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水利清淤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基于一清淤装置来实现,所述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下侧固定连接有四个滚轮,所述底座上侧右部固定连接有分离壳体,分离壳体右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深度调节装置,深度调节装置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上固定连接有钢管,钢管底端固定连接有吸泥罩,钢管顶端连接有软管,所述软管的上端与分离壳体内顶部相连通,且软管上设置有吸泥泵,所述第一支撑板上侧的分离壳体侧壁内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吸泥泵固定设置在第二支撑板上;所述分离壳体内设置有分离滤网。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和对淤泥的处理效果好等优点,在水利淤泥清理领域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利清淤控制方法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7年7月29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710633866.X,专利技术名称为一种具有泥水分离的水利清淤设备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利
,特别地,涉及一种水利清淤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水利是汉语词汇,意思是对水力资源的开发和防止水灾。出自《吕氏春秋·慎人》:“掘地财,取水利。”高诱注:“水利,濯灌。”、《史记·河渠书》:“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宋·叶适《法度总论三·监司》:“提举司则督责茶盐,用法苛惨;至常平义仓、水利农田则置而不顾。”。水利清淤是指通过机械设备,将沉积河底的淤泥吹搅成混浊的水状,随河水流走,从而起到疏通的作用。河道淤积己日益影响到防洪、排涝、灌溉、供水、通航等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为恢复河道正常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进行河道清淤疏浚工程。使河道通过治理变深、变宽,河水变清,群众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达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在现有技术中,水利清淤一般是通过吸泥船来实现清淤的目的,吸出的泥水混合物中含有比重较大的水,如果将其混合在一起,则会给后续污泥的处理带来巨大的麻烦,同时污泥也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在使用前也需要进行脱水处理,因此,对于污泥的脱水以及后续的处理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利清淤控制方法,以解决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泥水分离功能的水利清淤设备,包括底座,底座下侧固定连接有四个滚轮,所述底座上侧右部固定连接有分离壳体,分离壳体右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深度调节装置,深度调节装置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上固定连接有钢管,钢管底端固定连接有吸泥罩,钢管顶端连接有软管,所述软管的上端与分离壳体内顶部相连通,且软管上设置有吸泥泵,所述第一支撑板上侧的分离壳体侧壁内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吸泥泵固定设置在第二支撑板上;所述分离壳体内设置有分离滤网,分离滤网呈圆弧状,所述分离滤网的两端均连接有运动装置;所述分离滤网的中间处固定连接有排水装置;所述分离壳体左侧的底座上固定连接有干燥壳体,干燥壳体底部通过连通管与分离壳体的底部相连通,且连通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干燥壳体内设置有第四转轴,第四转轴与位于干燥壳体顶部的第四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转轴上均匀布置有若干扰动杆,所述干燥壳体内侧壁上布置有两个加热板,加热板内埋设有加热电阻丝。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效果是:所述滚轮上设置有锁定装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再进一步效果是:所述吸泥罩开口朝下设置,且开口处固定连接有拦截网。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再进一步效果是:所述深度调节装置包括安装柱,安装柱呈长方体状,所述安装柱内开设有开口朝左设置的移动槽,移动槽内设置有移动块,移动块上开设有竖直螺纹通孔,竖直螺纹通孔中螺纹连接有螺纹杆,螺纹杆上下两端与安装柱的两端转动连接,且螺纹杆顶端与位于安装柱顶端的第一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左端与移动块右侧固定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再进一步效果是:所述移动块与移动槽的截面均呈凸字形,移动块与移动槽相配合。