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英和专利>正文

一种螺旋盘管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2304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螺旋盘管热交换器,它是由罐体(3)、上封盖(26)、下封盖(15)、热媒分配管(2)、热媒回集管(25)、换热盘(6)组成,其特殊之处在于将热媒分配管(2)和热热媒回集管(25)置于罐体(3)之外,并通过支管(5)和(23)与罐体(3)内的换热盘(6)相接;在罐体(3)内下部置有过冷却盘管(24);并通过回流管(20)与热媒回集管(25)相连,在罐体(3)内安装着旋流器(12)。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特点是:布局合理,体积小,热交换率和热能利用率高,水垢自除效果好,部件互换性能好。(*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热交换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以蒸气为热媒,以水为被加热介质的螺旋盘管热交换器。目前,在工业和民用建筑的热水供应系统中,壳式热交换器得到广泛应用。该类热交换器在罐状壳体内设置热媒干管(热媒分配管)、冷凝回水干管(热媒回集管)和水平螺旋线换热盘管或塔形螺旋换热盘管,以蒸气或高温水为热媒,使之从换热盘管中流过,通过换热盘管壁将热量传输给壳体内的被加热介质(如水)实现换热。上述设备的不足之处首先在于热媒干管(热媒分配管)、冷凝回水干管(热媒回集管)在壳体内,占据有效空间,且易造成被加热介质短路;其次,水平盘管结构使得罐体内部空间利用率偏低,整机体积大,而塔形盘管虽克服了水平盘管的缺点,但其与水平盘管一样两个固定点均偏向一侧,在设备运行中,其振幅过大,易产生盘管与被加热介质间不必要的撞击,导致噪声偏大;第三,水平盘管用于汽一水热交换时盘管中冷凝水不易排出。本技术的目的首先在于以合理的结构使罐体有效率容积增大,解决了被加热介质的短路问题,并使被加热介质在罐体内产生旋流,提高其热交换效率;其次对盘管重新设计,使用在罐体内分布均匀,其振幅更合理;再次在保证冷凝水排出容易,消除水垢方便,提高热交换率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噪音使之更适用于汽一水热交换。本技术是通过下列手段实现的;由罐体3、上封盖26、下封盖15、热媒分配管2、热媒回集管25、换热盘6组成,其特征在于将热媒分配管2和热媒回集管25置于罐体3外部两侧,并通过热媒分配支管5和热媒回集支管23与罐体3相连;位于罐体3内的螺旋状热交换盘管6通过固定压帽31和35分别与热媒分配支管5和热媒回集支管23相联;在罐体3内下侧安装着螺旋状过冷却盘管24;在换热管6和螺旋状热交换盘管24的中部置有上端与上封盖26相接,下端与下封盖15相量的旋流器12。换热盘6是由安装着热媒出口32的内层纵向螺旋状热交换盘管33和安装着热媒出口35的外层纵向螺旋状热交换盘管34及连接内外层盘管的热媒分流管37组成。过冷却盘管的进口21与热媒回集管25底部的冷却回流管20相连,其排出口8与连通管9相联。下封盖15上制有分水板38,在分水板38上制有大分水孔39和小分水孔40。旋流器12的下端安装在分水板38上的大分水孔39处,上端与上封盖26相接,其结构为螺旋板状。热媒分配管12下端安装着冷凝水排放口,此处安装着阀门。本技术的优点是布局合理,体积小,热交换率和热能利用率高,水垢自除效果好,部件互换性能好。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换热盘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B-B向示意图;图4为图1的A-A向示意图;图5为旋流器的局部示意图。图中,1为温控阀,2为热媒分配管,3为罐体,4为温度预测管,5为热媒分流支管,6为换热盘,7固定压帽,9为连通管,10为固定压帽,11为进口,12为旋流器,13为冷水进口,14为排污口,15为下封盖,16为底座,17为出口,18为固定压帽,19为排出管,20为冷却回流管,21为进口,22为固定压帽,23为热媒回集支管,24为过冷却盘管,25为热媒回集管,26为上封盖,27为热水出口,28为安全阀,29为温包接头,30为导管,31为固定压帽,32为热媒进口,33为内层纵向螺旋状热交换盘管,34为外层纵向螺旋状热交换盘管,35为热媒出口,36为固定压帽,37为热媒分流管,38为分水板,39为大分水孔,40为小分水孔。