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作用活塞式卸荷机构的油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0823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单作用活塞式卸荷机构的油缸,属于单作用活塞缸领域。一种单作用活塞式卸荷机构的油缸,包括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座的外壁连接有外缸体,所述第二支撑座的外壁连接有与外缸体相配合的缸盖,所述外缸体内滑动连接有活塞本体,所述活塞本体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滑动连接有卸荷轴,所述卸荷轴上设有与通孔相互配合的台阶锥面,所述外缸体的外壁设有进油孔,所述第一支撑座的外壁设有与进油孔相配合的连接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制作成本低、使用方便,安全性能和机械性能可靠,油缸行程结束,卸荷轴与缸盖接触将高压油释放,从回油孔流回油箱,保护缸盖不会被持续的高压油作用下继续前行而将缸盖顶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作用活塞式卸荷机构的油缸
本技术涉及单作用活塞缸
,尤其涉及一种单作用活塞式卸荷机构的油缸。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单作用活塞缸生产厂家,活塞、缸盖与回油孔之间设置密封件过油孔结构的安全装置,在马达带动下,高压力液压油推动活塞带动活塞杆上升,行程结束后,密封件通过回油孔,很容易将密封件唇口损坏导致油缸失效,存在较大的设计缺陷和安全隐患。而用电磁换向阀接溢流阀遥控口使溢流阀全开,从而使液压泵压力接零的方法,液压管路系统复杂,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单作用活塞式卸荷机构的油缸。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单作用活塞式卸荷机构的油缸,包括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座的外壁连接有外缸体,所述第二支撑座的外壁连接有与外缸体相配合的缸盖,所述外缸体内滑动连接有活塞本体,所述活塞本体的外壁连接有推杆,所述活塞本体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滑动连接有卸荷轴,所述卸荷轴上设有与通孔相互配合的台阶锥面,所述外缸体的外壁设有进油孔,所述第一支撑座的外壁设有与进油孔相配合的连接管。优选的,所述卸荷轴远离台阶锥面的一端分别连接有螺母和平垫,所述卸荷轴与螺母螺纹连接。优选的,所述卸荷轴的外壁套接有压缩弹簧,所述活塞本体上还设有凹孔,所述压缩弹簧连接在凹孔的内壁与平垫之间,且所述压缩弹簧与平垫的外壁相抵。优选的,所述连接管的外壁连接有进油管,所述进油管与连接管相连通,所述进油管远离连接管的一端与外缸体相连,所述进油管上还设有控制阀。优选的,所述活塞本体上还设有回油管。优选的,所述缸盖与外缸体通过螺栓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单作用活塞式卸荷机构的油缸,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单作用活塞式卸荷机构的油缸,在连接管的外壁上连上管道,然后在马达带动下,高压力液压油通过连接管和进油孔进入外缸体内,从而推动活塞本体,带动推杆前行,行程结束时,活塞本体上的卸荷轴的一端会触碰缸盖,此时卸荷轴上无杆腔端的台阶锥面与活塞本体上的通孔研配面打开,高压液压油从通孔与卸荷轴之间缝隙中流入到回油管,返回油箱内;无杆腔高压卸荷后,弹簧复位机构将卸荷轴精准回位贴合还原。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技术制作成本低、使用方便,安全性能和机械性能可靠,油缸行程结束,卸荷轴与缸盖接触将高压油释放,从回油孔流回油箱,保护缸盖不会被持续的高压油作用下继续前行而将缸盖顶爆。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单作用活塞式卸荷机构的油缸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单作用活塞式卸荷机构的油缸图1中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支撑座;101、第二支撑座;102、连接管;2、缸盖;201、进油孔;3、外缸体;4、进油管;5、推杆;501、活塞本体;6、卸荷轴;601、台阶锥面;602、螺母;603、平垫;7、压缩弹簧;8、凹孔;9、回油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2,一种单作用活塞式卸荷机构的油缸,包括第一支撑座1和第二支撑座101,第一支撑座1的外壁连接有外缸体3,第二支撑座101的外壁连接有与外缸体3相配合的缸盖2,外缸体3内滑动连接有活塞本体501,活塞本体501的外壁连接有推杆5,活塞本体501上设有通孔,通孔内滑动连接有卸荷轴6,卸荷轴6上设有与通孔相互配合的台阶锥面601,外缸体3的外壁设有进油孔201,第一支撑座1的外壁设有与进油孔201相配合的连接管102。