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硬质河道底面的人工浮岛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03641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硬质河道底面的人工浮岛,所述浮岛由内而外包含中央支架,漂浮芯,泥沙腔室,镂空网罩四层结构;漂浮芯与泥沙腔室、镂空网罩组成浮岛主体,所述中央支架由上到下包含种植池,杆体,锚固盘;所述漂浮芯包含外盒与内部填充浮水材料,填充材料由生物炭,活性炭,浮水泡沫,浮水陶粒按一定比例组成;所述泥沙腔室设若干腔室单元;所述镂空网罩的格网单元面积小于泥沙腔室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搭建人工浮岛,创建水生物环境,通过实现泥沙留存、动物生境营造、不同水层植物生长等过程目标逐渐形成自主循环的小型生态系统,适用于底面硬化的河道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硬质河道底面的人工浮岛
本技术属于生态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硬质河道底面的人工浮岛。
技术介绍
在城市标准化建设中,河道的硬化在很长时间里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河道的硬化,较多针对河道的驳岸,但也有一部分地区对河道驳岸与底面皆进行了全方位硬化。然而对于生态环境来说,河道全方位硬化带来诸多问题,如阻断地下水补给、河水自净能力丧失、驳岸蓄水能力丧失、切断水陆交界的生物交流、河流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流自然景观消失等。因此,本领域亟需考虑对底面硬化河道进行生态修复的尝试。目前,针对这类生态问题,有众多类型的生态浮床或浮岛涌现,起到了有益的效果。而就其使用环境,多是漂浮于水体表面,难以深入水下进行全方位生态修复。就其功能,多集中于单独的植物景观呈现、简单的水体净化、水产养殖等,单方面依赖浮岛装置的构建,较少从整个河道生态系统进行设计与思考,其使用也随着时间增加而问题频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硬质河道底面的人工浮岛,通过构建人工浮岛,创造水生物环境,通过泥沙留存、动物生境营造、不同水层植物生长等过程目标逐渐形成自主循环的小型生态系统。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适用于硬质河道底面的人工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岛由内而外包含中央支架,漂浮芯,泥沙腔室,镂空网罩四层结构;漂浮芯与泥沙腔室、镂空网罩组成浮岛主体,所述中央支架由上到下包含种植池,杆体,锚固盘;所述漂浮芯包含外盒与内部填充浮水材料,填充材料由生物炭,活性炭,浮水泡沫,浮水陶粒按一定比例组成;所述泥沙腔室设若干腔室单元;所述镂空网罩的格网单元面积小于泥沙腔室单元。所述中央支架整体高度大于浮岛主体高度10cm~60cm,串联浮岛主体,经底部锚固盘将浮岛托固于河道,多余空间可供浮岛主体随水流高度自我调节。所述种植池固定位于浮岛主体顶部,宽度不大于泥沙腔室与锚固盘的宽度,池内设若干种植单元,以完善植物水培生长基础条件,同时形成一定的微生物环境。所述漂浮芯外盒边缘设置凸状安装条,与泥沙腔室内环设的凹状安装槽形成对应卡扣,以增强浮岛结构的稳定性。所述漂浮芯中内部填充材料比例,活性炭,生物炭,浮水泡沫,浮水陶粒配置比例优选为2:3:4:1。所述泥沙腔室按空间分大、小两种规格交错而设,潜在划分与引导不同尺度动物的生境空间形成;每个腔室单元经过中部隔板形成内外两个区域,两个区域皆可有效留存进入腔室的泥沙,回流水体,但内侧区域因中部隔板的保护,泥沙沉积可逐渐形成较为稳固的淤泥环境并具备动物生境条件,从而吸引小型鱼蟹等生物栖息,而外侧区域,泥沙容易晃动掉落,在相对较少泥沙留存的基础上具备更多的生物活动空间;腔室竖向侧板与腔室单元中部隔板上均设小型孔洞,孔洞可满足泥沙的输入,同时小型浮游生物等也可以在其中自由进出,可有效沟通各个腔室的生物交流,活化区域生态功能;腔室各单元底板倾斜30°~90°安装,以降低进入腔室的泥沙因浮岛晃动等原因抛洒出去的几率,保护逐渐形成的淤泥环境;腔室内环设凹状安装槽,对应安装漂浮芯外盒边缘设置的凸状安装条,以增强浮岛结构的稳定性。所述镂空网罩为锁扣式组合,方便拆卸,可打开查看浮岛内部情况;镂空网罩的格网结构有助于藻类等植物的附着与生长;镂空网罩宽度大于泥沙腔室10~20cm,可保证镂空网罩表面藻类植物等生长所需的阳光不被顶部种植池完全遮挡,同时在镂空网罩与泥沙腔室之间形成一定范围的生物活动与庇护空间,提高浮岛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镂空网罩高度大于泥沙腔室与漂浮芯,中部圆孔直径与漂浮芯一致,有助于全方位保护浮岛内部结构,增加生物活动与庇护空间。所述镂空网罩,泥沙腔室与漂浮芯层形态一致,为流线型或圆形,适应不同急缓程度的水流,以减少水流冲刷对浮岛的磨损。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人工浮岛搭建,实现:1.浮岛高度可随河道水体深度自动调节,适应多种水深环境。2.浮岛可留存泥沙,并根据前期腔室空间大小设置的差异引导与促进不同生物种类动物生境的形成。3.镂空网罩在浮岛遭物体撞击时,可保护泥沙腔室已经形成的固化结构,同时镂空格网有利藻类植物生长与浮岛内外生物交流。