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分体式加压融合器及系统,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所述分体式加压融合器包括用于分开植入人体的前主体部和后盖部,前主体部上设有竖向的中空植骨窗,中空植骨窗具有方向朝后的开口,后盖部用于盖设在开口上;前主体部和后盖部的后部均设有器械持取结构;分体式加压融合器还包括用于将前主体部和后盖部连接在一起的连接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体内植骨方式,能够有效避免植骨过程中骨掉落,并且由于持取加压钳同时具有压实装置,能够对植骨进行加压压实,使所植骨与椎体更贴合,有利于椎体融合,最后持取加压钳无需使用上下盖板,不会增加融合器厚度,适合微创手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分体式加压融合器及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是指一种分体式加压融合器及系统。
技术介绍
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常见外科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病变的椎间盘对脊髓或神经的压迫,伴有疼痛或下肢麻木甚至瘫痪,椎体减压融合是目前椎间手术的主要方法之一。椎体减压融合的目的是恢复椎间高度,同时加强脊柱前柱的支撑作用,增加节段稳定性,一般采用融合器辅助椎体植骨融合。本申请针对的是腰椎融合器。腰椎融合器设计一般体积较大,一方面为了更多的植骨、利于上下椎体融合,另一方面更大的体积也可承受人体上半部分较大的压力。在增大腰椎融合器植骨空间的时候,难免会因为空腔较大,造成融合器在植入椎体过程中,中间所植骨受敲击力产生的震动等掉出。为防止融合器在植入椎体过程中植骨掉出,在融合器空腔内设置加强筋,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骨掉出的危险,同时也可以增加融合器整体强度。然而,设置加强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骨掉落的概率,但不能从根本上避免骨掉落,尤其是无法避免在植入过程中,骨与上、下椎体摩擦掉落。可撑开型融合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植入椎体前,融合器高度小于椎体高度,能够轻松放入椎体,然后通过撑开加压,使融合器紧贴椎体上、下面。这种融合器唯一的不足是,只能通过融合器撑开对椎体进行加压,不能使融合器中的植骨对椎体进行加压,骨与椎体间会存在缝隙,反而不利于骨与椎体融合。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在融合器植入过程中,增加器械——上、下盖板,用盖板遮挡融合器植骨窗,然后连同上、下盖板一起将融合器植入,再取出盖板。这种植入方式可最大限度的防止融合器植入过程中的骨掉落,缺点是上、下盖板增加了融合器厚度,植入时必须将椎体通过外力撑开,因此,此种方式不适合微创手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避免植骨掉落,利于椎体融合,适合微创手术的分体式加压融合器及系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提供一种分体式加压融合器,包括用于分开植入人体的前主体部和后盖部,其中:所述前主体部上设有竖向的中空植骨窗,所述中空植骨窗具有方向朝后的开口,所述后盖部用于盖设在所述开口上;所述前主体部和后盖部的后部均设有器械持取结构;所述分体式加压融合器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前主体部和后盖部连接在一起的连接结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融合系统,包括融合器和持取加压钳,所述融合器为上述的分体式加压融合器,所述持取加压钳包括在中部铰接连接的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其中:所述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的前端设有用于持取前主体部后部的持取接口;所述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的侧面设有压实杆,所述压实杆的前端设有压实块,所述压实块的尺寸与所述中空植骨窗的尺寸相一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均包括位于前部的钳头、位于后部的手把、以及位于所述钳头和手把之间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上设有侧向弯曲部,使得压实杆平行于两手把所在的平面且间隔一定距离,同时使得压实杆位于两钳头之间且压实杆位于两钳头所在的平面内,其中两手把所在的平面平行于两钳头所在的平面。进一步的,所述前主体部上的器械持取结构为位于前主体部后部两侧的插孔;所述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上的持取接口位于所述钳头上,所述持取接口包括位于所述钳头的内侧面上的插柱和定位凸台,所述插柱与所述插孔相配合,所述定位凸台位于所述插柱的后方用于抵靠所述前主体部的后边沿;所述插柱和定位凸台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插孔和前主体部后边沿之间的距离相等。进一步的,所述钳头上设有用于抵靠椎体外侧的限深卡台,和/或,所述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的后部设有用于使钳头保持常闭状态的弹簧。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钳体的连接杆包括直杆段,所述直杆段上设有竖直卡台,所述竖直卡台具有一对弹性臂,所述压实杆滑动连接在所述弹性臂之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钳体的手把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钳体的手把的长度;所述第二钳体的连接杆的后端铰接有活动手柄,所述第二钳体的手把和所述活动手柄在压实杆所在侧均设有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用于将活动手柄的转动转换为压实杆前后直线移动驱动力的连杆机构。