卸荷轴6远离台阶锥面601的一端分别连接有螺母602和平垫603,卸荷轴6与螺母602螺纹连接。卸荷轴6的外壁套接有压缩弹簧7,活塞本体501上还设有凹孔8,压缩弹簧7连接在凹孔8的内壁与平垫603之间,且压缩弹簧7与平垫603的外壁相抵;凹孔8可使压缩弹簧7方便收缩,避免其在收缩时受压过大造成损坏,压缩弹簧7可使卸荷轴6精准回位贴合还原。连接管102的外壁连接有进油管4,进油管4与连接管102相连通,进油管4远离连接管102的一端与外缸体3相连,进油管4上还设有控制阀;进油管4的作用是马达输出的高压油进入油缸外缸体3内的连接管路。活塞本体501上还设有回油管9;可将有杆腔内低压液压油流回液压油箱中。缸盖2与外缸体3通过螺栓连接;方便拆卸和安装。本技术中,外缸体3的内腔中设有活塞本体501和推杆5,前端为缸盖2;活塞本体501上除安装密封件外,还设有一贯通有杆腔和无杆腔的通孔,通孔内装配卸荷轴6,卸荷轴6在贯通孔内间隙滑动;卸荷轴6后端(无杆腔端)设有大于贯通孔直径精密配合的台阶锥面601,且台阶锥面601与通孔研配,卸荷轴6前端(有杆腔端)装有弹性复位机构,主要包括压缩弹簧7、开口销、螺母602和平垫603组成,卸荷轴6机构整体装配在活塞本体501上的贯通孔上,活塞运动到行程结束后,卸荷轴6与缸盖2接触,缸盖2与活塞本体501之间的外缸体3上有回油管9;卸荷轴6泄压流出的液压油从回油管9返回油箱。具体工作原理为:首先在连接管102上连上管道,然后在马达带动下,高压力液压油通过连接管102和进油孔201进入外缸体3内,从而推动活塞本体501,带动推杆5前行,行程结束时,活塞本体501上的卸荷轴6的一端会触碰缸盖2,此时卸荷轴6上无杆腔端的台阶锥面601与活塞本体501上的通孔研配面打开,高压液压油从通孔与卸荷轴6之间缝隙中流入到回油管9,返回油箱内;无杆腔高压卸荷后,弹簧复位机构将卸荷轴6精准回位贴合还原;油缸行程结束,卸荷轴6与缸盖2接触将高压油释放,从回油管9流回油箱,保护缸盖2不会被持续的高压油作用下继续前行而将缸盖2顶爆。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单作用活塞式卸荷机构的油缸,包括第一支撑座(1)和第二支撑座(10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座(1)的外壁连接有外缸体(3),所述第二支撑座(101)的外壁连接有与外缸体(3)相配合的缸盖(2),所述外缸体(3)内滑动连接有活塞本体(501),所述活塞本体(501)的外壁连接有推杆(5),所述活塞本体(501)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滑动连接有卸荷轴(6),所述卸荷轴(6)上设有与通孔相互配合的台阶锥面(601),所述台阶锥面(601)的直径大于通孔直径,所述外缸体(3)的外壁设有进油孔(201),所述第一支撑座(1)的外壁设有与进油孔(201)相配合的连接管(10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作用活塞式卸荷机构的油缸,包括第一支撑座(1)和第二支撑座(10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座(1)的外壁连接有外缸体(3),所述第二支撑座(101)的外壁连接有与外缸体(3)相配合的缸盖(2),所述外缸体(3)内滑动连接有活塞本体(501),所述活塞本体(501)的外壁连接有推杆(5),所述活塞本体(501)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滑动连接有卸荷轴(6),所述卸荷轴(6)上设有与通孔相互配合的台阶锥面(601),所述台阶锥面(601)的直径大于通孔直径,所述外缸体(3)的外壁设有进油孔(201),所述第一支撑座(1)的外壁设有与进油孔(201)相配合的连接管(1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作用活塞式卸荷机构的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卸荷轴(6)远离台阶锥面(601)的一端分别连接有螺母(602)和平垫(603),所述卸荷轴(6)与螺母(602)螺纹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中出杨贞章王凯李伟东武军
申请(专利权)人:沂水利丰液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