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再进一步效果是:所述运动装置包括导向套筒,导向套筒顶端与分离壳体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导向套筒内设置有导向板,导向板的底端与分离滤网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板的上部设置有齿条,齿条一侧的分离壳体上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架,两个所述支撑架的顶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一端与第二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上固定连接有齿轮,齿轮与齿条相啮合。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再进一步效果是:所述排水装置包括支撑套筒,支撑套筒底端与分离滤网中部固定连接,且支撑套筒底部侧壁上均匀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支撑套筒的顶端为封闭状;所述支撑套筒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三电机,第三电机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三转轴,第三转轴底端固定连接有排水柱,排水柱下端穿过分离滤网向下延伸;所述排水柱位于支撑套筒内的部分段侧壁上设置有螺旋绞龙;所述分离壳体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水套筒,排水套筒穿过分离壳体和底座向下延伸,且排水柱的底端位于排水套筒内,所述排水柱内设置有空腔,空腔与排水套筒相连通,所述排水柱顶部开设有若干连通支撑套筒和空腔内部的第二通孔。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再进一步效果是:所述排水柱的外径等于排水套筒的内径。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再进一步效果是:所述干燥壳体顶部开设有排气口。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再进一步效果是:所述干燥壳体底部侧壁上开设有排泥口,排泥口上设置有第二阀门。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第一,利用深度调节装置来调节吸泥罩的高度,进而可以将底层的污泥吸出,达到吸泥更加彻底的效果;第二,利用运动装置来带动分离筛网向下运动,从而可以将淤泥和污水分层,便于后续分离工作的进行;第三,利用排水装置将位于上层的污水排出,实现了淤泥和污水的分离;第四,利用加热板和扰动杆对经过初步脱水后的淤泥进行均匀有效的干燥处理,继而得到可以利用的淤泥。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和对淤泥的处理效果好等优点,在水利淤泥清理领域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专利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深度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图2中的A-A向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运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排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底座,2、锁定装置,3、滚轮,4、分离壳体,5、深度调节装置,6、第一支撑板,7、钢管,8、吸泥罩,9、软管,10、第二支撑板,11、吸泥泵,12、运动装置,13、排水装置,14、分离滤网,15、连通管,16、第一阀门,17、干燥壳体,18、第四电机,19、第四转轴,20、排气口,21、加热板,22、扰动杆,23、第二阀门,24、排泥口,501、安装柱,502、移动槽,503、螺纹杆,504、第一电机,505、移动块,506、竖直螺纹通孔,801、拦截网,121、导向板,122、齿条,123、齿轮,124、第二转轴,125、支撑架,126、导向套筒,131、支撑套筒,132、第三电机,133、第三转轴,134、第二通孔,135、空腔,136、螺旋绞龙,137、第一通孔,138、排水套筒,139、排水柱。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根据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一种具有泥水分离功能的水利清淤设备,包括底座1,底座1下侧固定连接有四个滚轮3,所述底座1上侧右部固定连接有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利清淤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淤控制方法基于一清淤设备来实现,所述清淤控制方法包括:/nS1,在进行吸泥工作时,将吸泥罩8放置到河道内,启动吸泥泵11,吸泥泵11将河道内的淤泥吸出,随着吸泥工作的不断进行,需要使吸泥罩8下降才能吸到下侧的淤泥,其具体做法为:启动第一电机504,第一电机504带动螺纹杆503转动,与螺纹杆503相配合的移动块505在移动槽502内向下运动,带动吸泥罩8位置的下降,从而可以吸到更深层的淤泥;吸泥结束后,使第一电机504输出轴反向转动即可实现吸泥罩8的上升;/nS2,在吸泥泵11工作时,分离筛网14时位于软管9上端的上方,当吸泥结束后,启动第二电机,第二电机带动第二转轴124转动,第二转轴124带动齿轮123转动,齿轮123驱动与之相啮合的齿条122向下运动,从而对分离壳体4内部的淤泥和污水进行压缩,则污水可以从分离筛网14中通过,而大部分淤泥无法从分离筛网14上通过,则淤泥会被留在分离筛网14的下方,由此便可以将淤泥中的大部分污水分层,便于对淤泥进行后续处理和再利用;/nS3,淤泥与污水被分层后,启动第三电机132,第三电机132带动第三转轴133转动,第三转轴133带动排水柱139转动,排水柱139上布置的螺旋绞龙136可以将分离筛网14中间处的污水提升上去,然后通过第二通孔134进入到空腔135内,最后再从排水套筒131内排出,从而实现了淤泥和污水的有效分离;/nS4,分离结束后,打开第一阀门16,分离后的淤泥通过连通管15进入到干燥壳体17内部,此时对加热板21内的加热电阻丝进行通电处理,使加热板21能够产生热量,对淤泥进行干燥处理;与此同时,启动第四电机18,第四电机18带动第四转轴19转