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熊育铭专利>正文

屉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1693 阅读:2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两种不同温度的流体进行间壁式换热的屉式换热器。该换热器由支承构架(1)、保温外壳(2)、换热单元(4)及管接头(3,5,6,7)等组成,由于换热单元内有强化传热的导流板,减少了换热单元间的操作通道,并充分利用空间高度,因此结构紧凑,站房面积仅为一般管壳式换热器的1/2~1/4,传热系数比一般管壳式提高10~30%,采用单元组合结构简化了制造工艺,提高了设备的调节性能和备用性。当用作气-水换热器时,凝结水排出温度可降至预定的较低值。(*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热交换设备,是用于对两种不同温度的流体(液体或蒸汽)进行间壁式热交换的换热器。设计时,根据换热介质的相态和种类不同,可分为屉式汽-水换热器、屉式水-水换热器、屉式油加热器等等。目前,我国使用较普遍的换热器有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和螺旋板式换热器等三种。其中管壳式换热器使用最广,它具有用普通容器钢材制造,采用焊接和胀管结构,能承受高温、高压、运行维护方便等优点;但因传热系数较低,耗钢量较大,特别是由于体形和设备站房占地面积大,使其推广使用受到很大阻碍。此外,现行的管壳式汽-水换热器,其凝结水排出温度一般都按相应工作压力下的饱和水温度设计,在凝结水出口处需要配置易损件疏水器,系统漏汽和热损失较大,如要进一步降低凝结水温度,通常需在疏水器后再串联安装水-水换热器,从而使系统更加复杂,占地面积更大。板式换热器近年来使用较多,其优点是结构紧凑,节省占地面积,当用于液体之间的热交换时,传热系数大。但板式换热器要用不锈钢或钛钢等昂贵金属压制,要配备大量的非金属易损垫圈,一般不适用于高温、高压流体的换热系统,维修不便。此外,板式换热器因其结构特点,当用于汽-水换热系统时,传热系数较低。螺旋板式换热器,因其结构上的缺点,使用量相对较少。本技术的目的是制造一种新型的屉式换热器,其结构紧凑,传热效率高,站房占地面积小,负荷调节性能好,能耐高温、高压且坚固耐用。当以蒸汽为换热介质时,能在同一设备内将凝结水排出温度降至较低的指定温度。从于减少漏汽和散热损失。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屉式换热器》采用于下结构在一个统一的非园形保温外壳和共用构架内,装设几个或几组新型管壳式换热单元(当只有一个换热单元时,为一台新型管壳式换热器),各个换热单元之间根据换热介质的相态、流量、温差及出口温度要求进行并联或串联组合。每组换热单元可根据负荷变化进行切换使用,每个换热单元可单独从壳体内抽出,而不影响其它并联单元正常运行。换热单元由筒体、管箱、U形换热管束、管板、壳程折流板、导流板及各进出口管接头、支座等部件组成。U形换热管束用无缝钢管或铜管弯制,与管板采用胀接连接,筒体与管箱采用法兰连接,可以折卸。在屉式换热器中,与外部管道连接的各管接头均由外壳上部或前端引出。在外壳前端配备有显示各单元运行参数(温度、压力)的仪表盘(附图中未予表示)。本技术《屉式换热器》的优点是(1)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由于能充分利用空间高度和减少两侧操作通道,占地面积仅为现行管壳式换热器的1/2~1/4;(2)传热系数高,耗钢量少,由于在每个单元的折流板之间设置了平面导流板和折边导流板,从于减小了滞流区,改善了换热条件,比现行管壳式换热器能提高传热效率10~30%。同时,能保证两种换热介质在任何流量比的情况,均能选择到合适的流速;(3)负荷调节性能好,各并联的换热单元可单独切换,互为备用。当某一换热单元检查清洗时,不影响其它并联单元的连续运行。(4)由于多个换热单元安装于一个统一的保温外壳内,减少了散热面积,简化了保温结构;(5)屉式汽-水换热器,可将蒸汽凝结水排出温度降低到指定的较低温度,从于减少了系统的漏汽和散热损失;(6)采用普通容器钢材制作和焊接或胀管结构,无易损部件,能承受高温、高压、坚固耐用、维护方便。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屉式换热器》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 是本技术《屉式换热器》的换热单元结构示意图,由筒体(1)、换热管束(2)、折边导流板(3)、支座(4)、管程介质出口(5)、管箱(6)、分程隔板(7)、管板(8)、管程介质入口(9)、壳程介质入口(10)、安全阀接管(11)、折流板(12)、壳程介质出口(13)、平面导流板(14)、防冲板(15)等组成。