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10291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催化燃烧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旨在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现有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中的热交换机构占用空间大且热交换效率较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包括预热室、催化室和热能回收室,热能回收室内设置有若干组热交换机构,热交换机构包括第一热交换管和第二热交换管,第一热交换管包括直管,直管上倾斜设置有若干空心圆盘,若干空心圆盘与直管连通设置并且若干空心圆盘沿直管的轴线方向间隔均布;第二热交换管呈螺旋状绕设在第一热交换管上,第二热交换管沿直管的轴线方向在直管上绕设有数圈以使第二热交换管的外壁与各个空心圆盘的外壁抵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
本技术涉及催化燃烧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
技术介绍
工程化应用的VOCs废气催化燃烧工艺中主要有:蓄热式催化燃烧、热回收式催化燃烧、直燃式催化燃烧、吸附浓缩-催化燃烧这四类工艺。其中蓄热式催化燃烧法(RegenerativeCatalyticOxidation),简称RCO,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VOCs废气在200-400℃的低温条件下分解为CO2和H2O,是净化碳氢化合物废气、消除恶臭的有效手段之一。RCO具有RTO(蓄热式热力焚化炉)高效回收能量的特点和催化反应的低温工作的优点,将催化剂置于蓄热材料的顶部,来使净化达到最优,其热回收率高达95%。现有蓄热式催化燃烧设备中大都设置有热能回收利用系统,该系统由于结构设计的问题往往体积较大且热交换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现有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中的热交换机构占用空间大且热交换效率较低的问题。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利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制作的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包括用于对废气进行加热的预热室、对经过所述预热室加热过后的废气进行氧化反应并排出高温气体的催化室和用于对废气和高温气体进行热交换的热能回收室,所述热能回收室内设置有若干组热交换机构,所述热交换机构包括用于输送废气的第一热交换管和用于输送高温气体的第二热交换管,所述第一热交换管包括直管,所述直管上倾斜设置有若干空心圆盘,若干所述空心圆盘与所述直管连通设置并且若干所述空心圆盘沿所述直管的轴线方向间隔均布;所述第二热交换管呈螺旋状绕设在所述第一热交换管上,所述第二热交换管沿所述直管的轴线方向在所述直管上绕设有数圈以使所述第二热交换管的外壁与各个所述空心圆盘的外壁抵接。所述第二热交换管在所述直管上绕设的圈数与所述空心圆盘在所述直管上设置的数量相同,并且各圈所述第二热交换管与各个所述空心圆盘之间间隔设置以使各圈所述第二热交换管分别与各个所述空心圆盘抵接。所述直管上所述空心圆盘设置的数量为5-10个,所述第二热交换管在所述直管上绕设的圈数为5-10圈。所述热交换机构设置的组数为3-5组。所述热能回收室内还设置有废气分流件、废气集流件、高温气体分流件和高温气体集流件,所述第一热交换管的一端与所述废气分流件连通以使废气通过所述废气分流件进入各个所述第一热交换管,所述第一热交换管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废气集流管与所述预热室连通,所述第二热交换管的一端通过所述高温气体分流件与所述催化室连通以使高温气体通过所述高温气体分流件进入各个所述第二热交换管,所述第二热交换管的另一端通过所述高温气体集流件连通。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空心圆盘的设计及第二热交换管绕设的设计增大了第一热交换管与第二热交换管之间的接触面积,同时第二热交换管螺旋的设计增加了高温气体流出时需要经过的路径,使得高温气体在排出之间能向第一热交换管中的废气提供更多的热量,大大提高了热交换效率,并且这样的设计在保障热传导的同时减小了热交换机构的体积。多组热交换机构的设置使得同时有更多的高温气体和废气进行热交换,对高温气体与废气之间的热交换进行了优化,提高了热交换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预热室;2、催化室;3、热能回收室;4、热交换机构;5、第一热交换管;6、第二热交换管;7、直管;8、空心圆盘;9、废气分流件;10、废气集流件;11、高温气体分流件;12、高温气体集流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具体描述,如图1至3所示,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包括用于对废气进行加热的预热室1、对经过预热室1加热过后的废气进行氧化反应并排出高温气体的催化室2和用于对废气和高温气体进行热交换的热能回收室3。