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正反向供电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17516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50
一种正反向供电控制装置,当输入端输入信号为高电平信号时,同为NPN型的三极管Ⅰ及三极管Ⅱ导通,同为PNP型的三极管Ⅲ及三极管Ⅳ截止,此时OUTP输出端输出高电平,由于OUTN输出端及OUTP输出端是接在负载的两端,因此此时负载正端对地来说是正电源。当输入端输入信号为低电平信号时,同为NPN型的三极管Ⅰ及三极管Ⅱ截止,同为PNP型的三极管Ⅲ及三极管Ⅳ导通,此时OUTN输出端输出高电平,因此此时负载负端对地来说是负电源。利用三极管开关特性,通过一个控制信号控制不同三极管的通断,从而实现电源施加方向的变化,除三极管本身导通压降外基本无其他消耗,但成本相对负压产生芯片要低很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正反向供电控制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源供电
,具体涉及一种正反向供电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在电路板系统中一般都是正电源供电,但在一些特殊应用中需要产生正负交替的电压波形,从而满足一些特殊的信号应用要求。目前,系统中多采用正负双电源供电的方式解决该问题。该方法成本高,而且引入的负电源往往作用单一,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目前,在需要使用负电压时一般会选择使用专用的负压产生芯片,比如ICL7600、LT1054、MC34063等等。另外还有利用PWM控制电容充放电实现的负压产生电路,但是带负载能力很弱。负压产生芯片成本较高,不利于降低成本。PWM控制电容充放电电路的带负载能力很弱,当有负载时电压跌落很快,在一些测量电路中容易产生较大的测量误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克服以上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在单电源供电的情况下满足电流正反交替需求的正反向供电控制装置。本技术克服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正反向供电控制装置,包括:三极管Ⅰ,为NPN型,其基极连接于输入端,输入端输入由高电平与低电平交替出现的方波信号,三极管Ⅰ的集电极连接于电源VCC;三极管Ⅲ,为PNP型,其集电极接地,其基极连基于输入端;OUTP输出端,经电阻Ⅱ分别连接于三极管Ⅰ的发射极及三极管Ⅲ的发射极;OUTN输出端,经电容分别连接于三极管Ⅰ的发射极及三极管Ⅲ的发射极,负载的正端连接于OUTP输出端,负载的负端连接于OUTN输出端;三极管Ⅱ,为NPN型,其基极连接于输入端,其发射极接地,其集电极连接于OUTN输出端;以及三极管Ⅳ,为PNP型,其集电极连接于OUTN输出端,其发射极连接于电源VCC,其基极连基于输入端。进一步的,还包括电阻Ⅰ,所述电阻Ⅰ的一端与三极管Ⅰ的基极相连,其另一端与三极管Ⅰ的集电极相连。进一步的,还包括电阻Ⅲ,所述电阻Ⅲ的一端与三极管Ⅳ的基极相连,其另一端与输入端相连。进一步的,还包括电阻Ⅲ,所述电阻Ⅲ的一端与三极管Ⅲ的基极相连,其另一端与三极管Ⅲ的集电极相连。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当输入端输入信号为高电平信号时,同为NPN型的三极管Ⅰ及三极管Ⅱ导通,同为PNP型的三极管Ⅲ及三极管Ⅳ截止,此时OUTP输出端输出高电平,由于OUTN输出端及OUTP输出端是接在负载的两端,因此此时负载正端对地来说是正电源。当输入端输入信号为低电平信号时,同为NPN型的三极管Ⅰ及三极管Ⅱ截止,同为PNP型的三极管Ⅲ及三极管Ⅳ导通,此时OUTN输出端输出高电平,因此此时负载负端对地来说是负电源。利用三极管开关特性,通过一个控制信号控制不同三极管的通断,从而实现电源施加方向的变化,除三极管本身导通压降外基本无其他消耗,但成本相对负压产生芯片要低很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结构图;图中,1.输入端2.电阻Ⅰ3.三极管Ⅰ4.三极管Ⅱ5.三极管Ⅲ6.三极管Ⅳ7.电容8.电阻Ⅱ9.电阻Ⅲ10.