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菅凤增专利>正文

侧方植骨融合器及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56365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0: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侧方植骨融合器及其系统,属于骨科植入物技术领域,所述侧方植骨融合器包括具有竖向通孔的融合器主体,融合器主体的左右两侧后部设有一对与竖向通孔相连通的横向插孔,横向插孔内分别插设有左移动板和右移动板,融合器主体的前侧壁上设有器械通孔,融合器主体的后侧壁上设有安装孔,安装孔内设有可原地转动用于驱动左移动板和右移动板横向移动的旋转组件,利用器械穿过器械通孔驱动旋转组件转动,能够使左移动板和右移动板从横向插孔中分别向左右两侧伸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植入简单,可增加植骨面积,使融合器四周的颈椎空间得到合理利用,可促进椎体侧方融合,骨融合效果好。骨融合效果好。骨融合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侧方植骨融合器及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骨科植入物
,特别是指一种侧方植骨融合器及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颈椎融合手术是治疗颈椎疾病的常见方式。颈椎融合器从水平面上看一般为梯形或者半圆形,中间有较大的通孔用于植骨,融合器植骨越多,术后上下椎体融合效果越好。术中通过清理椎体间的椎间盘,留出空间用于植入融合器进行植骨融合。上下椎体间的空隙呈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为保证恢复人体原始高度,只能根据椎体中间部分选择合适的融合器高度。因此,颈椎四周的剩余空间很难得到合理利用。
[0003]专利技术人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大量颈椎融合手术的术后观察,发现部分患者显示为椎体侧方(融合器外侧未植骨部分)在短期内发生融合,而此时融合器内的植骨部分尚未出现融合,证明颈椎椎体边缘位置较中心位置更容易融合。但如果在融合器四周直接增加挡板,虽然可增加植骨面积,但因颈椎手术的切口小,一般为微创手术,很容易造成融合器植入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植入简单、融合效果好的侧方植骨融合器及其系统。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方面,提供一种侧方植骨融合器,包括融合器主体,所述融合器主体具有竖向通孔,其中: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左右两侧后部设有一对与所述竖向通孔相连通的横向插孔,所述横向插孔内分别插设有左移动板和右移动板,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前侧壁上设有器械通孔,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后侧壁上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有可原地转动用于驱动所述左移动板和右移动板横向移动的旋转组件,利用器械穿过所述器械通孔驱动所述旋转组件转动,能够使所述左移动板和右移动板从所述横向插孔中分别向左右两侧伸出。
[0007]进一步的,所述左移动板和右移动板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具有斜度,从而使所述左移动板和右移动板的高度从内向外逐渐变小。
[0008]进一步的,所述横向插孔内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具有斜度,从而使所述横向插孔的尺寸从内向外逐渐变小。
[0009]进一步的,所述左移动板、右移动板和横向插孔的斜度均为1:8

1:12,所述左移动板和右移动板的最大移动距离为1

5mm。
[0010]进一步的,所述旋转组件包括转盘和连接在转盘背向器械通孔一面的转轴,所述转轴安装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转盘朝向器械通孔一面设有器械操作孔和用于驱动所述左移动板、右移动板横向移动的驱动结构。
[0011]进一步的,所述器械操作孔为以转盘中心对称布设的一对方孔。
[0012]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结构为以转盘中心对称布设的一对弧形导槽,所述左移动板
和右移动板的内侧端部设有用于插设在所述弧形导槽中的柱销。
[0013]进一步的,所述弧形导槽的内弧半径小于外弧半径,内弧半径为4

5mm,外弧半径为5

6mm。
[0014]进一步的,所述转轴上设有环形槽,所述安装孔内设有固定销,所述固定销的前端插入至所述环形槽内。
[0015]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融合器系统,包括融合器及专用器械,所述融合器为上述的侧方植骨融合器,所述专用器械为扳手,所述扳手的前端设有用于插入所述方孔的一对插头。
[0016]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的侧方植骨融合器及其系统,操作简单,植骨方便,植骨量大;植入简单,可增加植骨面积,使融合器四周的颈椎空间得到合理利用,可促进椎体侧方融合,骨融合效果好。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侧方植骨融合器初始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所示的侧方植骨融合器使用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图1所示的侧方植骨融合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的融合器系统中扳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图4所示的扳手与图1中旋转组件的配合关系示意图,其中(a)为配合前结构图,(b)为配合后结构图;
[0023]图6为图1中旋转组件和左右移动板配合关系示意图,其中(a)对应融合器初始状态,(b)对应融合器使用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25]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侧方植骨融合器,如图1