实施例附图1给出的是本技术的主体结构示意图,罐体(3)、上封盖(26)和下封盖(15)均是用不锈钢制成。上封盖(26)和下封盖(12)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罐体(3)的上下两端。热媒分配管(2)和热媒回集管(25)分别通过热媒分流支管(5)和热媒回集支管(23)与罐体(3)相联,在罐体(3)内安装着换热盘(6)、过冷却盘管(24)和旋流器(12)。下封盖(15)的底部外侧安装着排污口(14)和冷水进口(13)。在冷水进口(13)上安装安装着与其相通的并与上封盖(26)相联的温度预测管(4)。在下封盖(15)于罐体(3)相接的部位安装分水板(38),分水板(38)的中心部位处开有一大分水孔(30),其外围部位均匀分布着小分水孔(40)。罐体(3)内的旋流器(9)的下端就焊接在大分水孔(39)处。下封盖(15)下部固定安装着底座(16),下封盖(15)与罐体(3)之间制有密封垫。罐体(3)的外部两侧,一侧通过热媒分流支管(5)与热媒分配管(2)相联,另一侧通过热媒回集支管(23)与热媒回集管(25)相联,热媒分流支管(5)一端焊接在热媒分配管(2)上,并与其相连通;另一端与罐体(3)也是焊接相连,不过这一端伸入罐体(3)内,并制有螺纹。罐体(3)的另一侧通过热媒回集支管(23))与热媒回集管(25)相联,热媒回集支管(23)一端焊在热媒回集管(25)上,并与其相连通;其另一端也是与罐体(3)焊接相连,不过这一端伸入罐体(3)内,并制有螺纹。从图2可以看出,位于罐体(3)内的换热盘(6)是由与热媒进口(32)相连的内层螺旋状热交换管(33)和与热媒出口(35)相联的外层螺旋热交换管(34)及联接内、外层螺旋热交换管(33)和(34)的热媒分流管(37)组成。换热盘(6)的热媒进口(32)通过固定压帽(31)安装在热媒分流支管(5)的位于罐体(3)内的一端上;热媒出口(35)通过固定压帽(36)安装在热媒回集支管(23)的位于罐体(4)内的一端上。本实施例的换热盘(6)的内层螺旋状热交换管(33)有3根,端头均与热媒进口(32)相连接,这三根热交换管(33)如同套装在一起的弹簧,其另一端与热媒分配管(37)相连通。外层螺旋状热交换管也有3根,其形状和内层螺旋状热交换管相同,并套装在内层螺旋状热交换管的外面。一端与热媒出口(35)相连通,另一端与热媒分流管(37)相连通。本实施例的罐体(3)内安装着6组结构完全相同的换热盘(6),每组换热盘均通过热媒分流支管和热媒回集支管与热媒分配管(2)与热媒分配管和热媒回集管相联通。下端固定在下封盖(15)的分水板(38)上的旋流器(12)穿过换热盘(6)的中心部位与上封盖(26)相接。在罐体(3)内换热盘(6)下部安装着两组过冷却盘管(24),过冷却盘管(24)的结构与换热盘(6)的结构相同,其上的进口(21)通过固压帽(22)与热媒回集管(25)上的冷却回流管(20)相联,过冷却盘管(24)的出口(8)通过固压帽(7)与连通管(9)的一端相联,连通管(9)的另一端与另一组过冷却盘管(11)相联,进口(17)通过固压帽(18)与热媒排出口(19)相联。安装在罐体(3)两侧的热媒分配管(2)和热媒回集管(25)与罐体(3)相平行,均为管状结构。在热媒分配管(2)上端安装着温控阀(1),下端安装着冷凝水排放口。温控阀(1)通过导管(30)与安装在上封盖(21)上的温包(29)相联,从而来控制热媒供给量和被加热介质的温度。安装在罐体力上端的上封盖(26)上制有热水出口(27)、安全阀(28)和温包(29)。热水出口(27)是供加热好的热水输出的;安全阀(28)是为使用者提供安全保障的;温包(29)通过导管(30)与温控阀(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螺旋盘管热交换器,它是由罐体(3)、上封盖(26)、下封盖(15)、热媒分配管(2)、热媒回集管(25)、换热盘(6)组成,其特征在于将热媒分配管(2)和热媒回集管(25)置于罐体(3)外部两侧,并通过热媒分配支管(5)和热媒回集支管(23)与罐体(3)相连;位于罐体(3)内的螺旋状热交换盘管(6)通过固定压帽(31)和(35)分别与热媒分配支管(5)和热媒回集支管(23)相联;在罐体(3)内下侧安装着螺旋状过冷却盘管(24);在换热管(6)和螺旋状热交换盘管(24)的中部置有上端与上封盖(26)相接,下端与下封盖(15)相量的旋流器(1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英和
申请(专利权)人:王英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