电阻Ⅲ11.OUTP输出端12.OUTN输出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一种正反向供电控制装置,包括:三极管Ⅰ3,为NPN型,其基极连接于输入端1,输入端输入由高电平与低电平交替出现的方波信号,三极管Ⅰ3的集电极连接于电源VCC;三极管Ⅲ5,为PNP型,其集电极接地,其基极连基于输入端1;OUTP输出端11,经电阻Ⅱ8分别连接于三极管Ⅰ3的发射极及三极管Ⅲ5的发射极;OUTN输出端12,经电容7分别连接于三极管Ⅰ3的发射极及三极管Ⅲ5的发射极,负载的正端连接于OUTP输出端11,负载的负端连接于OUTN输出端12;三极管Ⅱ4,为NPN型,其基极连接于输入端1,其发射极接地,其集电极连接于OUTN输出端12;以及三极管Ⅳ6,为PNP型,其集电极连接于OUTN输出端12,其发射极连接于电源VCC,其基极连基于输入端1。当输入端1输入信号为高电平信号时,同为NPN型的三极管Ⅰ3及三极管Ⅱ4导通,同为PNP型的三极管Ⅲ5及三极管Ⅳ6截止,此时OUTP输出端11输出高电平,由于OUTN输出端12及OUTP输出端11是接在负载的两端,因此此时负载正端对地来说是正电源。当输入端1输入信号为低电平信号时,同为NPN型的三极管Ⅰ3及三极管Ⅱ4截止,同为PNP型的三极管Ⅲ5及三极管Ⅳ6导通,此时OUTN输出端12输出高电平,因此此时负载负端对地来说是负电源。电容7的主要作用是滤波,各个三极管开关瞬间会有脉冲尖峰,通过电容7可以进行滤除或缓解,电阻Ⅱ8起到限流分压作用。利用三极管开关特性,通过一个控制信号控制不同三极管的通断,从而实现电源施加方向的变化,除三极管本身导通压降外基本无其他消耗,但成本相对负压产生芯片要低很多。三极管在电路中起到开关作用,可根据实际负载需求选择不同电流值的三极管,对电源带负载能力影响很小。整个电路装置只需一路控制信号,减少了控制端口的需求。优选的,还包括电阻Ⅰ2,电阻Ⅰ2的一端与三极管Ⅰ3的基极相连,其另一端与三极管Ⅰ3的集电极相连。还包括电阻Ⅲ9,电阻Ⅲ9的一端与三极管Ⅳ6的基极相连,其另一端与输入端1相连。还包括电阻Ⅲ10,电阻Ⅲ10的一端与三极管Ⅲ5的基极相连,其另一端与三极管Ⅲ5的集电极相连。电阻Ⅰ2、电阻Ⅲ9、电阻Ⅲ10起到限流和分压所用,通过电阻Ⅰ2、电阻Ⅲ9、电阻Ⅲ10的上下拉,在输入端1无控制信号时给出一个确定的初始状态,避免电路初始状态下不确定影响电路稳定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正反向供电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三极管Ⅰ(3),为NPN型,其基极连接于输入端(1),输入端输入由高电平与低电平交替出现的方波信号,三极管Ⅰ(3)的集电极连接于电源VCC;/n三极管Ⅲ(5),为PNP型,其集电极接地,其基极连基于输入端(1);/nOUTP输出端(11),经电阻Ⅱ(8)分别连接于三极管Ⅰ(3)的发射极及三极管Ⅲ(5)的发射极;/nOUTN输出端(12),经电容(7)分别连接于三极管Ⅰ(3)的发射极及三极管Ⅲ(5)的发射极,负载的正端连接于OUTP输出端(11),负载的负端连接于OUTN输出端(12);/n三极管Ⅱ(4),为NPN型,其基极连接于输入端(1),其发射极接地,其集电极连接于OUTN输出端(12);以及/n三极管Ⅳ(6),为PNP型,其集电极连接于OUTN输出端(12),其发射极连接于电源VCC,其基极连基于输入端(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正反向供电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三极管Ⅰ(3),为NPN型,其基极连接于输入端(1),输入端输入由高电平与低电平交替出现的方波信号,三极管Ⅰ(3)的集电极连接于电源VCC;
三极管Ⅲ(5),为PNP型,其集电极接地,其基极连基于输入端(1);
OUTP输出端(11),经电阻Ⅱ(8)分别连接于三极管Ⅰ(3)的发射极及三极管Ⅲ(5)的发射极;
OUTN输出端(12),经电容(7)分别连接于三极管Ⅰ(3)的发射极及三极管Ⅲ(5)的发射极,负载的正端连接于OUTP输出端(11),负载的负端连接于OUTN输出端(12);
三极管Ⅱ(4),为NPN型,其基极连接于输入端(1),其发射极接地,其集电极连接于OUTN输出端(12);以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辉朱树超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光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