其换热管束(2)用无缝钢管或铜管弯制,胀接在管板(8)上。当管程介质为蒸汽时,U型管束应水平布置,管程介质为液体时,可水平或垂直布置。管板固定在筒体和管箱的法兰之间,可以折卸,折边导流板(3)布置在折流板(12)之间,其数量根据流道宽度分格需要选定。平面导流板(14)布置在壳程介质出口端。换热单元的各进出口接管(5、9、10、11、13)根据其在屉式换热器中的安装位置,可作成直管或90°弯头由壳体上部或前端引出。图2 为本技术三组九单元的屉式换热器。由管程介质入口(1)、壳程介质出口(2)、换热单元(3,共九个)、保温外壳(4)、支承构架(5)、管程介质出口(6)、壳程介质入口(7)等主要部件组成。竖向每三个换热单元串联为一组、三组并联,可各自切换,互为备用。图3 为本技术二组四单元的屉式换热器。竖向两单元串联为一组,共二组并联组成。图4 为本技术二单元并联的屉式换热器。两个单元可互为备用。在图3和图4中主要部件编号相同,即由支承构架(1)、保温外壳(2)、管程介质入口(3)、换热单元(4)、壳程介质出口(5)、管程介质出口(6)及壳程介质入口(7)等组成。在图2至图4的实施例中,屉式换热器的进出口接管均由保温外壳的上部和前端引出,外壳前端配备有显示各介质进出口温度和压力的仪表盘(图中未表示)。权利要求1.一种屉式换热器,由保温外壳、共用支承构架、管壳式换热单元、以及介质进出口、连通管和安全阀接口等组成。其特征在于每台设备是在一个统一的非园形保温外壳和支承构架内设置若干个管壳式换热单元,各换热单元之间通过连通管进行串联或并联组合。每个换热单元均可单独从保温外壳内抽出,而不影响其它并联安装的换热单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屉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换热单元除具有一般管壳式换热器所具备的壳体、管箱、管束、管板、防冲板、折流板及管接头等部件外,在每相邻的两块折流板之间及筒体两端增设了折边导流板和平面导流板,将每两块折流板之间的流道及折流板和筒体两端间的通道分成两个或多个平行分道,导流板采用4~10mm厚的钢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屉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其保温外壳为可折式板块组合而成,该保温外壳依附于支承构架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屉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该换热器中所有与外界连接的管接头(包括介质出入口,排气排水口,安全阀接口等)均由保温外壳的上部或前端引出,管接头可为直接头或90°弯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屉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当以蒸汽为换热介质时,在同一台换热器内利用换热单元的串联组合将凝结水排出温度降低到指定的较低温度。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两种不同温度的流体进行间壁式换热的屉式换热器。该换热器由支承构架(1)、保温外壳(2)、换热单元(4)及管接头(3,5,6,7)等组成,由于换热单元内有强化传热的导流板,减少了换热单元间的操作通道,并充分利用空间高度,因此结构紧凑,站房面积仅为一般管壳式换热器的1/2~1/4,传热系数比一般管壳式提高10~30%,采用单元组合结构简化了制造工艺,提高了设备的调节性能和备用性。当用作气—水换热器时,凝结水排出温度可降至预定的较低值。文档编号F28D7/00GK2175395SQ9324683公开日1994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1993年12月9日 优先权日1993年12月9日专利技术者熊育铭, 熊朝晖 申请人:熊育铭, 熊朝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屉式换热器,由保温外壳、共用支承构架、管壳式换热单元、以及介质进出口、连通管和安全阀接口等组成。其特征在于:每台设备是在一个统一的非园形保温外壳和支承构架内设置若干个管壳式换热单元,各换热单元之间通过连通管进行串联或并联组合。每个换热单元均可单独从保温外壳内抽出,而不影响其它并联安装的换热单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育铭熊朝晖
申请(专利权)人:熊育铭熊朝晖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