进一步的,所述连杆机构包括连接块、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其中:所述连接块的前端设有盲孔,所述压实杆的后端插接在所述盲孔内;所述连接块的后端设有水平方向的V形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铰接在所述第二钳体的手把上的支架和所述V形连杆的一个V形末端之间,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铰接在所述活动手柄上的支架和所述V形连杆的另一个V形末端之间。进一步的,所述压实杆的后端为变径结构,包括靠前的大径段和位于所述大径段后方的小径段,所述盲孔的两侧设有钢珠顶丝,所述钢珠顶丝在初始状态下抵靠在所述变径结构的小径段上。进一步的,所述压实杆的前端为螺纹段,所述压实块螺纹连接在所述螺纹段上;所述后盖部上的器械持取结构为与所述螺纹段相配合的螺纹孔。进一步的,所述前主体部的中空植骨窗上的开口为梯形,所述后盖部的前端具有用于盖设在所述开口上的凸台部,所述凸台部也为梯形。进一步的,所述融合器上的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前主体部两侧的螺纹孔、设置在所述后盖部两侧且位置与所述螺纹孔相对应的台阶通孔、以及用于穿设在所述台阶通孔和螺纹孔中的螺钉。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分体式加压融合器及系统,采用体内植骨方式,能够有效避免植骨过程中骨掉落,并且由于持取加压钳同时具有压实装置,能够对植骨进行加压压实,使所植骨与椎体更贴合,有利于椎体融合,最后持取加压钳无需使用上下盖板,不会增加融合器厚度,适合微创手术。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分体式加压融合器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融合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其中额外示出了钳头上的持取接口、以及连接块处的剖面结构;图3为图2所示融合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融合系统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分体式加压融合器1,如图1-2所示,包括用于分开植入人体的前主体部11和后盖部12,其中:前主体部11上设有竖向的中空植骨窗111(图1所示实施例中中空植骨窗内已被植骨3填满),中空植骨窗111具有方向朝后的开口112,后盖部12用于盖设在开口112上;前主体部11和后盖部12的后部均设有器械持取结构(具体结构在后面详细介绍),以便于器械持取后植入人体;分体式加压融合器1还包括用于将前主体部11和后盖部12连接在一起的连接结构(具体结构在后面详细介绍),该连接结构能够加强融合器整体的牢固性。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融合系统,如图1-4所示,包括融合器和持取加压钳2,所述融合器为上述的分体式加压融合器1,持取加压钳2包括在中部铰接连接(铰接处为H1)的第一钳体21和第二钳体21’,其中: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体式加压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分开植入人体的前主体部和后盖部,其中:/n所述前主体部上设有竖向的中空植骨窗,所述中空植骨窗具有方向朝后的开口,所述后盖部用于盖设在所述开口上;/n所述前主体部和后盖部的后部均设有器械持取结构;/n所述分体式加压融合器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前主体部和后盖部连接在一起的连接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体式加压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分开植入人体的前主体部和后盖部,其中:
所述前主体部上设有竖向的中空植骨窗,所述中空植骨窗具有方向朝后的开口,所述后盖部用于盖设在所述开口上;
所述前主体部和后盖部的后部均设有器械持取结构;
所述分体式加压融合器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前主体部和后盖部连接在一起的连接结构。
2.一种融合系统,包括融合器和持取加压钳,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器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加压融合器,所述持取加压钳包括在中部铰接连接的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其中:
所述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的前端设有用于持取前主体部后部的持取接口;
所述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的侧面设有压实杆,所述压实杆的前端设有压实块,所述压实块的尺寸与所述中空植骨窗的尺寸相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均包括位于前部的钳头、位于后部的手把、以及位于所述钳头和手把之间的连接杆;
所述连接杆上设有侧向弯曲部,使得压实杆平行于两手把所在的平面且间隔一定距离,同时使得压实杆位于两钳头之间且压实杆位于两钳头所在的平面内,其中两手把所在的平面平行于两钳头所在的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主体部上的器械持取结构为位于前主体部后部两侧的插孔;
所述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上的持取接口位于所述钳头上,所述持取接口包括位于所述钳头的内侧面上的插柱和定位凸台,所述插柱与所述插孔相配合,所述定位凸台位于所述插柱的后方用于抵靠所述前主体部的后边沿;
所述插柱和定位凸台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插孔和前主体部后边沿之间的距离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钳头上设有用于抵靠椎体外侧的限深卡台,和/或,所述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的后部设有用于使钳头保持常闭状态的弹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菅凤增,陈赞,吴浩,段婉茹,王凯,关健,王兴文,王作伟,刘振磊,闫寒冰,张晓永,
申请(专利权)人:菅凤增,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