扳手装配座(15)和所述第2压接扳手限位座(16)之间的间隙,供所述压板(11)的延伸杆(11-3)穿过;所述第1压接扳手装配座(15)开设水平朝外的第1凹槽(15-1),所述第2压接扳手限位座(16)开设水平朝外的第2凹槽(16-1),所述压接扳手(12)的一端通过压接扳手转轴(12-1)安装于所述第1凹槽(15-1)内;所述压接扳手(12)沿所述压接扳手转轴(12-1)转动时,所述压接扳手(12)的另一端插入到所述第2凹槽(16-1)。优选的,所述压板(11)通过压板转轴(11-4)与所述工装底座(10)可转动安装。本技术提供的钻孔工装具有以下优点:(1)当活动定位块13调节到位后,不需要测量软铜排的第3安装孔3的位置,就能够快速在软铜排的特定位置加工出第3安装孔,具有软铜排钻孔效率高的优点;(2)通过调节活动定位块13的位置,能够适用于加工不同规格的软铜排,具有适用范围广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的软铜排成品的立体图;图2为传统的软铜排成品的侧视图;图3为传统的软铜排成品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钻孔工装和软铜排产品的位置关系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钻孔工装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钻孔工装在打开状态下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钻孔工装在隐藏活动定位块和紧固螺栓后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提供的钻孔工装的侧面图;图9为本技术提供的活动定位块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一种钻孔工装,参考图4-6,包括工装底座10、压板11、压接扳手12、活动定位块13和紧固螺栓14;工装底座10的顶端开设与软铜排20宽度相匹配的矩形限位槽10-1;参考图7,工装底座10的前端开设横向的滑动槽10-2;参考图8和图9,活动定位块13为L形结构,包括一体成形的水平部13-1和竖直部13-2,水平部13-1和竖直部13-2呈L形连接固定;水平部13-1位于工装底座10的顶端,并位于滑动槽10-2中,水平部13-1的顶面固定第1限位柱13-3和第2限位柱13-4,第1限位柱13-3和第2限位柱13-4分别与软铜排上已加工的第1安装孔1和第2安装孔2匹配,即:第1安装孔1套于第1限位柱13-3上面,第2安装孔2套于第2限位柱13-4的上面;竖直部13-2位于工装底座10的侧面;在竖直部13-2开设腰形长孔13-5,水平部13-1沿滑动槽10-2滑动到位后,紧固螺栓14穿过腰形长孔13-5后,旋入到工装底座10侧面的螺栓装配孔10-3,实现活动定位块13与工装底座10的固定。由于竖直部13-2开设腰形长孔13-5,因此,腰形长孔13-5的长度,使活动定位块13可沿前后调节位置。具体的,螺栓装配孔10-3的位置固定不变,沿滑动槽10-2调节活动定位块13的前后位置,当调节到位后,竖直部13-2的腰形长孔13-5的不同位置对准螺栓装配孔10-3,因此,紧固螺栓14穿过腰形长孔13-5的对位位置后,可将活动定位块13锁定于特定位置。工装底座10的左侧可转动安装压板11,例如,压板11通过压板转轴11-4与工装底座10可转动安装。压板11开设供软带凸起通过的第1压板通孔11-1,以及与软铜排20需开设的第3安装孔的形状一致的第2压板通孔11-2;压板11的右端具有延伸杆11-3;工装底座10的右侧可转动安装压接扳手12,压板11压到工装底座10的顶面后,压接扳手12转动到压板11的延伸杆11-3的上方,实现压板11的锁定。在具体实现上,参考附6,工装底座10的右侧固定安装第1压接扳手装配座15和第2压接扳手限位座16;第1压接扳手装配座15和第2压接扳手限位座16之间的间隙,供压板11的延伸杆11-3穿过;第1压接扳手装配座15开设水平朝外的第1凹槽15-1,第2压接扳手限位座16开设水平朝外的第2凹槽16-1,压接扳手12的一端通过压接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钻孔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工装底座(10)、压板(11)、压接扳手(12)、活动定位块(13)和紧固螺栓(14);/n所述工装底座(10)的顶端开设与软铜排(20)宽度相匹配的矩形限位槽(10-1);所述工装底座(10)的前端开设横向的滑动槽(10-2);/n所述活动定位块(13)为L形结构,包括一体成形的水平部(13-1)和竖直部(13-2);所述水平部(13-1)位于所述工装底座(10)的顶端,并位于所述滑动槽(10-2)中,所述水平部(13-1)的顶面固定第1限位柱(13-3)和第2限位柱(13-4);所述竖直部(13-2)位于所述工装底座(10)的侧面;在所述竖直部(13-2)开设腰形长孔(13-5),所述水平部(13-1)沿所述滑动槽(10-2)滑动到位后,所述紧固螺栓(14)穿过所述腰形长孔(13-5)后,旋入到所述工装底座(10)侧面的螺栓装配孔(10-3),实现所述活动定位块(13)与所述工装底座(10)的固定;/n所述工装底座(10)的左侧可转动安装所述压板(11),所述压板(11)开设供软带凸起通过的第1压板通孔(11-1),以及与软铜排(20)需开设的第3安装孔的形状一致的第2压板通孔(11-2);所述压板(11)的右端具有延伸杆(11-3);/n所述工装底座(10)的右侧可转动安装所述压接扳手(12),所述压板(11)压到所述工装底座(10)的顶面后,所述压接扳手(12)转动到所述压板(11)的延伸杆(11-3)的上方,实现所述压板(11)的锁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钻孔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工装底座(10)、压板(11)、压接扳手(12)、活动定位块(13)和紧固螺栓(14);
所述工装底座(10)的顶端开设与软铜排(20)宽度相匹配的矩形限位槽(10-1);所述工装底座(10)的前端开设横向的滑动槽(10-2);
所述活动定位块(13)为L形结构,包括一体成形的水平部(13-1)和竖直部(13-2);所述水平部(13-1)位于所述工装底座(10)的顶端,并位于所述滑动槽(10-2)中,所述水平部(13-1)的顶面固定第1限位柱(13-3)和第2限位柱(13-4);所述竖直部(13-2)位于所述工装底座(10)的侧面;在所述竖直部(13-2)开设腰形长孔(13-5),所述水平部(13-1)沿所述滑动槽(10-2)滑动到位后,所述紧固螺栓(14)穿过所述腰形长孔(13-5)后,旋入到所述工装底座(10)侧面的螺栓装配孔(10-3),实现所述活动定位块(13)与所述工装底座(10)的固定;
所述工装底座(10)的左侧可转动安装所述压板(11),所述压板(11)开设供软带凸起通过的第1压板通孔(11-1),以及与软铜排(20)需开设的第3安装孔的形状一致的第2压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实丹韩永军蒲和生张娥松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维通利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