6所示,包括融合器主体1,融合器主体1具有竖向通孔11,其中:
[0026]融合器主体1的左右两侧后部设有一对与竖向通孔11相连通的横向插孔12(优选为图中所示竖向延伸的长孔),横向插孔12内分别插设有左移动板2和右移动板3,融合器主体1的前侧壁上设有器械通孔13,融合器主体1的后侧壁上设有安装孔14,安装孔14内设有可原地转动(即轴向止动、周向可旋转)用于驱动左移动板2和右移动板3横向移动的旋转组件4,利用器械5穿过器械通孔13驱动旋转组件4转动,能够使左移动板2和右移动板3从横向插孔12中分别向左右两侧伸出。
[0027]使用时,本技术的侧方植骨融合器首先处于图1所示的收缩状态(左右移动板2、3收缩于融合器主体1内,防止与椎体干涉),待植入人体后,利用器械5穿过器械通孔13驱动旋转组件4转动,旋转组件4带动左移动板2和右移动板3从横向插孔12中分别向左右两侧伸出,从而使融合器变为图2所示的伸展状态。
[0028]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9]1、本技术通过器械转动旋转组件即可实现融合器在收缩状态和伸展状态之
间变化,操作简单,左右移动板的伸出长度可自由调节;
[0030]2、融合器主体的前侧壁上设有器械通孔,该器械通孔在器械操作完毕后可作为植骨通道使用,大大方便了术中向融合器主体内植骨;
[0031]3、横向插孔、左移动板、右移动板和旋转组件均靠近融合器主体的后部,减少了竖向通孔内空间的占用,植骨量更多;
[0032]4、左右移动板可伸缩,融合器植入时,左右移动板处于收缩状态,不会增加融合器的体积,融合器仍按现有方式植入即可,不会造成植入困难;融合器植入后,左右移动板变为伸展状态,可增加植骨面积(侧方植骨),使融合器四周的颈椎空间得到合理利用,可促进椎体侧方融合;左右移动板能阻挡融合器外侧碎骨滑落入后方椎管,还能提高融合器抗旋转能力。
[0033]综上,本技术的侧方植骨融合器操作简单,植骨方便,植骨量大(融合器内外两侧均可植骨);植入简单,可增加植骨面积,使融合器四周的颈椎空间得到合理利用,可促进椎体侧方融合,骨融合效果好。本技术主要用于颈椎手术融合器植入后便于侧方植骨。
[0034]优选的,左移动板2和右移动板3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可以具有斜度,从而使左移动板2和右移动板3的高度从内向外逐渐变小(参考图1和图3,从图3中可以看出左右移动板的高度存在渐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方植骨融合器,包括融合器主体,所述融合器主体具有竖向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左右两侧后部设有一对与所述竖向通孔相连通的横向插孔,所述横向插孔内分别插设有左移动板和右移动板,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前侧壁上设有器械通孔,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后侧壁上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有可原地转动用于驱动所述左移动板和右移动板横向移动的旋转组件,利用器械穿过所述器械通孔驱动所述旋转组件转动,能够使所述左移动板和右移动板从所述横向插孔中分别向左右两侧伸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方植骨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移动板和右移动板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具有斜度,从而使所述左移动板和右移动板的高度从内向外逐渐变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方植骨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插孔内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具有斜度,从而使所述横向插孔的尺寸从内向外逐渐变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方植骨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移动板、右移动板和横向插孔的斜度均为1:8

1:12,所述左移动板和右移动板的最大移动距离为1

5mm。5.根据权利要求2

4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菅凤增陈赞吴浩段婉茹王凯关健王兴文王作伟刘振磊
申请(专利权)人:菅凤增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