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生态化水治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903643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池塘生态化水治理系统,包括设置在池塘进水口处的过滤治理区和设在池塘中部的深度治理区,过滤治理区内设有两导流墙,两导流墙之间形成有一导流通道,过滤治理区位于两导流墙之间的区域内设有第一浮岛,且第一浮岛的下方设有若干长条状生物填料,过滤治理区内还设有处于导流通道出水处的推流曝气机;深度治理区内设有第二浮岛,第一浮岛和第二浮岛上均种植水生植物,第一浮岛和第二浮岛上均设有用于对水生植物进行叶面施肥和叶面浇灌的喷洒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导流墙和推流曝气机的设置,促进水体循环流动并通过过滤治理区的过滤,减少淤泥沉淀,且通过喷洒系统便于水生植物种植养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池塘生态化水治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特别涉及池塘生态化水治理系统。
技术介绍
生态化水治理是一种通过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的科学合理的搭配,利用自然界本身的自我净化功能进行污水治理的方法,这种治理方法不仅能够防止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同时也能够增加治理区域的景观效果,目前越来越多池塘、湖泊等场合采用这样的生态治理方式,以便于实现水下养鱼、水上种植物的生态种养殖模式,提高种养殖的经济收入。但是在一些缺乏水处理设备或水处理技术的农村地区,许多池塘没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水源,只能定期抽水、换水,且换水时从池塘的进水口处流入的水体往往是生活污水或者农田灌溉水,这些水源一般悬浮物、污染物较多,流入池塘内以后易造成池塘水体浑浊、池底淤泥沉淀较厚,影响池内生态平衡,而且在池塘未换水时,池塘水体的流动效果差,含氧量下降且易滋生藻类或有害菌,不利于池塘的种养殖。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促进水体流动、减少淤泥沉淀,且便于水生植物种植养护的生态化水治理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池塘生态化水治理系统,包括设置在池塘进水口处的过滤治理区和设在池塘中部的深度治理区,所述过滤治理区内设有两处于水深范围内的导流墙,两所述导流墙间隔设置并形成有一导流通道,两所述导流墙与所述池塘进水口之间具有间距且所述导流通道的进口处朝向所述池塘的进水口,所述过滤治理区位于两导流墙之间的区域内设有第一浮岛,且所述第一浮岛的下方设有若干延伸至池塘底的长条状生物填料,所述过滤治理区内还设有处于导流通道出水处并将水流向池塘中部推进的推流曝气机;所述深度治理区内设有第二浮岛,所述第一浮岛和所述第二浮岛上均种植有其根系伸入池塘水体内的水生植物,所述第一浮岛和所述第二浮岛上均设有用于对水生植物进行叶面施肥和叶面浇灌的喷洒系统。所述喷洒系统包括水泵、进料管、溶液罐、若干具有喷头的喷水管和用于控制水泵工作的控制器,所述水泵和所述溶液罐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浮岛和所述第二浮岛上,且所述进料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水泵的进水口以及所述溶液罐的出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一浮岛和第二浮岛上均间隔排布有若干呈水平布置的分支管,各所述分支管均与所述水泵的出水口相连通,且各所述喷水管间隔分布并竖直安装在各所述分支管上,所述喷水管的喷头高于水生植物顶部。所述喷洒系统还包括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水泵的进水口相连通,所述进水管的第二端向过滤治理区内延伸并处于所述导流通道的出口处。所述进水管的第一端和所述进料管的第一端上均设有用于开闭流道的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的控制端和所述水泵的控制端均与所述控制器相电连接,所述控制器上电连接有用于控制电磁阀或水泵开闭的操控开关。所述第一浮岛和所述第二浮岛均包括若干呈规则排列并拼接在一起的浮盘,各所述浮盘呈其内部填充有发泡物的中空块状结构,且所述浮盘上具有若干用于放置种植篮的种植孔和用于透光透气的透气孔,所述种植孔和所述透气孔均沿浮盘的上下方向贯通。各所述分支管处于相邻所述浮盘之间的拼接处,且所述分支管与相邻所述浮盘绑扎固定在一起。所述分支管为防爆软管。两所述导流墙靠近池塘出水口的一端上设有分别向池塘出水口两侧倾斜延伸的倾斜部,且所述导流通道内设有横跨在两所述导流墙之间的格栅网。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导流墙的设置,使池塘进水口处进入的水经过导流通道,并由第一浮岛上的水生植物和长条状生物填料对水流中的悬浮物、杂质吸附过滤,且通过推流曝气机的设置,当池塘进水口关闭时,导流通道内的水向池塘中央推动,且导流墙两侧的水流入导流通道内,形成一个循环的水流,增加池塘水体的流动效果,使第一浮岛上的水生植物和长条状生物填料为池塘的水体不断地吸附过滤悬浮物,减少池塘的淤泥沉淀;2、通过第一浮岛和第二浮岛的设置,为水生植物提供栽植固定的空间,提高种植收入和增加池塘的景观效果,水生植物的根系伸入池塘的水体内,以便于将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吸收,有效净化水体,减少水中污染物,维持水体生态平衡;3、通过喷洒系统的设置,既便对水生植物的叶面喷洒有机肥或除虫剂等溶液,以保障水生植物的生长,同时又便于向池塘的水体中喷洒微生物菌剂,使微生物菌在水生植物的根部吸附繁衍,以便微生物菌与水生植物相辅相成共同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分解吸收,这样的喷洒系统无需人工施肥或人工泼洒微生物菌剂,方便操作,提高作业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断面示意图;图3为图2中A部放大图。