参照附图1至3所示,热能回收室3内设置有若干组热交换机构4,热交换机构4包括用于输送废气的第一热交换管5和用于输送高温气体的第二热交换管6,第一热交换管5包括直管7,直管7上倾斜设置有若干空心圆盘8,若干空心圆盘8与直管7连通设置并且若干空心圆盘8沿直管7的轴线方向间隔均布;第二热交换管6呈螺旋状绕设在第一热交换管5上,第二热交换管6沿直管7的轴线方向在直管7上绕设有数圈以使第二热交换管6的外壁与各个空心圆盘8的外壁抵接。废气从热能回收室3外流入各个第一热交换管5中,在废气从直管7的一端向另一端流动的过程中充满各个空心圆盘8,由于第二热交换管6与各个空心圆盘8抵接,第二热交换管6中的高温气体将热量通过第二热交换管6和第一热交换管5传导给温度较低的废气,使废气在进入预热室1之前已经拥有较高的温度,然后废气从直管7另一端流入预热室1,经过预热室1的加热使废气升温到催化起燃温度然后进入催化室2中,催化起燃温度为将废气分解为CO2和H2O的温度,大概在350℃左右,在催化室2中废气进行氧化反应生成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室2中经过反应的高温气体通过高温气体分流件11流入各个第二热交换管6中然后将热量通过抵接的第一热交换管5和第二热交换管6传导给低温的废气,进行完热量交换的高温气体从第二热交换管6的另一端流出热能回收室3,这样便形成了高温气体与废气之间的热交换。参照附图1至3所示,第二热交换管6在直管7上绕设的圈数与空心圆盘8在直管7上设置的数量相同,并且各圈第二热交换管6与各个空心圆盘8之间间隔设置以使各圈第二热交换管6分别与各个空心圆盘8抵接。各圈第二热交换管6与各个空心圆盘8之间间隔的设置优化了高温气体与废气之间的热交换,提高了热交换效率。参照附图1至3所示,直管7上空心圆盘8设置的数量为5-10个,第二热交换管6在直管7上绕设的圈数为5-10圈。这样数量的设计在提高热交换效率的同时又不会因为增大了高温气体及废气与外界的接触面积导致热量损耗过快。参照附图1所示,热交换机构4设置的组数为3-5组。多组的设计使得同时有更多的高温气体和废气进行热交换,提高了热交换的效率。参照附图1所示,热能回收室3内还设置有废气分流件9、废气集流件10、高温气体分流件11和高温气体集流件12,第一热交换管5的一端与废气分流件9连通以使废气通过废气分流件9进入各个第一热交换管5,第一热交换管5的另一端通过废气集流管与预热室1连通,第二热交换管6的一端通过高温气体分流件11与催化室2连通以使高温气体通过高温气体分流件11进入各个第二热交换管6,第二热交换管6的另一端通过高温气体集流件12连通。工作原理:废气分流件9的一端与各个第一热交换管5连接,废气分流件9的另一端延伸至热能回收室3外,废气从热能回收室3外经过废气分流件9流入各个第一热交换管5中,在废气从直管7的一端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包括用于对废气进行加热的预热室(1)、对经过所述预热室(1)加热过后的废气进行氧化反应并排出高温气体的催化室(2)和用于对废气和高温气体进行热交换的热能回收室(3),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能回收室(3)内设置有若干组热交换机构(4),所述热交换机构(4)包括用于输送废气的第一热交换管(5)和用于输送高温气体的第二热交换管(6),所述第一热交换管(5)包括直管(7),所述直管(7)上倾斜设置有若干空心圆盘(8),若干所述空心圆盘(8)与所述直管(7)连通设置并且若干所述空心圆盘(8)沿所述直管(7)的轴线方向间隔均布;所述第二热交换管(6)呈螺旋状绕设在所述第一热交换管(5)上,所述第二热交换管(6)沿所述直管(7)的轴线方向在所述直管(7)上绕设有数圈以使所述第二热交换管(6)的外壁与各个所述空心圆盘(8)的外壁抵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包括用于对废气进行加热的预热室(1)、对经过所述预热室(1)加热过后的废气进行氧化反应并排出高温气体的催化室(2)和用于对废气和高温气体进行热交换的热能回收室(3),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能回收室(3)内设置有若干组热交换机构(4),所述热交换机构(4)包括用于输送废气的第一热交换管(5)和用于输送高温气体的第二热交换管(6),所述第一热交换管(5)包括直管(7),所述直管(7)上倾斜设置有若干空心圆盘(8),若干所述空心圆盘(8)与所述直管(7)连通设置并且若干所述空心圆盘(8)沿所述直管(7)的轴线方向间隔均布;所述第二热交换管(6)呈螺旋状绕设在所述第一热交换管(5)上,所述第二热交换管(6)沿所述直管(7)的轴线方向在所述直管(7)上绕设有数圈以使所述第二热交换管(6)的外壁与各个所述空心圆盘(8)的外壁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热交换管(6)在所述直管(7)上绕设的圈数与所述空心圆盘(8)在所述直管(7)上设置的数量相同,并且各圈所述第二热交换管(6)与各个所述空心圆盘(8)之间间隔设置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倩玲吴伟龙潘伟栋吴晓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澄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