动,第四转轴19上布置的扰动杆22的淤泥进行扰动,使淤泥受热均匀,则淤泥中的水分可以较快的挥发处理,继而得到干燥后的淤泥,干燥后的淤泥可以作为有机肥料来使用,使废物得到充分的利用,有效减轻了河道压力,同时还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n所述清淤设备包括底座,底座下侧固定连接有四个滚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侧右部固定连接有分离壳体,分离壳体右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深度调节装置,深度调节装置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上固定连接有钢管,钢管底端固定连接有吸泥罩,钢管顶端连接有软管,所述软管的上端与分离壳体内顶部相连通,且软管上设置有吸泥泵,所述第一支撑板上侧的分离壳体侧壁内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吸泥泵固定设置在第二支撑板上;所述分离壳体内设置有分离滤网,分离滤网呈圆弧状,所述分离滤网的两端均连接有运动装置;所述分离滤网的中间处固定连接有排水装置;所述分离壳体左侧的底座上固定连接有干燥壳体,干燥壳体底部通过连通管与分离壳体的底部相连通,且连通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干燥壳体内设置有第四转轴,第四转轴与位于干燥壳体顶部的第四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转轴上均匀布置有若干扰动杆,所述干燥壳体内侧壁上布置有两个加热板,加热板内埋设有加热电阻丝;所述排水装置包括支撑套筒,支撑套筒底端与分离滤网中部固定连接,且支撑套筒底部侧壁上均匀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支撑套筒的顶端为封闭状;所述支撑套筒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三电机,第三电机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三转轴,第三转轴底端固定连接有排水柱,排水柱下端穿过分离滤网向下延伸;所述排水柱位于支撑套筒内的部分段侧壁上设置有螺旋绞龙;所述分离壳体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水套筒,排水套筒穿过分离壳体和底座向下延伸,且排水柱的底端位于排水套筒内,所述排水柱内设置有空腔,空腔与排水套筒相连通,所述排水柱顶部开设有若干连通支撑套筒和空腔内部的第二通孔;/n所述滚轮上设置有锁定装置;所述深度调节装置包括安装柱,安装柱呈长方体状,所述安装柱内开设有开口朝左设置的移动槽,移动槽内设置有移动块,移动块上开设有竖直螺纹通孔,竖直螺纹通孔中螺纹连接有螺纹杆,螺纹杆上下两端与安装柱的两端转动连接,且螺纹杆顶端与位于安装柱顶端的第一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左端与移动块右侧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利清淤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淤控制方法基于一清淤设备来实现,所述清淤控制方法包括:
S1,在进行吸泥工作时,将吸泥罩8放置到河道内,启动吸泥泵11,吸泥泵11将河道内的淤泥吸出,随着吸泥工作的不断进行,需要使吸泥罩8下降才能吸到下侧的淤泥,其具体做法为:启动第一电机504,第一电机504带动螺纹杆503转动,与螺纹杆503相配合的移动块505在移动槽502内向下运动,带动吸泥罩8位置的下降,从而可以吸到更深层的淤泥;吸泥结束后,使第一电机504输出轴反向转动即可实现吸泥罩8的上升;
S2,在吸泥泵11工作时,分离筛网14时位于软管9上端的上方,当吸泥结束后,启动第二电机,第二电机带动第二转轴124转动,第二转轴124带动齿轮123转动,齿轮123驱动与之相啮合的齿条122向下运动,从而对分离壳体4内部的淤泥和污水进行压缩,则污水可以从分离筛网14中通过,而大部分淤泥无法从分离筛网14上通过,则淤泥会被留在分离筛网14的下方,由此便可以将淤泥中的大部分污水分层,便于对淤泥进行后续处理和再利用;
S3,淤泥与污水被分层后,启动第三电机132,第三电机132带动第三转轴133转动,第三转轴133带动排水柱139转动,排水柱139上布置的螺旋绞龙136可以将分离筛网14中间处的污水提升上去,然后通过第二通孔134进入到空腔135内,最后再从排水套筒131内排出,从而实现了淤泥和污水的有效分离;
S4,分离结束后,打开第一阀门16,分离后的淤泥通过连通管15进入到干燥壳体17内部,此时对加热板21内的加热电阻丝进行通电处理,使加热板21能够产生热量,对淤泥进行干燥处理;与此同时,启动第四电机18,第四电机18带动第四转轴19转动,第四转轴19上布置的扰动杆22的淤泥进行扰动,使淤泥受热均匀,则淤泥中的水分可以较快的挥发处理,继而得到干燥后的淤泥,干燥后的淤泥可以作为有机肥料来使用,使废物得到充分的利用,有效减轻了河道压力,同时还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
所述清淤设备包括底座,底座下侧固定连接有四个滚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侧右部固定连接有分离壳体,分离壳体右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深度调节装置,深度调节装置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上固定连接有钢管,钢管底端固定连接有吸泥罩,钢管顶端连接有软管,所述软管的上端与分离壳体内顶部相连通,且软管上设置有吸泥泵,所述第一支撑板上侧的分离壳体侧壁内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吸泥泵固定设置在第二支撑板上;所述分离壳体内设置有分离滤网,分离滤网呈圆弧状,所述分离滤网的两端均连接有运动装置;所述分离滤网的中间处固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平社,李丽,吴世超,
申请(专利权)人:姚平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