4.浮岛整体流线型或圆形结构,减少了河水冲刷给浮岛带来的损害,可减少人工维护。5.通过泥沙留存、动物生境营造、不同水层植物生长等过程目标逐渐形成物质能量自动交换的循环生态系统。6.适用于底面硬化河道,满足水体环境在垂直方向的绿化与生态维护。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剖面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央支架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央支架中种植池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央支架中锚固盘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漂浮芯的主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漂浮芯的俯视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泥沙腔室的透视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镂空网罩的透视图。图中,1是根系漏托;2是种植池盘;3是中央支架;4是锚固盘;5是镂空网罩;6是小型泥沙腔室;7是小型腔室中部隔板;8活性炭;9是锚固盘钉扣;10是生物炭;11是浮水泡沫;12是外盒凸状安装条;13是浮水陶粒;14是漂浮芯中央孔;15是大型泥沙腔室;16是大型腔室中部隔板;17是交流孔;18是凹状安装槽;19是泥沙腔室中央孔;20是网罩钉扣;21是网罩中央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具体描述,有必要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只是用于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熟练人员根据上述内容所做出的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仍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一种适用于硬质河道底面的人工浮岛,包括所述浮岛由内而外包含中央支架,漂浮芯,泥沙腔室,镂空网罩5四层结构;漂浮芯与泥沙腔室、镂空网罩5组成浮岛主体,所述中央支架由上到下包含种植池,支架杆体3,锚固盘4;所述漂浮芯包含外盒与内部填充材料,填充材料由生物炭10,活性炭8,浮水泡沫11,浮水陶粒13按一定比例组成;所述泥沙腔室设若干腔室单元;所述镂空格网的镂空单元面积小于泥沙腔室单元。所述中央支架整体高度大于浮岛主体高度10cm~60cm,串联浮岛主体,经底部锚固盘将浮岛托固于河道,多余空间可配合浮岛主体自我调节。所述种植池固定位于浮岛主体顶部,宽度不大于泥沙腔室与锚固盘的宽度,池内设若干种植单元,内含根系漏托1与种植池盘2,以完善植物水培生长基础条件,同时形成前期植物生长与微生物环境。所述锚固盘4宽度大于种植池,经锚固盘钉扣9固定于河道硬化底面。所述漂浮芯外盒内部设有漂浮芯中央孔14,边缘设置凸状安装条12,与泥沙腔室内环设的凹状安装槽形成对应卡扣。所述漂浮芯中内部填充材料,并将活性炭8,生物炭10,浮水泡沫11,浮水陶粒13按一定比例配置,比例优选为2:3:4:1。所述泥沙腔室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硬质河道底面的人工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岛由内而外包含中央支架,漂浮芯,泥沙腔室,镂空网罩四层结构;漂浮芯与泥沙腔室、镂空网罩组成浮岛主体,所述中央支架由上到下包含种植池,杆体,锚固盘;所述漂浮芯包含外盒与内部填充材料;所述泥沙腔室设若干腔室单元;所述镂空网罩的格网单元面积小于泥沙腔室单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硬质河道底面的人工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岛由内而外包含中央支架,漂浮芯,泥沙腔室,镂空网罩四层结构;漂浮芯与泥沙腔室、镂空网罩组成浮岛主体,所述中央支架由上到下包含种植池,杆体,锚固盘;所述漂浮芯包含外盒与内部填充材料;所述泥沙腔室设若干腔室单元;所述镂空网罩的格网单元面积小于泥沙腔室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硬质河道底面的人工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支架整体高度大于浮岛主体高度10cm~60cm,串联浮岛主体,经底部锚固盘将浮岛托固于河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硬质河道底面的人工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池固定于浮岛主体顶部,宽度不大于泥沙腔室与锚固盘的宽度,池内设若干种植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姝吕国皎何若雪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工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