附图标记:1-进水口;2-导流墙;21-倾斜部;3-第一浮岛;4-长条状生物填料;5-推流曝气机;6-第二浮岛;7-水泵;8-溶液罐;9-喷水管;10-分支管;11-浮盘。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本技术的池塘生态化水治理系统,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设置在池塘进水口1处的过滤治理区和设在池塘中部的深度治理区,过滤治理区内设有两处于水深范围内的导流墙2,此导流墙2为池底砌筑的砌体墙或者锚入池底内的钢板墙,此两导流墙2间隔设置,使两导流墙2之间的区域形成一导流通道,两导流墙2与池塘进水口1之间具有间距,也即是导流通道的进入口与池塘的进水口1处具有间距,池塘内的水流流动时两导流墙2外侧的水将通过导流墙2与池塘进水口1之间的间距处流入导流通道内,且导流通道的进口处朝向池塘的进水口1,以便使从池塘进水口1进来的水流流入导流通道内,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加导流通道的流量以及减少池塘水流的死角,如图1所示,两导流墙2靠近池塘出水口的一端上设有分别向池塘出水口两侧倾斜延伸的倾斜部21,此倾斜部21与池塘的池壁之间具有间距,通过两倾斜部21的设置增大了导流通道的进入口,以使池塘进水口1处流进的水流更易从导流通道内流过,同时,倾斜部21向进水口1两侧倾斜延伸,增大进水口1两侧的水体流动效果,减少在进水口1两侧形成的水流死角,且导流通道内设有横跨在两导流墙2之间的格栅网(图中未画出),通过此格栅网的设置,以便于将水流中较大的悬浮物、杂物过滤,在其他实施例中,两导流墙2也可向进水口1两侧倾斜延伸设置,使得导流通道的进入口扩大。进一步的,所述过滤治理区位于两导流墙2之间的区域内设有第一浮岛3,此第一浮岛3上种植有其根系伸入池塘水内的水生植物,且第一浮岛3的下方设有若干延伸至池塘底的长条状生物填料4,这样在第一浮岛3上可栽植根系较发达的水生植物,当水生植物的根系向下延伸,配合长条状生物填料4的设置,以便于将导流通道内流动的水中的微小悬浮物吸附过滤。当池塘的进水口1关闭进水时,为了方便增加水体过滤效果和流动性,过滤治理区内还设有处于导流通道出水处并将水流向池塘中部推进的推流曝气机5,也即是第一浮岛3处于导流通道内进行水质过滤吸附,推流曝气机5处于导流通道出水处将第一浮岛3处过滤后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池塘生态化水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池塘进水口处的过滤治理区和设在池塘中部的深度治理区,所述过滤治理区内设有两处于水深范围内的导流墙,两所述导流墙间隔设置并形成有一导流通道,两所述导流墙与所述池塘进水口之间具有间距且所述导流通道的进口处朝向所述池塘的进水口,所述过滤治理区位于两导流墙之间的区域内设有第一浮岛,且所述第一浮岛的下方设有若干延伸至池塘底的长条状生物填料,所述过滤治理区内还设有处于导流通道出水处并将水流向池塘中部推进的推流曝气机;所述深度治理区内设有第二浮岛,所述第一浮岛和所述第二浮岛上均种植有其根系伸入池塘水体内的水生植物,所述第一浮岛和所述第二浮岛上均设有用于对水生植物进行叶面施肥和叶面浇灌的喷洒系统。/n

【技术特征摘要】
1.池塘生态化水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池塘进水口处的过滤治理区和设在池塘中部的深度治理区,所述过滤治理区内设有两处于水深范围内的导流墙,两所述导流墙间隔设置并形成有一导流通道,两所述导流墙与所述池塘进水口之间具有间距且所述导流通道的进口处朝向所述池塘的进水口,所述过滤治理区位于两导流墙之间的区域内设有第一浮岛,且所述第一浮岛的下方设有若干延伸至池塘底的长条状生物填料,所述过滤治理区内还设有处于导流通道出水处并将水流向池塘中部推进的推流曝气机;所述深度治理区内设有第二浮岛,所述第一浮岛和所述第二浮岛上均种植有其根系伸入池塘水体内的水生植物,所述第一浮岛和所述第二浮岛上均设有用于对水生植物进行叶面施肥和叶面浇灌的喷洒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池塘生态化水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洒系统包括水泵、进料管、溶液罐、若干具有喷头的喷水管和用于控制水泵工作的控制器,所述水泵和所述溶液罐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浮岛和所述第二浮岛上,且所述进料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水泵的进水口以及所述溶液罐的出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一浮岛和第二浮岛上均间隔排布有若干呈水平布置的分支管,各所述分支管均与所述水泵的出水口相连通,且各所述喷水管间隔分布并竖直安装在各所述分支管上,所述喷水管的喷头高于水生植物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池塘生态化水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再发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永前生态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